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5 07: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冬挺



“住民去就决定日”前的台湾士子们

 

陈冬挺


微信图片_20211205071449.jpg

《台湾日日新报》1897427日剪影(陈冬挺提供) 

1894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以清廷战败告终。1895光绪二十),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给日本。据《马关条约》第五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

《马关条约》订定了一个特殊的规则,即在两年之内,让台湾人民自由选择国籍该条约于1895年5月8日在山东烟台换约,开始生效,到1897年5月8日,正好两年整,也就是台湾人民选择国籍的最后期限,这一天所谓的“住民去就决定日”。

1897427《台湾日日新报》载:“本年五月八日为台民定籍之期,台北各绅士志奋功名者,多向清国内渡。进士陈登元,举人潘成清、李应辰、黄希尧,贡生陈儒林、周侍濂,廪生陈希仲、陈应麟,秀才王人杰、黄瑞麟前年已归国,寄寓泉州者甚多。目下大稻埕廪生陈廷枢,秀才柯世琨、陈祚年、陈作塗,教职陈植麒诸绅士,皆定约回归清国,一时台地诸友饯送江干,赋诗赠别,大有苏子卿、李都尉河梁握别风味。又前署台中府教授杨君克彰,将奉其萱堂归清,不日束装就道,生徒戚友慰候者,络绎于途,想诸氏锁(琐)尾流离,亦有大不忍言别者在也。

由此可见,在此之前年(1895年),就有不少台湾士子回到大陆设籍,如上之进士陈登元,举人潘成清、李应辰、黄希尧,贡生陈儒林、周侍濂,廪生陈希仲、陈应麟,秀才王人杰、黄瑞麟者见诸报端,未见者还有许南英、汪春源等著名人物,他们不愿成为日人口中的“清国奴忍痛舍弃父辈的田园庐墓,回到大陆祖籍地,是需要何等的决绝?!可见当时大多数台湾士子“誓不从倭”之坚定心态

从客观事实看,当时离开的台湾人,都是具备相当程度的经济或政治实力者,而岛内绝大多数的平民,是无力迁徙的。按日本政府的统计,在1897年5月8日前,选择离开台湾岛与澎湖岛的居民,一共有6456人依当时三县一厅的行政区划,其中台北县369户,1574人台中县301人台南县4500人澎湖岛厅81人。其余留下的台湾人民大多数即被视为日本国民并取得日本国籍。

兹就本则《台湾日日新报》所载之人名逐一考其生平,因水平与能力所限,故考证得失详略不一,期待台史方家予以指正与增补。

 陈登元(生卒详),字君聘,生于台湾宜兰,先祖于清乾隆间渡台。清光绪年间其以进士任山东知县。1892年(光绪十八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同年5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甲午战后,在台湾参加抗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前后,当地进士们直接参与招募、统领义军及护卫乡里,唐景崧被推举为民主国总统后命令总兵綦高会率五营兵力分扎沪尾各炮台,记名总兵廖得胜率两营把守海岸险阻之处,进士陈登元率领所编团练三个营,驻防八里坌,以为犄角,互相呼应。

台湾民主国抗击日本侵略军失败后,陈登元不得不回到厦门。晚年回赤湖东城设馆教书。后迁居厦门,临终遗嘱儿子河熊、河贵运棺回梓,葬于赤湖丹山岩兜,其“不做亡国奴,甘为故乡魂”的爱国爱乡精神为世人所称颂。

潘成清:(生卒详)字翘江,一字芝石,号樵冈,台北士林人。性拘谨,不苟言笑。年十六,受业于名儒陈维英之门,博览群经,肆力诗古文辞。1875年(光绪元年)举人,授湖北应山教谕,以亲老不赴。十年,中法之役,筹防有功,晋四品衔内阁中书。和议成,擢浙江即用知府。十三年台湾设省,刘铭传抚台,开採金矿,延之为金矿局总办。

李应辰1860~1922)又名应时,字宗聘,生于台北淡,祖籍同安李厝。从小好学,热衷武功。1883光绪九年年参加淡水厅武学考试获第5名,1891光绪十七年中举人。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后,次年5月日军占领台湾,他率淡水壮丁500人,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游击战,终因敌我兵力悬殊,在龟仑岭炮战中受伤。后离开淡水,定居厦门。

黄希尧,(生卒详)名喜彩字希尧,号卓凡籍贯淡水县艋胛旧街,淡水县学附生光绪二十年甲午科举人。

陈儒林,道光十九年(1839年)1月8日出生,师从大龙峒仕绅陈维英。咸丰七年(1857年),补弟子员,同治二年(1863年),科试一等,补增生。光绪五年(1879年),选上恩贡。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陈儒林办理团练助战,终于赢得胜仗。于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受到台湾巡抚刘铭传的赏赐。光绪十五年(1889年),台湾布政使沉应奎赐陈儒林内阁中书的官位。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陈儒林奉命与举人潘成清办理团防总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宣布台澎地区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群情激愤,成立台湾民主国,陈儒林也被选为台湾民主国议院议员。不过台湾民主国的起事行动失败,于是他只好携带家眷内渡回同安家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担任福建寿宁县教谕,因积劳成疾而卒于任内,享年63岁。

周侍濂(生卒详)光绪十二年贡生。

杨克彰1836年-1899年),字信夫,淡水佳腊(今台北市万华区)人。杨克彰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上任台南府儒学训导,上任三年,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官职主要从事南台湾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品等虽不高,但是地位崇高,1890年光绪十六年)官职旋即裁撤又曾担任学海、登瀛两书院监督,对北台文教贡献很大,台北府知府陈星聚素重他的学行,拟推荐他为孝廉方正,但被其婉拒而未成。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因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克彰遂举家内渡,居福建厦门。1899(光绪二十五年)病逝于厦门,享寿六十一岁。著有《周易管窥》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