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福州卷)51.宋元时期对外文化交流
一、福州是中国东南摩尼教的传播中心
随着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发展,唐中叶以后,福州也出现了其他“夷教”。《闽书》记载,“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 何乔远:《闽书·方域志》)。据连立昌考证,建于唐大历三年(768年)的乌山金光明院(后来的神光寺)很可能就是摩尼教寺院(连立昌:《福建秘密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宋代属福州管辖的今霞浦、福安等地,均有摩尼教寺院建筑的遗迹和科仪遗物保存,可证摩尼教在福州及闽东地区的传播。
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经营海上贸易的舶商为祈求海上航行安全,曾在东门易俗里建立一座寺院,名叫“舶塔天王寺”(梁克家:《三山志》卷33,“寺观类一”,第53页),址在今塔头康山一带。
二、宋代福州与日本、朝鲜的文化交流
元祐二年(1087年),宋廷在泉州成立市舶司。当时,高丽国人喜与宋朝贸易,于是不少福州人集中泉州,前往高丽,每批次约有一百多人。他们有的被任为当地官员,如福州人胡宗旦,曾于政和元年(1111年)在高丽受任权直翰林院,这是福州人首次在国外任官的明确记载。据杨昭全《北宋商人赴高丽一览表》载,尚有天禧三年(1019年),福州商人虞瑄等一百多人赴高丽经商。他们所带物资,有丝织品、手工艺品、药材、茶、花木、书籍等,有的商人往返达三四次。熙宁七年(1074年),高丽向宋廷请求派医药、画塑之工,以教国人。朝廷交驻福州的福建转运使罗极劝募有关技匠《宋史》,“外国传三·高丽”。。
宋代,福州东禅寺和开元寺刻印的《大藏经》,先后通过日本僧人传到日本。宋元丰三年(1080年)至政和三年(1113年),福州东禅寺刻印的《大藏经》、政和五年至绍兴十八年(1148年)福州开元寺刻印的《大藏经》,都通过来闽访问、修禅的日本僧人传到日本,藏于日本的各大图书馆和寺院。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日本僧人庆政上人侨居泉州,归国时带走福州版《大藏经》和其他书籍。[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8页。《大藏经》等书籍传入日本,也促进日本印刷事业的发展。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的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深受北宋时期福州屏山华林寺大殿建筑的影响。元泰定三年(1326年),日本镰仓净妙寺太平妙准住持曾经派其徒弟安禅人入元,求购福州版的《大藏经》。
宋天圣年间,又有福州客商陈文祐、周文裔等赴日本经商。元末,福州南台人陈孟千、陈伯寿、陈孟荣等曾迁居日本,传授雕刻技术,随后定居下来([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5页)。
三、福州华侨与东南亚文明
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福州名医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收录南亚诸国输入福建的香药达40多种。《闽都别记》第146回后多处提到渤泥国等东南亚诸国有人来福州,说明这些地区和国家在历史上很早就是闽人重要的海外贸易交往区域之一。
宋元时期,福建商人、水手开始侨居东南亚各国。他们带去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当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宋神宗在诏令中提到:“福建、广南人因商贾至交趾,或闻有留彼用事者”([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熙宁九年三月壬申条,中华书局校点本)。可见福建人在交趾定居的不少,有的留在当地谋职任事。南宋后期,长乐人陈日煚少有大志,不愿参加科举,辗转前往越南,后来竟在该国当政称王。他仿照宋朝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安南社会进步与发展。他下令将全国分为十二路,路以下分州、县、社;改革税制,统一币制,把土地分为国库田、功田、村田和私田四种。有田地的人纳租,无田者全免。分全国兵士为禁军与路军两种,禁军驻屯都城,路军分驻各地。他在国内设国学,奖励儒学教育,推行科举制度,设诗赋、经义二科以取士。因此安南士人多能背诵六经,还经常引用经典互相揶揄取笑,一时文风大盛,史家辈出。陈日煚还利用汉文为基础,创造安南文字。
四、波斯文化在福州
元朝时,阿拉伯人、波斯人来福州经商传教者不少,《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印度、阿拉伯、波斯人到福州经商传教的事实。元至正年间(1314—1368),福州穆斯林在今南街(安乐巷)建清真寺,还在今井边亭(梅峰路)一带开辟穆斯林公墓。至正二十二年(1285年),元廷在福州和松江(今上海)设两名万户官员,以管理海上交通。
由于福州的伊斯兰教徒大增,为了宗教活动需要,至正年间,福州将五代时闽王王继鹏的太平宫改为清真寺,留传至今。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真寺记》载:“闽之礼拜寺,即清真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其址在城南侯邑官贤之界,东临官衢,西抵邑庠,南至民房,北依万寿,纵深计三拾余丈……迨元至正时,堂宇倾圮,廉坊使张君教思捐俸重葺。”《闽都记》载:“真教寺在安泰桥下,俗呼礼拜寺。色目人礼拜诵经于此。国朝初建,嘉靖间毁,重建。”清真寺内遗存古迹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从清真寺内保存的明清碑记也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福州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