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1 00: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南音 原称弦管,近代又称南曲、南管、南乐。福建省重要的乐种、曲种。20世纪50年代始称南音。南音是福建历史悠久的乐种、曲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泉州市、漳州市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泉州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及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记谱方法也与众不同,乐队组合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南音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2006520日经国务院颁布泉州南音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