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8 22: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赵玉林

 

坚守与创新

——陈朱书法艺术管窥

赵玉林

                      

 

156626417140682_wps图片.jpg

            

陈朱先生是我在书法界中所钦佩者之一。我觉得他那朴实、浑厚的书风在今天应该特别予以赞赏和提倡。

凡看过陈朱书法的人,都非常认同其艺术特点:一是他书法构成的线条十分坚挺;二是每个字的间架结构非常紧密;三是作品的整体布白无比均匀。这三点看似容易,要不折不扣地做到,绝非易事。我从2013年省博物院举办的《文心荷境》艺术展中,真切地感到陈朱的书法温润圆纯,有“二王”遗意,尤难落墨千数百言,能一笔不苟,精诚专至。直如十里荷塘,万株亭立,清姿可挹,雅韵毕集。许怀中先生在《文心荷境序》中说:“陈朱坚持传统,又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关系,他在名师指导下,从唐人楷书入手,临摹不少书法家如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名帖,后又迷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他深刻体会到书法既要扎根传统,也要力求创新,从而逐渐形成其清俊古雅之书风。”此论极为公允。

书道振兴以来,群起纷追,敬重传统,初不待言。但当代也有急功近利者以传统要求过严,按部就班必僵硬枯槁,乃盲目追求“生动”,根基太浅,遂见怪诞不经,甚至引西方美术观点,以改造中华书法。今书法界互相观望,社会鉴赏力薄弱,良莠不分,劣货充斥,言之可叹!今有陈朱者,坚守书法传统,身体力行,岂不应予以赞赏?

156626420060733.jpg

至于创新之说,人多误解。书体五种:篆、隶、楷、行、草,已属定型,各体形成,有其历史因由,既能实用又可鉴赏。文字之生,文化赖以传承,我国书法与史并传,在实用与鉴赏之外,更有其重要使命,乃我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也。古之书法家皆须具有“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襟抱。为达到这一伟大心愿,先须正心诚意、以书养学,严格磨练自己,努力为人民创作表达民族精神的作品,他们的艺术成就就是传承与创新的成果。吾闽近、现代书家甚多。清末的陈宝琛是个书家,其书法取法欧(阳询)柳(公权),创造了冷峻、劲遒的书风,其书作在福州各名胜古迹都可见到。西禅寺三门亭联:“碧涧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即其手笔,人称“伯潜体”(伯潜是其号),似此就可算是创新。前辈潘主兰、沈觐寿、朱棠溪、王希尧等人也可以说各有创新。现陈朱书法也取法柳、欧及“二王”笔意,形成清俊古雅之书风,在创新之路也走出可喜一步。近日陈朱先生邀我鉴赏其新作《道德经》长卷五千余言,豪情似海,字字珠玑,卷长二十余米,可谓历来书展中所难得见到者。

祝愿陈朱先生书法艺术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取得更为丰硕之成果!

 

横幅《万物静观皆自得》 (1).TIF

 (作者已故,生前系著名书法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