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09:3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汪春源进士的考试经历

 

汪毅夫

 

 

微信图片_20230320093340.png

汪春源进士画像

汪春源是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进士。同所有进士一样,他是从一次又一次考试中胜出的。

《汪进士自述》记:“春源少孤,幼承母训。年十四,应童子试。邑侯祁星皆师拔置第二,令入县读书。是岁,郡尊侯仙舫师、学道刘兰洲师皆拔取前茅。是岁入庠”。我曾见汪春源家族的户籍誊本,其父亲名汪翁牛,职业是“业农”。1882年,汪春源“应童子试”(俗称考秀才)。童子试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阶段。县试由安平知县祁征祥主持,汪春源考取县试第二名。考后,祁征祥让汪春源到县署读书,令幕友李占五教之,以应童子试第二阶段的考试。同年,蒙台湾知府侯仙舫、台湾兵备道兼理提督学政刘璈的知遇之恩,汪春源在府试、院试中均名列前茅,终于考取了在学生员(俗称秀才)的资格。

汪春源的县试、府试和院试名次应该均非第一,他后来在海东书院的老师施士洁进士则是县试、府试、院试屡得第一,连中三元,人称“小三元”(童生试、乡试、会试屡得第一者称“大三元”),时论荣之,台南人至今津津乐道。

作为在学生员,汪春源在考试中也有不俗的表现:“丙戌、丁亥两届岁、科试,蒙提学道唐薇卿师屡拔第一。丙戌,食廩饩”。岁试、科试又称岁考、科考,岁考每三年凡二举“由各省学政巡回于各县、州、府,对在学生员进行考试,按成绩分为文理明通、文理亦通、文理略通、文理有疵、文理荒谬、文理不通六等。凡考列一等,即有资格“补廩”即“食廩饩”,享受伙食补贴。廩生是在学“诸生”(廩生、增生、附生)里最优越的。科考在乡试前一年举行,也由各省学政主持。凡科考列一等、二等及三等前10名或前5名(依省之大小而定)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考相当严格和严厉,如俗话说“人怕老债怕讨秀才怕科考”也。汪春源于丙戌(1886年)岁考蒙提学道唐景崧拔置第一,成为享受伙食补贴的廩生;又于丁亥(1887年)科考蒙提学道唐景崧拔置第一,取得参加乡试(俗称考举人)的资格。《汪进士自述》所记“屡拔第一”之“第一”应理解为“第一等”而不必是“第一名”。

乡试是各省举办的省级科举考试(俗称考举人),每三年凡一举,逢子、卯、午、酉年行之,为正科,遇皇家庆典则加科为恩科。台湾建省后并未单独举行省级科举考试,报考举人的台湾秀才仍然要到福建省城福州参加乡试。1888年是戊子年,福建举办戊子科乡试。汪春源和他的同学、也在丁亥科考拔置一等的丘逢甲一道渡海与试,并同榜中为举人,取得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也是每三年凡一举,逢丑、辰、戌、未年行之,为正科。遇皇家庆典也加科为恩科。

汪春源中举后,因故未应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会试。1890年参加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清德宗亲政恩科)会试,报罢而归。1891年,汪春源遭丧母之痛,按礼制规定守丧三年(实际上是头尾三年),不能参加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会试。其后,接连应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太后六旬万寿恩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会试,均荐而未售。又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会试,中为贡士却因故未应殿试。1899年补行殿试,本来可以列名为庚子(1900年)科进士,却因庚子之变、贡院被毁,庚子科与癸卯(1903年)科合并行之,汪春源遂于1903年终成进士。

中为进士后,汪春源在江西又经历了朝廷对地方官的考核。清廷对京官的考核称“京察”,对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计”。汪春源的考核成绩是“大计卓异”。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