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 地方民间音乐。属儿歌、童谣、徒歌,儿童自唱或为儿童唱的催眠曲、歌谣。《月光光》是福建最久远、流传最广的儿歌,它出现在唐德宗(780—805)当政时的闽江下游。唱词是:“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几时返”。其作者与创作时间有二说,一说《新唐书》“常衮”载:建中初(780—783)“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闽都别记》亦云:常衮“作俗谣《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随写字教之识,普及了福建的教育”。另一说是李锜始建闽中庠序传之,《唐语林》云:“闽中贞元(785)以前未有进士,观察使李锜始建庠序”。《翼学篇》说“锜为观察使在大历八年(773),衮在建中初(780) ”,即锜早于衮。《月光光》从福州唱到闽东、闽西、闽南、广州、苏州,又越过海峡唱到金门、台湾、澳门,远播海外闽籍华人聚居地,产生出许多的子体。有连江县的《月光光 月十五》,闽侯县、福清市、南平市、光泽县、浦城县的《月光光》,石狮市、南安县的《月亮月光光》,诏安县的《月亮光光好相刣》。以上各地与广州、苏州的《月光光》都保留“月光光,照池塘”“月光光,光亮亮”的起句,后面的唱词因方言、因协韵与福州的《月光光》作了适地、适时的变化,富有特色。同时也产生出一些变体。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寿宁任知县(1634-1638)时,看到山区溺女婴恶俗后,颁发禁止溺弃女婴告示,并写了一首《月光光》,唱来哀怨心酸:“月光光,照四方,照遍人间爹和娘。只愿生男不生女,生女便出恶心肠。爹虑养女有恩报,娘虑养女有衣穿。爹呀爹,娘啊娘!如何不思量?生鸡生犬且欢喜,为何生女毒虎狼!劝爹爹,劝娘娘,溺女不如弃路旁。留得性命恩还在,纵然贫贱亦无妨。有幸爹娘收去养,今宵月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