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3: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 燕



“台茶之父”的寻根路

 

 

 

 

先生姓吴,名振铎,闽东福安人氏。在台50多年,为台湾茶业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台茶之父”。

有业内人士通过认真翻阅和研究,总结出先生在茶叶推广品种选育耕作改良生化研究茶政主持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对先生给出这样的高度评价:吴老贡献涉及茶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许多人穷极一生,也仅是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而吴老的贡献却是全方位的,相对于留在大陆的张天福,庄晩芳,吴觉农等茶界大师,应该说,吴老的成就更加突出,更有广度和深度”,认为先生的茶学人生已接近或达到了立功,立言,立德之境界。

可是,功绩等身、著作等身、荣誉等身的先生,从没忘记,自己的根,在大陆;台茶的根,在大陆。回乡,寻根,是先生心中魂牵梦萦的夙愿。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那一年,年逾古稀的先生激动万分地走下舷梯,紧紧地抱住了前来高岐机场接他的耄耋老人张天福:张老师!终于又见面了!师生相拥热泪长流。

一别五十年——1938先生在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师从于张天福先生

当听到老师说:我盼了多年,盼望海峡两岸学者能坐在一起研究乌龙茶,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时,先生更是兴奋不已,他握着老师温暖的手:“来了!来了……”

这一来,海峡两岸中断了40年的茶叶学术交流,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先生一行来到了杭州。先生的脚步,停留在茶人之家,停留在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停留在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停留在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西湖龙井、九曲红梅、径山茶、千岛玉叶、雪云水绿……海峡两岸茶人欢聚一堂,品茶议茶,亲如一家。

先生一行来到了武夷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脚踏故土,先生的内心是激动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他是那么地熟悉、那么地眷恋——先生从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任教导主任任上,调任崇安县中央示范茶场场长这里,是他珍藏在心中的一片热土

——在昔日工作过的地方,先生百感交集“如今的茶场,一改旧观,变样了!唯一没有变的,是武夷岩茶的品味品质!”先生对当年管理茶场以及在茶场植茶的情景历历在目,对武夷乌龙茶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了如指掌对武夷茶的感和尊重溢于言表。

——在四曲御茶园,那一百多种武夷名贵茶种,让先生的随行弟子们震惊亢奋,他们屏声静气听着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棵是水仙,棵是铁观音这棵是肉桂前面那棵是白鸡冠……”面对这一片只有编号,没有任何文字介绍的几千株茶树,有谁,事隔40多年,先生那样品种、特性依然记忆犹新

163878142876569.jpg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图源:薛瑜婷提供)

——茶科所,先生一边品茶,一边向台湾茶界同仁介绍武夷茶武夷岩茶是天然的无公害饮品,色、香、味得天独厚,品尝之后,特有的岩韵在口腔会久久逗留,回味无穷。先生说:武夷茶之所以有如此特点,与武夷峰岩的丹霞地貌关系密切。到武夷岩茶悠久的栽培技术时,先生脱口说出句顺口溜七挖金八挖银。他,在栽培武夷岩茶时,茶农会在农历七月把茶树两旁的土挖开,让茶树根暴露在外,叫做七挖金。农历八月在挖开的茶树根四周培土,叫做八挖银。对于武夷岩茶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茶乃至走国际市场的原因先生认为,优良而独特生长环境和传承几百年传统制作加工工艺,使武夷岩茶终成极品。

——在武夷宫、武夷茶场等参观点先生安排来自台湾的同仁,进行茶艺表演促进文化交流。他说,现代茶艺不仅讲究品茗的环境、美感与气氛,还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备具、备茶、备水、置茶、泡茶、分茶、奉茶、尝茶等。只有两方面兼备,才会使人在品茗之中产生舒适感和愉悦感,才能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先生认为中华茶艺基本精神乃“清、敬、怡、真”,喝茶要喝出宇宙奥妙人情、乡情诗情来。

先生一行来到了建瓯。有千年古茶都之誉建瓯“北苑御茶园”龙团凤饼茶作为贡茶,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名冠天下。 在建瓯,先生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清咸丰五年,台湾书生林凤池赴闽考得乡邻资助济,及第,为感恩林凤池特从闽北带回36株茶苗赠予乡邻,植种在冻顶山上,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原来,被视为台湾乌龙茶珍品“冻顶乌龙”,与福建乌龙茶之间这么一段动人的佳话

经过缜密的科学考证,先生确认,北苑御茶园故地——建瓯东峰镇桂林村15亩茶园的矮脚乌龙品种,是台湾享有盛誉的“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的始祖,这里是台茶良种的祖籍园!并立碑述明“台湾青心乌龙茶品种之原种园”。后,前来寻根访茶、拜谒茶神的台湾同胞越来越多。如今,建瓯的茶文化研究氛围日渐浓郁,尤其是研究闽台茶业关系的专家学者前来论道,架起了闽台文化交流的平台。 先生一行来到了泉州。那个秋阳高照的下午,两岸茶叶界同仁欢聚在泉州华侨厦,同桌品香茗同台论茶艺,其乐融融。

在这里,先生又开始讲故事:说是清光绪年,台湾茶人张乃妙干兄弟从安溪12颗“铁观音”茶籽,种在台北的东南边木栅从此有了极品“木栅铁观音”。先生说,据考证,公元1856年前后,就大船从安溪运载茶苗到台湾种植这次到安溪县实地考察,我对台湾乌龙茶的“根”在安溪有更深切的认识先生指着随行的台湾张协兴茶行的老总张智扬台北茶叶展示中心技工张铭财说:们就是安溪,祖迁移台湾叶生意至今已传一百多年,这次回大陆寻根,他俩最积极!

先生很动情:茶是有情思的物质,可致礼,结缘,传情连结海峡两岸,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以茶为媒,一味同心,和谐与共

先生的学生,紧随先生的脚步,来到了先生的故乡——先生回乡探亲重开两岸茶叶学术交流合作之河后,两岸茶界积极推动茶文化交流,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大型活动,企业之间、茶人之间的各种茶文化交往、交流活动

那年暮春,“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举办先生的学生、台湾茶艺家范增平来到福安来到了先生的故乡。

开幕式上,范先生登台表演了颇具特色的台湾茶艺。一壶茶香海峡情传两岸同胞一起切磋茶艺,共商茶事;在坦洋茶山范先生品味着先生家乡“坦洋功夫”,观美畲歌,感慨万千:“坦洋功夫外形漂亮,滋味丰富,汤色优美。可惜,这么好的茶,台湾人很难喝到。祈愿早日化暗为明,让茶香芬芳两岸

如今,祈愿都变成了现实。随着两岸经贸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大陆与台湾彼此茶叶界科技、文化产业交流频繁美好的茶事越来越多

“闽台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 闽台地处同一纬度区,同为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近似,茶树类型、栽培技术等基本相同。瞧,先生重返故土寻根带来的台湾优良茶品种已在他的故乡生机勃发。闽省茶叶部推广“台茶12号”(金萱)、“台茶13”(翠玉)因其适应性、抗性强、产量高制出的茶叶独具高雅乳香市场销量旺,众多茶农受益——被称为“台茶之宝”金萱“翠玉”,是先生费二十多年心血精心培育出来以他祖母和母亲的名字命名的最得意的产品。如今,它们带着先生的感恩、思念与敬重,在故乡扎根,繁荣,飘香。

一些茶区引进台式加工工艺后,产品质量大大提升。福安王加农场引进“台式乌龙茶”技术,使茶品;安溪引进台湾包揉制茶工艺,使茶叶由原来的条型、卷型变成球型,受到消费者喜爱……

合作,互补,双赢两岸茶事交流书写着篇章。先生的故乡福安已有十来个茶叶乡镇与台湾茶叶乡镇“一对一”结对合作并有多家台资茶企进驻两岸茶人在生产种植、加工制作、销售科研等方面,观念碰撞,方法创新,技术变革,品种改良,产业发展,一派欣欣向荣

三十多年前,先生“破冰之旅”的寻根路,早已春暖花开,枝繁叶茂。这是先生喜闻乐见的景象!相信,先生的在天之灵,也一定能保佑他的故乡茶和四海,茗扬世界……

 

 -------------------------------------------------------------------------------------

 

链接:

 

吴振铎:1918—2000年,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东门双井巷,祖父是清朝的秀才,父亲经营果园茶园

1936年考入当时全国唯一一所高级茶科学校——福建高级茶科学校,后又就读于福建农学院,主修农艺。后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崇安示范茶场场长。

1947年7月,吴振铎赴台湾,先后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平镇茶叶分所技正、所长,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1952年起,吴振铎应聘台湾大学农艺学系,兼授茶作学及其实习的课程,至1993年止。台湾茶艺协会于1982年9月在台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吴振铎为首任理事长。曾先后考察十几个国家,多次参加国际茶叶学术会议,在各学术杂志及报章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对台茶之复兴与发展,促进茶乡繁荣,带给茶农莫大的财富有极大的贡献。吴振铎毕生致力于茶树育种、茶园机械、茶叶制法及评鉴之研究,先后育成15个茶树新品种,其中尤以台茶12号(金萱)及台茶13号(翠玉)最为人所称道,被誉为当代茶业大师,台茶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