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闽台叶氏祠堂文化
叶仁朗
从魏晋到北宋,朝廷虽然允许民间修建家庙,但只限于官家,或豪门望族,一般庶民尚未普及。祠堂被正名是在南宋,理学家朱熹《家礼》问世之后,民间祭祖建筑才被称为“祠堂”。
但这时祠堂规定:每个家族须建立一个奉祀祖家称四世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的祠堂,是独立于住宅的建筑。立祠之时,要有田地作为祭田,以供给祭祀之用。祠堂定为家族中高于一切的事物,地位神圣不容侵犯。
祠堂的繁荣则是在明朝中后期。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称:“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有未尽申之情,……乞召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召天下臣工立家庙。”明世宗准奏,允许民间建宗立庙。于是兴建家庙盖祠堂在民间快速发展,形成风潮,直到清代有增无减。
祠堂成了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宗族通过血缘关系把族人联系和团结起来。家族定期集会,祭祖礼仪十分隆重、庄严,期间大办酒席,款待亲朋戚友,喜上眉稍,风光满面。
福建叶氏最早建祠庙的是在唐初,建在建瓯富沙雄源,后迁于富沙城西馆下。据民国《建瓯县志》记载:叶灏卒后,唐复封其“五侯之首”宋追封为“昭定候”。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 诏下定号曰:唐建州刺史叶公之神位,令有司春秋祀之。明嘉靖六年(1527年)追封叶灏为富沙昭定王。并立祠碑,刻镌于石。其次是厦门同安佛岭堂,原是宋代皇室郡子一一叶益和郡主赵环娘的府第。元初被毁,到明初,佛岭叶氏先祖在原郡马府方位上起建叶氏家庙,旁边许多古建筑群(七宫八池)仍保持郡马府的气派,至今数百年难夺旧貌。上世纪 50 年代和90年代两次修整,1996 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到 2001 年,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列为涉台文物古迹立碑保护。
台湾叶氏人口约有30万人,大部份来自福建郡马府、富沙祠、莲溪堂、佛岭堂、俭德堂、清德堂家族的后裔。台湾现有叶氏祠堂、家庙大小 20 多所。最古老的祖厝改作祠堂的是在云林县斗南镇,建于明末,20 世纪重修。其余叶氏家族于1913 年在台北市五常街建祠,1966 年移建台北市山边全台叶氏祖庙,堂号南阳堂。
始建于明嘉靖中期的叶氏宗祠“追远堂”
祠堂的建筑格局,各时代都有不同的规格。明中期之后,民间建造祠堂大都不按规矩标准,而极尽奢华。清代以后,民间的祠堂多为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手工细腻。
堂号是根据家族先祖的名号、官爵、书斋、著作或是先祖的嘉言、懿行、功业、勋绩来命名的,也有用传统的伦理、道德、典故或用美好的祝愿、训勉、吉祥言词来命名的,也有用先祖居住的地望和郡望。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叶氏祠堂堂号有:富沙祠、郡马府、佛岭堂、南阳堂、国望堂、楚叶堂、石林堂、莲溪堂、俭德堂、清德堂、明德堂、承德堂、尚德堂、怀德堂、功德堂、崇德堂、仁德堂、培德堂、隆德堂、追德堂、树德堂、敬贤堂、绥恩堂、怀仁堂、追远堂、乐叙堂、时思堂、报本堂、崇信堂、承恩堂、遗善堂、忠孝堂、诗礼堂等等,共203个堂号。
叶向高故里福清后叶村“叶氏宗祠”(毕耕 摄)
祠堂文化是人文创造,丰富了祠堂文化内涵。更值得一提的是堂联,它是祠堂文化的精髓,寄托了家族“宗本溯源,慎终追远”的传统,是家族文化重要的载体。体现了时代人文气息,更体现祠堂文化的历史感。
堂联不仅丰富祠堂文化的内容,加上秀丽的名家书法,更将祠堂文化折射得淋漓尽致。福州竹岐乡榕岸村叶氏大宗祠,建于2011年,总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祠内有戏台、观众厅、享堂、钟鼓楼,耗资 500 余万元。建筑格局仿汉代宫庭式结构,画栋雕梁,令人赏心悦目。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堂联,琳琅满目,显得高雅别致,古色古香,大大提升祠堂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28 副堂联全是用木板油漆镌刻,联上墨迹全由国、省、市著名书法家和名人书写,篆隶楷行草诸体各展风流,笔力雄健,磅礴大气,比兴有序,收放自如,笔墨酣畅,意象深远,给人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祠堂大门口出廊柱,石刻有:“南阳累叶传芳,光绍社稷;东越绶思俭德,瑞荐春秋。”堂联是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撰句,由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原空军文化部部长)孟繁锦亲书,作为祠堂第一门联,格外醒目。祠堂大门上方悬挂名匾“叶氏大宗祠”,是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叶选平愚宝。正门楹联:“楚国功臣,封叶衍宗家世盛;富沙望族,怀仁立德后昆贤。”系福建省委原副书记黄瑞霖墨宝。旁门:“宋朝四进士,江南一叶;清代双武魁,乡野皆碑”和“叶茂枝荣,千秋馨俎豆;家兴族望,一脉绪纲常”,分别由副省长陈荣凯和省政协副主席叶家松赐笔,苍劲磅礴。步入祠堂大门正面看“德昌社稷,世盛家兴国富;福赐儿孙,天时地利人和。”是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省书协副主席陈朱手书。台前一副“唐徙甘洲,千度春秋传世泽;宋迁榕岸,百番风雨著华章。”是北京大学教授兼书协副主席谷向阳书写的。堂联以凝炼哲理的格言文句,配上名家书法隽秀,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榕岸叶氏祠堂,古典高雅,雄伟宽敞,集建筑、雕刻、漆画、工艺、文学书法于一体,展示了独特风格和艺术水平,蜚声闽台。诸姓行家游览观摩,无不交口称赞。
(本文原载于《第三届闽台叶氏学术论文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