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 22:4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85.唐代莆田港口经济兴起与海上贸易发展

 


一、港口经济兴起

 

莆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枕山面海,码头众多,港口优势突出。魏晋时,“海潮直至南山(今凤凰山)之下,波光山色,互相动荡”,莆田郡城就处于海边(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页。宋代史学家郑樵曾有诗曰:“一泓澄澈照人间,明月团团落古湾。”“唐代,南海蕃船入境通商。唐大和八年(834年)奉谕任由蕃客入境,自为贸易”,“南北洋海堤修筑之后,莆仙沿海港口就成为过往贡舶的重要停靠口岸”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0页 “内澳蒲口及江口、枫亭为海外通商货物、商客的集散地”,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为海上贸易创造了条件莆田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莆田市外经贸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至唐代,莆仙两县开辟了蒲口港、白湖港、涵头港、迎仙港、黄螺港、小屿港、青螺港,港口经济兴起,推动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海上贸易发展

 

莆田对外贸易起源于隋代,发展于唐末和五代十国。唐初,朝廷实行朝贡制度,凡贡道、贡舶和贡货均由官方统一管理。海外各国贡使将奇珍异宝海运到东南沿海,在朝廷指定的港口办理手续。据史书载,唐初“过境的贡船多停泊莆口、枫亭、涵江、江口,互市销售”。

唐贞观(627—649)年间,对外贸易日渐扩大,莆田港口蕃客渐多,陆续有外国商人在境内收购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荔枝干、龙眼干、蔗糖、陶瓷、铁器、纺织品等,双方采取易货方式交易。据史书载:“唐初,城厢开始对外经济贸易,境内的蒲口港(今城厢一带)已是当时莆田最大的海港。”“由商户或蕃舶直接采购货物,互市经销。……多以易货贸易为主。”

唐大和八年(834年),唐文宗诏令,“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要求“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东南亚各国的“蕃船、蕃货按律缴纳舶脚、收市、进奉,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境内以江口待宾馆、枫亭驿招待贡使、蕃客及海商贾”,海上贸易兴起。

唐中期,莆田对外经济交流日渐扩大,“莆仙沿海成为过往贡舶蕃客的重要停靠口岸。当时江口、莆口、端明(今涵江)、枫亭已成为易货互市的繁华集镇,设有待宾馆和枫亭驿,招待官差、蕃客。大型船舶曾直驶进莆口(今城厢区南门、筱塘一带)”吴怀祺:《郑樵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唐开成(836—840)年间,朝廷逐渐放宽海上贸易限制,欢迎海外商人自由入境经商,外来“蕃货除收取碇税(舶脚)和选卖给宫廷所需外,任其于集市往来通流”,允许“由商户或蕃客直接采购货物,互市经销。(莆仙境内)主要交易集市有莆口(今城厢)、江口、端明(今涵江)、枫亭及沿海岛屿,多以易货贸易为主”,海上贸易逐渐繁荣,莆田港口出现了“击毂摩肩”的场面。

唐代宽松的外贸政策,既促进了莆田海上贸易的兴起,又加速了莆田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莆田海商队伍的形成。据史书载,唐末莆田商人开始移居海外,如莆田九牧林蕴公后裔林八及就迁徙新罗(今韩国)谋生。

五代十国时期,莆仙两县沿海港口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江口、白湖、涵头、宁海等码头吞吐量日渐扩大,港口经济日渐繁荣。据《福建商业志》载,唐代“福建的福兴漳泉四大平原得到开发,商业逐渐发展。隋开运河之后,唐设馆驿,辟险阻,内地与福建的交通与货运日趋便捷。中唐理财家刘宴称:‘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

王审知主政期间,广纳人才,包括徐寅、黄滔、翁承赞等莆籍士人均在其麾下任职,他还实施“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奖励通商和保境息民”的立国方针,采取“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关畿廛市、匪绝往来”的轻徭薄赋政策和“招来蛮夷商贾”、开港兴市的对外开放战略,福建沿海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史书载,闽王委任张睦“领榷货物,睦抢攘之际,雍容下士,招来蛮夷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特别是王延彬(王审知侄儿)任泉州刺史期间,“前后二十六年,岁屡丰登。复多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借之为利,号招宝侍郎”。

南唐统治闽中时,漳泉节度使留从效、陈洪进先后割据闽中南地区,秉承闽国的海上贸易政策,“开通衢,构云屋(货栈),……岁丰,听买卖,平市价。陶器、铜、铁泛于蕃国,收金贝而还,民甚称便”。莆田的江口、白湖、涵头等港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商业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三、进出口商品

 

唐代,莆仙两县通商通航的国家和地区不多,主要有东亚各国和东南亚部分岛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简单。唐初,莆田通航的国家北至新罗,南达南洋诸岛及印度、三佛齐和阿拉伯地区等,经常有使者、商旅往来,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玳瑁、龙脑、白、红、沉香、肉豆蔻等,行销京都各地。

唐贞观(627—649)年间,莆田出口商品以陶瓷、丝绸、帛、葛布、棉布、铜、铁等手工业品为多。莆商与蕃客的易货买卖,通常以“陶器、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还”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9页“唐大和八年(834年),奉谕任由蕃客入境通商,时进口商品有珍珠、象牙、甘蔗和贡物奇货涵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中唐时期,随着海上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口商品以奢侈品居多,主要有药材、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翡翠等奇珍异物。据史书载,“宋平江南,(陈)洪进以泉、漳等州观察史,遣入贡乳香万斤、象牙三千斤、龙脑香五斤”,纳表归宋。朱维幹:《莆田县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这些乳香、象牙、龙脑等奇珍异物,均为东南亚各国的商品。

唐代,莆田输出之物,以蔗糖、荔枝干、桂圆干、茶叶、食盐等农产品和丝绸、瓷器、铁器、白银等手工业品为主。

 

四、贸易航线

 

唐代,莆田海上航线可分为国内航线和海外航线。国内航线可分为南航线、北航线和东航线。南航线,即莆仙沿海至泉州、漳州、广州等地;北航线,即莆仙港口至温州、宁波、华亭(上海)、江都(今扬州)、山东和天津等沿海港口;东航线,主要前往澎湖列岛和台湾等地。海外航线有两条:一条是前往日本、新罗和琉球群岛等东亚地区的海上航线;另一条则是前往暹罗(泰国)、占城(越南中部)、安南(越南)、印度、三佛齐等南海航线。

闽国时,莆田造船业发达,商船越造越大,航线越走越远。据史书载,“闽国榷货务张睦,体恤商艰,招徕海舶。‘利涉益远’,北至新罗,南达南洋诸岛及印度、三佛齐和阿拉伯等国,都经常有使者、商旅往来”,莆田境内形成了一支专门漂洋过海的海商队伍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商业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莆籍诗人黄滔的《贾商》诗写道:“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鲸鲵齿上路,何如少经过。”这反映了广大海商不畏艰险、追波逐利、常年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