2025-11-13 14:4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台湾皮影戏 也称皮猴戏。民间表演艺术品。原由福建漳州及广东潮州传入,并采用潮调音乐及唱腔。其皮雕人像、椅、桌、山水、厅堂、楼阁、花卉背景等皆用牛皮雕制。戏偶,全身须分头、胸、手、腰、腿及臀等部位个别制作,再以麻丝或铁丝连接,使之灵巧活动,并加上操纵杆,俗称“尪仔筷”,数目视角色而定。传统的偶头多是侧面、单眼造型的“五分脸”,颜色仅有红、白、绿、黑四色,如今的台湾皮影偶改为双目,侧面的“七分脸”,并有十分脸的正面戏偶,戏偶彩色也增加到十种,使影偶更加秀丽,效果更加逼真。皮影戏通常在民众谢神或喜庆时应邀演出。早在清代已经盛行于高雄、台南及屏东地区。目前只剩高雄县内活动的五个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