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说两岸·
黄国光先生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汪毅夫
中国新闻社记者王肃宁、韩禹采写的《纪念黄光国先生》,让我记起有关黄光国教授的二三事。我同黄教授有过相谈甚欢的机会,听过他倡言“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报告。据我所知,黄教授的父亲是一名台湾医生,我曾托人找到黄医生在东北的一张老照片,送给了黄教授。1946年,黄教授的母亲一手牵着小小的孩子、一手抱着大名叫黄光国的更小的孩子,随大陆台胞返乡潮从东北、北平、天津、上海一路回到台湾,我对黄教授说:母亲和母爱实在太伟大了。
黄光国教授资料图
我也曾思考、现在还常思考黄教授的倡言。兹简要讲述我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理解和认同。
上世纪末,我有幸在厦门拜访老革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于光远,听他讲述革命生涯和学术经验,并得了一份他的学术论著目录。我想,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论著,正是“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代表。同于光远一样,也是老革命、也是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艾思奇和王学文,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论著也是“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典型。我又想,许多年来非本士的社会科学近于“喧宾夺主”的传播和影响,几乎让人们忘记于光远、艾思奇、王学文,忘记本土的、本士化的社会科学。黄光国教授倡言“社会科学本士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纪念黄光国先生》一文还让我见识了“学理型”专栏文章“学理浅释”的范本。《纪念黄光国先生》的受访者彭凯平教授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黄光国教授的生前好友和心理学界的同行。这篇采访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你说我记的问答录,而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密切合作的完美结果。在我看来,这篇采访的最大亮点是,采访者和受访者一起将涉及的繁难复杂的学术问题讲得浅显易懂。近年我尝试写作长话短说的学术短文,今后还当留意于“学理浅释”之道。
黄光国教授是台湾著名的统派学者。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学术进步,历史和人民当铭记他的英名。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