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刣(杀)狮 传统民俗舞狮,属古南狮的一种。流传于福建泉州一带,与南少林武术结合,风格粗犷、古朴,根据武艺高低,又分为“青狮”“乌狮”和“青狮白目眉”几个等级,以“青狮白目眉”武艺最为高强。民间有所谓“青狮白目眉,有本事任你来”。因此,民间即使是武艺高超者,一般也不敢轻易舞弄“青狮白目眉”。清初朝廷严禁民间练武,少林寺武僧,以舞狮的形式保留武术套路,从此在泉州代代相传。“刣狮”表演,除两人分掌狮头、狮尾外,还有一队手持刀、枪、剑、戟、钩镰,甚至锄头、扁担等农具作武器的武师与之对舞,激烈程度往往不亚于一场真正的练武表演。泉州刣(杀)狮,其狮子的形制、材料及制作工艺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狮子身长可达丈余,狮身由自织麻布做成,只在脊背缝一道精麻绒作狮毛,颜色则根据“刣(杀)狮”的不同级别染成黑色或青色,盖在舞者身上,称为“狮被”。狮头为一平面圆形大簸箕,一般由牛皮绷起,画出狮头模样,涂以数层桐油,舞者双手举簸箕狮头舞弄。在狮尾处“狮被”向内卷起,末端连接一根一尺余长的木棍,跨在舞狮尾者的两腿间,固定住“狮被”,以便于舞者腾出双手,配合舞狮头者做各种技巧动作。伴奏用打击乐。表演人数最多达100余人。是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乞火”常见重要表演形式。现今在大型民俗表演中仍作为重要传统保留节目。2007年,泉州石狮、鲤城刣狮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