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7 23: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福州卷)47.商贸行业

 


一、米业

福建地处南方,居民日常以稻米为主食。据(淳熙)《三山志》“物产”记载,福州所产之稻米品种有:献台、金州、日林等早稻;占城、白香、白芒等晚稻。(《三山志》卷41,《土俗类三·物产·谷》,第647页)。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土地最为肥沃,适合水稻的培育和种植。随着人口的增长,大多数县份生产的水稻只能自给,仅有个别县能输出部分粮食。民国《闽政领要》载:“福州府属之闽、侯二邑为会城首县,居民稠密,兼之驻防旗营、绿营官兵一万四千余员名,食指浩繁,而地不加广,岁产米谷,即遇丰收,亦只敷本地一季食用,惟赖上游客贩接济。故南台河下米船三日不到,市价必然骤涨。闽清、永福二邑米谷稍多,水路亦通,尚可输出发卖。古田、长乐、连江、罗源四邑只敷本地食用。屏南处大山之中,虽有米谷,不能贩运。福清地脉浮松,土多砂碛,半属种植地瓜,以资食用。”这一段简要介绍了福州府诸县的粮食生产及余缺情况。福州城市拥有几十万人口,直辖两县的耕地不足以供应全城人口食用,每年都要输入大量粮食。缺米问题不是福州一城独有,而是整个福建省的普遍现象。所以,福建米商一向十分活跃,开始时,他们将福建山区的粮食沿江运往下游,供给沿海各地。随着粮食缺口逐渐增大,米商的足迹开始遍及广东、浙江,而后是从台湾、越南和泰国采购粮食。福建长期缺粮也引起清廷注意,遂开放南洋粮食进口,以免税、授官等方式,鼓励南洋粮食进入福建。

二、糖业

福建是我国主要产糖区之一,制糖技术引进最早出现于福建的东南沿海。明代,福建制糖业闻名天下,宋应星说“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说明福建制糖业在中国地位之高。晚明江南市场上糖品的消费以福建为主。《商贾买卖指南》介绍,“蜜煎皆自苏、闽;糖精、冰糖,漳州府出,福建所制”。古代福州糖以侯官甘蔗洲为盛。

糖作为消费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量很大。明代,福州南台是全省糖品销售中心,南台22种行商中,糖商每年交纳的税款达1800两白银,其中白糖商人纳税最多。

明末,糖品开始走入国际市场。在1637—1683年的近50年时间里,日本每年从中国输入糖品约170万斤。荷兰人占据台湾后,也将购买中国砂糖作为主要的贸易内容。1637年,荷兰人从中国运回了110多万斤砂糖。

此外,连江、长乐等地所产的红糖都以福州为主要市场。

三、木材业

福建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自南宋以来,一直是东南各省木材市场的原料提供者。

《龙岩县志》载:“此材(杉木)为栋梁、棺椁、舟船、百器之需,利用最博。”清代,福建的种杉业日益发展。闽北地区的木材运输往往趁丰水季节,“赶羊式”地将砍伐下的木头推入溪中,排工将木材装钉成排筏,经过6到8天的水上路程,捎运到福州。到达洪山桥头后,部分木材装上大船运往上海等地销售。

民国以前,福州经营木材商业的主要有三种人:

一是木客,又名山客。他们专门深入闽江上游各地林区购买木材,然后再贩运至福州。

二是木牙,又名木行。木行经纪商在福州设有行号,专门转手售卖山客贩运来的木材,赚取中间利润。

三是木帮,又名木商。多为江浙等外省号称行商的商帮,在福州木行购买木材后运销到省外。

据清宣统二年(1910年)福州海关统计,每年出口杉木60余万根,轻木板折合51万余平方米。至1931年,每年出口杉木、椿木等140余万根,轻木板折合约549万平方米。

民国时期,福建所产木材大部分运销省外,主要出口香港、菲律宾、日本及被日本占领的台湾、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出口产品中仅次于茶叶,与纸张不相上下,有的年份甚至超过茶叶而居第一位。民国初期,输出产值二三百万元。1920年后猛增,到1930年是木材输出的高峰期,每年输出值都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1923年高达2300余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1930年后开始下降,至1946年,全省木材输出值7.455亿元(折前币值仅19.3万元)。

四、纸业

福建是竹纸生产大省,据《三山志》记载,“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以造纸。竹纸出古田、宁德、罗源村落间……楮纸出连江西乡,薄藤纸出侯官赤岸,厚藤纸出永福辜岭。” 《三山志》卷41,《土俗类三·物产·货·纸》,第648页。可见当时福州造纸业已相当发达

晚明时,福建造纸业进步,成为国内主要纸张供应地。直到民国时期,福建纸业在国内都居主导地位。造纸业是福建山区最发达的手工业之一,几乎每县都有。

清代,福建纸的市场主要是北京、天津与江南各地,纸商为了在异乡加强联络,在这些地方都设有会馆,尤其江南各城市有多处。

民国前期,纸张出口发展较快。1912年出口值为570余万元,到1915年增至910余万元,其后虽有所下降,但在1919年又突破1000万元。直至1930年,纸的出口都处于旺盛时期,除1920年和1922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在1000万元以上,1923年更高达1300余万元。1931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洋纸大量进口,政府对纸业又征收繁重的捐税,打击了福建纸的生产和出口,该年出口值跌至1000万元以下,其后逐年下降,一蹶不振。1938年和1939年仅有300余万元。到1946年,竟跌至微不足道的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