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0 11: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朱定波

彰显血缘关系的闽台同名村


明清以来,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主要是来自泉州府、漳州府和汀州府。他们在垦荒地形成了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宗姓相连结的血缘聚落或聚居村落;很多都是以福建祖籍地的原乡名称或故里传统习惯来冠名,形成了海峡两岸具有丰富人文特色的血缘、地缘、文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以福建地府县冠名的同名村

1.台湾以泉州府县冠名的同名村

明清时期,福建泉州府先民移居台湾最多。直接称“泉州”的在彰化县和美乡,称“泉州厝”的分别在苗栗县的卓兰镇、新北市的淡水镇、桃园县的新屋乡、台中市的清水镇和大甲镇。此外,南投县竹山镇有“泉州寮”,彰化县最北端的伸港乡有“泉州社”,云林县台西乡有“泉州村”,彰化县线西乡有“泉州里”,台北市有“泉州街”,均源于早期在建立聚落是来自泉州府先民,故地名为泉州。云林县台西乡的泉州村地名,是1945年光复后改为泉州村。云林县刺桐乡,早期称“刺桐巷庄”,是移居台湾的泉州先民以泉州刺桐古城名称来冠名。

高雄市鼓山区惠安里、台北市信义区惠安里,是泉州府惠安县的先民所冠名。屏东县潮州镇永春里、里港乡永春村、台北市信义区永春里、新北市松山区永春里、宜兰县苏澳镇永春里的地名,均源于泉州府永春县先民所冠名。

台南市麻豆镇名为晋江里的地方,早期是泉州府晋江县陈姓先民开垦地,称晋江宅,居民多为陈姓,后为晋江里。高雄市田寮乡的南安村,是泉州府南安县先民所冠名。新北市三峡镇安溪里、彰化市的安溪里,早期因来自泉州府安溪县的先民在此形成聚落,称安溪寮、后成为里名。台中市大甲镇的德化里,是泉州府德化县先民初到台湾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进行冠名。

明清时期,泉州府辖同安县。1661年同安县大批先民随郑成功部队来到台湾征战和垦荒。清康熙至雍正年间,又不断招募同安乡亲赴台开垦,一起垦殖的场所或聚落按闽南人习惯叫“寮”,冠以故里名称叫同安寮;有的建成居住群形成聚落就改称同安厝;其中发展为行政村的称同安村。在台湾,称同安、同安村、同安里、同安寮、同安厝、同安新村的地名有十二处,分布在台北、台中、台南、彰化、屏东、云林等县市;桃园县辖的桃园市还有一条同安街。

2.台湾以漳洲府县冠名的同名村

台南市佳里镇漳洲里、海澄里的社区地名,源于漳州府海澄县三都霞阳六世祖杨文科跟随郑成功入台,早期在附近建立聚落,为当地聚落的开基祖,子孙繁衍遂定居台南。杨文科遣人回故里应元宫迎请香火,并建庙供奉,也名应元宫。洲为州之误,漳州府海澄县今为龙海市。台湾移用漳州府县的地名,已知有台南市佳里区海澄里、高雄市小港区海澄里、新北市林口乡的漳州寮等,为漳州府的先民所冠名。

台湾与漳州府县同名的有,台中市乌日乡的龙溪村;高雄市仁武乡的漳浦寮、南投县南投镇的樟普寮,源于漳州府漳浦县的先民所冠名。

台南市白河镇的诏安里、彰化县鹿港镇诏安里原称诏安厝、彰化县和美镇的诏安厝、彰化县和关镇的诏安里,均是源于早期在此建立聚落的是漳州府诏安县的先民所冠名。

台北市莺歌镇的南靖里、嘉义县梅山乡的南靖寮,以及嘉义县水上乡的靖和、南和、南靖、美源等村统称为“南靖”,源于漳州南靖县的先民所冠名;台中市南区平和里、西区平和里、北屯区平和里、云林县虎尾镇的平和里,均源于漳州平和县的先民所冠名;新北市芦州乡的长泰村,源于长泰县的先民所冠名;嘉义市新东区的云霄厝,是漳州府云霄县的先民所冠名。

3.台湾以汀州府县冠名的同名村

历史上永定、上杭、连城等县有许多客家人迁徙台湾。云林县二仑乡的永定村原称永定厝、台中市的永定厝、台中市南屯区永定里、台北市石碇乡永定村地名,源于早期在此建立聚落的是永定县先民所冠名。

台北中和市的连城里,是汀州府连城县的先民所冠名;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和南投县元长乡龙岩村的地名,原称龙岩厝,后为龙岩村,源于早期在此建立聚落的是龙岩州先民所冠名。

4.台湾以福建府县冠名的同名街市

在台湾,以福建祖籍地府县名称进行街市冠名的有:台北市的泉州街、福州街、厦门街、漳州街、同安街、晋江街、惠安街、永春街、永安街、长泰街、汀州街、平和街、明溪街、金门街等。在台湾,还有兴化店、云霄街等等。

类似上述情况的还有,台中市龙井乡的福州厝,源于福州府的先民所冠名。

二、台湾以福建祖籍地名冠名的同名村

明清时期,福建先民来到人地生疏的台湾聚落垦荒,十分需要有同宗同族的族人能够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依靠宗亲关系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建造房屋、繁衍生息;这种“地名搬家”,对台湾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1.泉州先民在台湾以祖籍地名冠名的同名村

台南市安平区,是以郑成功故乡安平镇(今安海镇)进行冠名的。郑成功挥师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开府承天后,因他怀念祖籍地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安平镇(现改为安海镇),就以家乡安平镇来命名,把台南荷兰所建这座古堡所在地,改名为安平镇;清末设安平县。后来,安平镇改为安海镇,而台南市的安平地名则保留下来,现成为安平区。

台湾嘉义县东石乡,是泉州府晋江县东石镇先民进行冠名的。嘉义东石乡位于牛稠溪下游;清康熙年间,主要是由来自泉州府东石镇的吴、黄、蔡、柯等姓氏先民聚居在这里垦荒拓展,故以东石命名。在台湾嘉义的嘉应庙前,就是古老的布袋港;嘉义包括布袋和东石的这一带乡亲,大部分是从泉州府晋江县东石镇迁居来的。他们想念家乡,所以把这个地方称为东石乡。在泉州府东石镇,这座始建于宋末的古老庙宇嘉应庙,供奉的是地方神祗九龙三公。明清时期,随着大批泉州府东石镇乡亲前往台湾定居,民间信仰九龙三公的香火也随之跨海来到嘉义的布袋和东石,数百年香火绵延。

泉州府东石黄姓先民迁居台湾,始自清康熙年间东石檗谷黄氏十四世“知”字辈。据晋江东石檗谷黄氏族谱统计,清代檗谷黄氏移居台湾族人有3000人左右,广泛分布于彰化、高雄、桃园、云林、台中、嘉义数十城镇,而相对集中于台中彰化、鹿港一带。据台中市北区永兴街黄氏族人来檗谷黄氏大宗祠谒祖时介绍:台湾草港中庄、草港头庄、草港乌瓦厝、草港顶山寮密集二千余家,还有彰化线西乡顶见口、下犁、寓埔、塭仔、沟内等五村黄氏,都是檗谷之后裔。

花莲县枫树村,是来自泉州府南安码头镇枫树村的林姓先民所冠名。清雍正年间,枫树村的林姓宗亲到台湾花莲开基创业,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家乡,先民把花莲聚居村落也称枫树村;至今海峡两岸的枫树村居民多为林姓,数百年来一直沿用传世辈字序列:孝友昭世德,敦仁念乃祖,文礼笃吾宗,习业于书斋;并沿用相同的林姓堂号:九牧传芳。

彰化县福兴乡的顶粘村和厦粘村,是来自泉州府晋江龙湖镇粘厝埔的粘姓移民所冠名。新北市林口乡的林口村,是来自泉州府晋江罗山镇林口村的柯姓移民所冠名。彰化县鹿港镇的院里村,是来自泉州府南安石井镇院前村李姓移民所冠名。基隆市窑子底的大乍村,是来自泉州府惠安县崇武镇大乍村的移民所冠名。

据泉州紫云黄姓族谱记载,明清时期有大量的紫云黄姓先民纷纷入垦台湾,黄姓成为台湾的第三大姓。清康熙末,泉州府南安石井和美村的黄姓先民奉挡境神岳飞,分别移居彰化县和美乡和美村、台北县贡寮乡和美村、高雄县梓官乡等地,以祖籍地名和美村来冠名。南安石井东安下村和院前村东安自然村的黄姓先民入垦台湾,为了铭记故乡地名东安村,在移居垦荒的聚落地分别冠名了台中市东势镇东安里、台中市大安乡东安村、嘉义县布袋镇东安村、宜兰县罗东镇东安里、新竹县关西镇东安里、宜兰县壮围乡东安里。台湾高雄市梓官乡田边村黄氏宗亲,曾携带岳飞神像和先祖牌位回到祖籍地石井镇田边村认祖续谱归宗;鹿港院里村乡亲派人专程回祖籍地石井镇院前拍摄祖祠照片和摘抄族谱;高雄派黄姓族人也回石井溪东祖家参加“溪东与台湾关系史研讨会”。

据泉州儒林派张氏谱牒记载,儒林派张氏族人是从晋江内坑上方村移垦泉州府同安县板桥;宋哲宗年间就有洪塘下张的儒林派张姓族人移垦澎湖;明清时期,儒林派张氏在同安县已经繁衍发展达二十四社;300多年前,板桥长房后安社草埔角的儒林派张姓族人到台北垦殖繁衍,为纪念祖籍地,先民把聚落地冠名为“板桥”;后来张氏宗亲不断东渡台湾,落脚在台北、嘉义、屏东、台南等地,几经繁衍成为旺族,并形成张、廖、简三姓联谊。上个世纪90年代,台北板桥张氏宗亲首次寻根同安,在集美东安村板桥找到祖庙,尔后每年张、廖、简三姓联谊会都组团到板桥进香谒祖。泉州府同安县东内社儒林派张姓族人为纪念祖籍地,把台北垦殖聚落地冠名为“东内街”。

泉州府南安石井镇是郑成功的祖籍地。当年石井镇有许多先民跟随郑成功征战台湾。据石井镇桥头许氏族谱记载,明郑时期,石井镇桥头村许姓许多先民陆续迁居台湾,分布聚落在彰化县的花坛乡桥头村、社头乡桥头村和福兴乡桥头村,云林县麦竂乡桥头村、台南县新市乡桥头村,以及高雄县桥头村;这些村落都是由泉州府石井镇桥头村的许姓先民以祖籍地冠名的。

2.漳州先民在台湾以祖籍地名冠名的同名村

台北市士林区的芝山岩、中山区的圆山等,是移居台湾的漳州府先民以明清时龙溪县属地冠籍地名。明末清初,漳州府先民黄澄清落脚台北近郊,便以漳州芝山作为新辟居地的名字,让世代不忘大陆漳州府祖籍地。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岩山、芝山境内的芝山岩,俗名圆山仔,乃附近漳州籍先民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捐资在岩顶建惠济宫祀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神明,并以漳州府西部的名胜“芝山”为地名。

基隆市内林街,则是明末清初龙溪县(现龙文区)内林街村郑氏先民迁居台湾的聚居村。

台南市北门区的锦湖里,位于东北端八掌溪南岸、原属渡仔头庄,为郭姓开漳的开垦之庄。锦湖里是以漳州府龙溪县石保乡锦湖社、现龙海市角美镇桥头村和西边村一带的锦湖社旧地名冠村名,台湾光复后设村。明末清初,锦湖郭姓先民随郑成功军队迁台,其后裔传衍台南、澎湖。清顺治八年(1651年),漳州龙溪二十九都锦湖乡石尾堡寮西社,即今龙海市角美镇西边村寮西郭姓先民开基台南麻豆,形成龙溪锦湖西社的渡台聚落;下营区贺建里意为郭贺所建之村,为纪念龙海角美镇锦湖社寮西郭贺最早入垦而命名。锦湖西即龙溪县寮西社现为西边村、锦湖东现为桥头村,均为郭姓聚居地。龙海市角美的锦湖旧地名现已消失,但锦湖郭姓现已传至二十多世。

南投县草屯镇月眉厝,是来自漳州府南靖和溪镇林坂村的林姓先民所冠名。明末清初,南靖县和溪镇麟野社龙德楼的林姓先民为求生存,结伴背井离乡迁居台湾,在南投县草屯镇月眉厝聚落垦殖。他们带去了祖地信奉的神祇保生大帝、观音菩萨,在当地兴建庙宇奉祀,并以祖籍地龙德楼聚落命名庙宇为龙德庙,以示不忘故土;如今,南投龙德庙已是台湾第三级文化古迹。

彰化县的田中镇和车田村,是分别来自祖籍地漳州市南靖县书洋乡田中村和车田村的先民所冠名的。彰化县田中镇顶潭里有座“书山祠”,供奉书山派萧姓肇基始祖,它的坐向、建筑形式与祖籍地南靖县书洋镇的书山祠完全一样。彰化县田中有两座萧氏宗祠,“龙山祠”与祖籍地南靖书洋乡田中上平厝的“龙潭祠”一样,“团武公祠”与祖籍地南靖书洋山下村的“乾元祠”也是一样的。

云霄县和平乡与台中县和平乡,平和县大溪镇与桃园县大溪镇,早年都是来自漳州府先民最集中聚居的村落,与迁居台湾的先民以祖籍地冠名有关联。新北市双溪村,是来自南靖县和溪镇双溪村的简姓先民所冠名的;从南靖迁去台湾的简氏后裔,有十分强烈的宗亲观念,他们在居住地普遍仿照祖籍地梅林长教各房亲的宗祠形式和名称,建筑台湾简氏宗祠。

高雄市嘉义县、原诸罗县的六斗厝,是来自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乐土村、古村名为六斗村的黄姓先民所冠名。嘉义县布袋镇的九龙里、龙江里等,移用旧龙溪县、今华安县的旧地名。

三、台湾以同宗族同宗姓冠名的乡村

据台湾出版《唐山过台湾》一书记载:台湾现有百余个主要姓氏中,大多数是明清时期来自福建的闽南人。这充分说明福建闽南先民对于同宗一脉关系、宗亲血缘关系和同乡地缘关系,一向是极为重视的。

例如,新北市树林镇的彭厝村,是来自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彭厝村的先民所冠名;云林县四湖乡的蔡厝村,是厦门翔安区新店镇蔡厝村的先民所冠名。

郡望堂号,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历史产物。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它对维护家庭、宗族、宗法和整个社会的平衡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闽台的郡望堂号,都是姓氏和家族发祥地的别称。在台湾,福建先民在完成乡村聚落冠名的同时,把祖籍地祖祠堂姓氏郡望堂号,原样搬到台湾的聚居地:陈姓的“颍川堂”、林姓的“西河堂”、黄姓的“江夏堂”、蔡姓的“济阳堂”、刘姓的“彭城堂”、王姓的“太原堂”、李姓的“陇西堂”等等。

闽台同名村有着同样的姓氏与同样的郡望堂号,构建了一个彰显中华民族血缘关系的社会网络;闽台同名村的祖祠堂,也基本保持了祖籍地的建筑风格和祭祀空间布局。

四、台湾以祖籍地传统进行冠名的乡村地名

据《台湾府志》文献统计,海峡两岸有故乡同名村庄91个。其中,台湾用福建祖籍地的同名村庄有51个,用广东祖籍地的同名村庄有30个,其他省的原籍故乡同名村庄有5个。

台湾陈正祥著《台湾地名辞典》指出:今在台湾地名中,以泉州为名有9个、以同安村为名有7个、以安溪为名有4个、以兴化为名有5个。此外,在台湾更有7个许厝、9个刘厝等姓氏同名村的村里聚落。

于是,在台湾便出现了大量带有厝、寮、屋、窝、埔、坑、隘、澳、尾、田等福建方言字的地名。福建先民以特有地方方言冠名,闽南移民称房屋为厝、寮,闽西客家移民则称房屋为屋。在台湾,有262个地方以“坑”命名为地名;在嘉南平原,以“寮”为名有17个;在彰化平原,以“厝”为名多达35个。

五、闽台同名村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

闽台同名村的形成,是先民维系宗族繁衍发展的表现方式。

闽台同名村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宗族制度的客观反映。中国宗族制度是传承中华民族观念的客观反映。

闽台同名村的形成,也彰显福建先民在开发台湾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大批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垦荒,他们为争取生存空间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表现出强烈的宗亲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在台湾传承根深蒂固。

闽台同名村,是闽南先民最早进入台湾开垦和传承闽南文化的区域。占据台湾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闽南先民,成为台湾传承闽南文化的主力军,并在台湾形成和拥有显著优势的闽南文化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台湾民众的信心象征和文化自信。台湾的历史文化古迹,几乎与郑成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与闽南先民的传承有着密切关联,与闽南文化的历史有着直接关系。彰显海峡两岸血缘关系和地域特色的闽台同名村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认同并拥有的中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