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神明有关的两个故事
汪毅夫
我讲两个同神明有关的故事。凑巧的是,这两个故事都同1819年有关。
1819年,泉州人在庙里立了一块碑。
2024年春节,福建泉州闹热(闽南语“闹热”也是古语,白居易诗就有“红尘闹热白云冷”句)滚滚,古老的泉州通淮关岳庙也大大地红了一把。朋友们也许没有发现,该庙右侧之三义庙左侧有碑,是1819年“泉郡下民”立的,碑文则是1816年“(台湾)彰化生员林光夏”写的。碑文明白如话,前半部分据说是关羽“附乩”而“口授”的话,其文曰:“云游到此,特有数言传布人间,速进纸笔来。吾乃大汉关云长也,奉玉皇命巡察人间善恶。云游到此,适见汝辈戏演吾像,以供笑乐,不忍不教而诛。夫演戏祀神,将以敬神也。敬神而转以慢神,于心何安?吾居天阙,掌天曹,位列奎缠之舍,职分挂籍之司。眼见世人图予像、塑予形、朝朝崇祀,亦可谓知有礼者矣。然至酬愿供神,演唱之间每以予形为戏侮,不敬之罪,稍知礼义者忍为之乎?剧本多矣,何必戏演吾旧事。吾本日特来附乩,汝辈可以传布世人,互相劝诫,切勿以敬予者时而戏侮及余也。信予言者,积善获福无疆;慢予言者,侮辱必遭天谴。速将吾谕言,贴文衡殿通晓。”
泉州通淮关岳庙
后半部分是“(台湾)彰化生员林生夏”附记其事,其文曰:“嘉庆二十一年(1816)岁次丙子六月初七日下午,台郡宫后街鼎行演唱梨园,摘三国临江会一节。行中圣像前炉光发越,不知觉悟。已而台上假托圣貌之人突然跃舞,就手中所执木剑乱砍装鲁子敬者。如真欲杀声势,随即颠仆,莫知其身,口授此语,令书以示。伏思,圣言本不可侮,况圣像乎。爰敬录之,以昭灵赫,以悟世人。”
碑文所记,宜有说焉。一是民间信仰的娱乐化倾向。“演戏祀神,将以敬神也”,演戏往往是祀神,是神明庆诞必有的节目;有相当规模的民间信仰宫庙,往往设有戏台。不同于严肃的宗教活动,民间信仰活动具有娱乐化倾向,如俗话所说“娱神娱人”。民间信仰的娱乐化倾向时或受到诸如“不该演什么戏”此类的批评。我还另见1820年台南《善济殿重修碑记》说:“大殿前埕,理应洁静,毋许科积及演唱影戏,聚众喧哗,滋事株累未便。”[1]实际上,民间信仰的娱乐化倾向是两岸民众和文化工作者所共同乐见的。如台湾《安平县杂记》所记“酬神唱傀儡,喜庆、普度唱官音班、四平班、福路班、七子班、掌中班、老戏、影戏、车鼓戏、采茶唱、艺旦唱等戏”[2],多么令人神往!二是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的交流。1816年张贴于台南某文衡殿的碑文,1819年勒石立碑于泉州并留存至今。此事虽属细节,亦其例也。
游神由来已久,寄寓丰富,2024年春节福州游神吸引了民众的眼球
1819年,福州人在城里建了一座庙。
林宾日是福州历史文化名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我从《林宾日日记》[3]摘抄了如下资料。1819年闰四月廿一日壬子条下记:“省垣自去冬迄今,孩子以痘疹死者不下六七千人。”同年六月十九日己酉条下记:“新建主疹潘氏夫人庙宇,通乡请拜梁,应之并赴席。”同年七月廿五日己酉条下记:“疹妈庙首事叶、郑二姓,交缘郑中书瑞麟来拜。”
从上记资料可知,1818—1819年间,福建省城福州疹病流行。短短几个月里,省城“孩子以痘疹死者不下六七千人”。也是在短短几个月里,福州人在城里新建了一座“主疹潘氏夫人庙”,并配备了“领导班子”:“庙首事叶、郑二姓”和“交缘”(相当于今之公关人员),其情形可谓“同疫情赛跑也”。林宾日在建庙过程里参加了重要的“拜梁”仪式,接见了庙之领导成员。据王振中《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4],在福州民间信仰里,疹妈潘夫人、保疹婆官王大娘等是对付疹病最有效的神明。除了“疹妈潘夫人”“保疹婆官王大娘”,福州人平常也祈求于“疫神”,如《乌石山志》记:“榕城内外,凡近水倚寺之处,多祀疫神,称为涧、呼之为殿,名曰五帝,与之以姓曰张、关、刘、史、赵。”[5]也有游神、出海(送王船)等驱逐瘟疫的活动,如《林宾日日记》所记“威灵公出巡”“威灵公出南门入水部”,施鸿保《闽杂记》[6]所记“出海,驱遣瘟疫也。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醇钱札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庙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缙者,雇人异之,鸣锣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漳府、属亦有之。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赝者,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湮没,计一船所费,或愈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
上记“新建主疹潘氏夫人庙”等故事告诉我们,在疾病、疫情乃至重大疫情面前,当人们看不到神医出现,自然会期待医神或疫神乃至瘟神显灵,祈求治病、逐疫、驱瘟。人同此心,海峡两岸人民祈求消灾解厄、“有什么不能有病”的朴素愿望是完全相同的。由此而有海峡两岸共同的医神信仰如保生大帝信仰、共同的驱逐瘟疫的游神、“送王船”习俗。当然,今之两岸同胞也有明确共同认知:有病求医才是正道。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我们当发挥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的“精神纽带作用”,开展正面的两岸民间信俗交流活动,如民间信俗所包含的娱乐节目的交流活动。
(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4年第3期,作者为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
[1]引自黄典权编:《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上册,第216页,《台湾文献丛刊》本第218种。
[2]引自《安平县杂记》,第15页,《台湾文献丛刊》本第52种。
[3]林宾日:《林宾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4]王振中:《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5]郭柏苍:《乌石山志》卷九《志余》,清光绪七年(1881)重修本。
[6]施鸿保:《闽杂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