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说两岸·
從一條史料引出若干史實
汪毅夫
清人劉獻廷《廣陽雜記》里有一條史料:“台灣知縣某,閩闈聘之入簾,過海為風飄至香山。廣人送之還閩。蓋庚午科也。”劉獻廷生於清順治五年(1648),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據此可知,他所記“庚午科”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福建鄉試(“閩闈”)庚午科。其時,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查康熙《台灣府志》(高本。康熙《台灣府志》先有蔣本),江南通州人王兆陞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至康熙三十年(1691)在台灣知縣任上。據此又可知,劉獻廷所記“台灣知縣某”即王兆陞,所記故事原委是:1690年福建舉辦庚午科鄉試,聘台灣知縣王兆陞充當同考官,入簾閱卷。不料,王兆陞從台灣登舟,卻隨舟被大風飄至廣東香山。廣東人急急將這位重任在身的考官送到福建。
與考官被風吹走的故事相似,劉獻廷《廣陽雜記》還記載另一個故事:首任台灣知府、康熙《台灣府志》(蔣本)編者蔣毓英的家人翁總管,“於康熙二十三年自台灣歸,過澎湖遭風折舵。急安櫓,櫓亦折。隨風浪飄泊,任其所之耳。凡二十八日,水久竭矣,舟中二百餘人渴死者四分之一。死者之屍,以氈裹之,從水門投之海中。巨魚日俟其下,隨取吞之。慘甚矣。後至一處,……蓋安南(汪按,即越南)國界也。”
兼具劉獻廷所記因考事渡海被風吹走、船兒飄(漂)到安南兩個情節的故事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台灣澎湖考生蔡廷蘭參加福建鄉試,報罷歸途先至金門,從金門登舟遇風,隨著船兒飄(漂)至安南。蔡廷蘭將此次經歷和遊歷寫成《海南雜著》。
就科舉之路而言,台灣考官和考生被風吹走能得生是幸運的,不知曾有多少台灣考生渡海不幸遇難,“漂沒於海”!於是,台灣考生渡海前往往有“設酒食遙祭諸生之漂沒者”的儀式,並“刊石於門雲:鄉試諸生,小暑節前內渡,過此勿往。又立石試院雲:鄉試文武生,勿輕出海口,文於小暑前,武於白露後”。我細心讀書,發現“設酒食遙祭諸生之漂沒者”的儀式有一細節。台灣進士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里有《奎樓送字紙外海祝文》,是為該儀式而寫的。奎樓即奎(魁)星樓;字紙是寫有文字的紙張,民間有“敬惜字紙”之俗;“送字紙外海”應該是在海邊焚燒字紙,願“諸生之漂沒者”安息,祝“鄉試文武生”之“科名寶筏,破浪乘風”。我將這個細節稱為台灣版的“敬惜字紙”。
現在回到“台灣知縣某”。康熙《台灣府志》(高本)收有王兆陞的在台詩作《郊行即事》(八首),其第8首明確提及康熙年間台灣鳳山縣遭遇蝗災(“飛蝗來鳳邑”),及祝蠟祭拜以驅蝗(“微民稽拜殷”,“祝蠟豈徒文”)的情節,足補今人所知台灣自然災害、台灣民間信仰史實之缺。
附帶言之,千字學術短文也當有盡可能多的學術含量。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