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 10:0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儒学正堂”与“冠带乡宾”

 

汪毅夫

 


兹介绍和解说福建武平石氏藏品《评高月旦》匾(见图)。

微信图片_20230607095332.jpg

匾心所题“评高月旦”,用今之网络流行语说,即是“大众点评获赞”,是恭维受匾人的好话。这里有一个“月旦评”的历史典故,《后汉书》记,汉代许劭及其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喜品评乡里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俗有月旦评”即“月旦评”走红成了大众点评也。唐代陆龟蒙诗句“纵有月旦评,未能天下句”用的正是这个典故。

匾之上、下款文字连接起来为:“署台湾府淡水厅儒学正堂  加三级  黄  为冠带乡宾凌国泰立 咸丰元年季冬淑旦”。我就此谈三个话题。

其一。清代地方各级教育机构府儒学、州儒学和县儒学(简称府学、州学和县学)各设教授、学正和教谕主之,又各设训导辅之。教授、学正和教谕是各级教育机构的主官,通称“儒学正堂”。清代台湾设有府儒学、大致相当于州儒学的厅儒学(淡水厅儒学和噶玛兰厅儒学)和县儒学,台湾厅儒学不设学正而以训导代之。“署台湾府淡水厅儒学正堂”,说的正是以训导代理(“署“意为代理)“淡水厅儒学正堂”;“加三级”即记功十二次(记功累进至第四次辄加一级);“黄”,题匾人姓也,官职加姓,犹如姓加官职,是古今对于官员的常用称呼。据我查考,这位“黄儒学正堂”名黄汝翼,是德化举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台湾府淡水厅儒学训导。有人说“黄儒学正堂”是黄元宽,不确。黄元宽是清亁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三甲第八十名进士,其科年距题匾时间的咸丰元年(1851),时长已在百年以上。

其二。清代职官有迴避规定:本省人不在本省为官,即非本省500里内也不得为官。然而,教职不在此例。1772年,乾隆帝有明确旨意:“台湾府学训导及台湾、凤山、诸罗、彰化等四县教谕、训导缺出,先尽漳、泉七学内拣调;不敷,再于通省教职内拣调”。实际上,从康熙年间开始,台湾府儒学教授、训导及各县儒学教谕、训导缺出,历来是从福建通省教职内拣调的,主持淡水厅儒学、噶玛兰厅儒学的训导也是如此。以福州人出任台湾府学教授为例,林谦光(福建长乐副贡)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出任台湾府儒学首任教授,其后出任台湾府儒学教授的福州人又有张士昊(福清岁贡,1691年任)、林清旺(福清副贡,1695年任)、曾辉缵(闽县举人,任年不详)、杜成锦(侯官举人,任年不详)、郑駬(连江举人,任年不详)、薛士中(闽县进士,1732年任)、郭美(闽县举人,1738年任)、吴应造(闽县进士,1744年任)、黄元宽(福清进士,1747年任)等;再以福州人出任台湾淡水厅儒学训导为例,出任台湾淡水厅儒学训导的福州人有:张梦麟(闽县举人,1817年任)、陆芳(闽县举人,1833年任)、郑廷理(闽清恩贡,1844年任)、吴联穗(侯官举人,任年不详)、王寿禧(福州举人,1857年任)、杨维章(闽县举人,1863年任)、刘松年(闽县举人,1866年任)等。

其三。简而言之,“冠带乡宾”就是得官府优遇和认可的乡老,他们往往在治理乡士社会方面协助官府,往往被视为官府的“正差”。清代澎湖通判胡建伟曾如此描述乡绅治理乡土社会的作用:“至今澳中凡有大小事件,悉听乡老处分。以故,鼠牙雀角,旋即消息”。台湾府淡水厅“儒学正堂”黄汝翼为“冠带乡宾”凌国泰题匾,体现的是官府对乡老的优遇和认可。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