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说两岸·
许地山与汪大钧
汪毅夫
香港中文大学藏有台湾进士汪春源的诗稿五题十九首。这批诗稿最早的保存者是台湾进士许南英及其第四子许地山。诗稿的包装纸上写有“要寄给汪大均”字样,应该是许地山的字迹。汪大均是汪春源之第二子。汪春源对中国古代土地分配制度之“井田制”“一夫受田百亩”很是欣赏,给诸子命名也与此有关:长子名受田,小名阿井;二子名大田,又名大均;等。
在台湾台南,老许家和老汪家都在“柱子行”附近,是近邻;在福建漳州,两家住处也相距不远,两家走亲戚,走走就到了。在汪家的家族传说里,许、汪两家是亲戚,两家的关系甚是亲密。
作为汪家后人,我们所知的亲戚关系、亲密关系包括:许南英夫人和汪春源太太都是吴家女儿;汪大均是许南英夫人认的“义子”(闽南语称“契子”),汪大均叫许地山“四哥”(许地山在许家兄弟里是老四);汪受田、许地山都出生于台湾台南。1902年,汪受田在漳州考取为秀才。其后,为追求新知和“新式学历”,曾同许地山一起或先后考入燕京大学前身之一的北京汇文大学堂;汪大均1913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得许地山鼓励和建议,汪大均后来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旋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折返。后赴南洋先后从事教学、新闻和银行业,成为印尼银行家和印尼侨界著名爱国侨领,如《汪大均文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广州分公司2013年)之《作者简介》所记汪大均“1932毕业于集美商业学校。南渡印尼,在井里汶市任教,曾任校长。1937年1月,回国赴北京,拟升大学深造。后因‘七七事变’,未能如愿。1938年7月,任职印尼椰嘉达新华学校,先后担任教师,训育主任,董事。1941年3月,在胡愈之任总编辑的新加坡《南洋商报》任编辑”。
学界友人发来刊登在1941年8月28日《南洋商报》上悼念许地山的文章《四哥,我怀念您》(古屋),并提出“古屋是谁”的问题。这位友人说:“根据古屋写于1941年8月28日的这篇悼念文章,作者古屋基本情况也大致比较清楚”,古屋“应该是一位在漳州生活过,是许地山母亲吴慎的‘义子’。古屋1941年27岁,应该是1913年出生”,“古屋大约是1935年燕京大学的学生,不过上了一两年就因‘七七事变’回到福建。许地山对古屋就学提供很多建议”。我和弟弟汪一凡教授读后,不约而同地推断,古屋应该是我们的二叔公汪大均。另从《四哥,我怀念您》所记“八月四日晚上十一时,正当每日工作最繁忙的时候,香港一纸电报飞来,说你已于当日下午二时十五分病逝,晴天霹雳,眼泪直塞喉头,想哭;但在同事们几十双眼光横扫之下,我终于控制住情感的冲涌”看,其场景似为报社写字间。当年,汪大均是《南洋商报》编辑,应该也是该报主笔,1941年在该报发表署名文章(时评、政论)18篇。用“古屋”的笔名而不用原名在《南洋商报》发表《四哥,我怀念您》,想是为避免同事的猜忌。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