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福州卷)46.进口贸易
在进口货物中,以棉纺织品为大宗,其次是大米、面粉及各种工业品和日用杂货,如火柴、肥皂、玻璃、钢铁、铜、铝、锡、煤、煤油、汽油、水泥、化肥、豆饼、豆类、钟表、电气器材、印刷材料、照相材料、路矿器具材料、造船材料、海参、燕窝、图籍、纽扣、蜡烛、纸烟、染料、朱砂、象牙、洋参、犀角、鱼胶、罐头果品、鞋帽衣物、钻石珠宝、洋针、洋纸、洋笔、香水、洋藤、檀香、硝磺、皮货、自行车、洋伞、洋酒等。这些进口货物,原先以英国货居多,其次是美国、德国货。后来日本货逐渐超过英国货。英国等国的货物主要是通过香港转运到福州,日本货则大多从被日本占领的台湾转运或从日本直接运抵福州。也有一部分进口货是从国内其他港口转运到福州的,最高峰时,年进口货总值在1600万两白银左右。
一、棉纺织品
进口棉纺织品,主要包括细棉布、天竺布、意大利黑色无纹布、意大利带花纹布、漂白细棉布、棉细棉布、棉法兰布、云斋布、棉府绸、印花布、香港染色细棉布、土耳其红布、毛布、棉天鹅绒、绫织布、日本棉布及各种杂类棉布等。
据统计,1912年福州港棉布、棉纱进口值分别为1456164元、1845943元。至1936年,除棉纱进口值略有波动外,棉布进口值一直呈上升趋势,1921年升至2607436元,较1912年增长79%;1929年升至4597736元,增长216%;1931年猛升至6599333元,增长353%。1912—1936年,棉布、棉纱年均进口数量分别为2950410元、1636156元,比清末11年(1901—1911)棉布、棉纱年均进口数量1094926元和1278103元,分别增长169%和28%。这说明,福州本地没有可以与进口产品相匹敌的棉布、棉纱产品。手工纺织的土布逐步被挤出市场,为机织洋布所取代。
这些进口的棉布、棉纱中,有一部分来自外洋,一部分来自本国其他口岸,如香港、台湾、上海等地。这些口岸的棉布、棉纱产品也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开设的纺织厂生产的。自1930年后,来自本国其他口岸的棉布数量大于来自外洋的棉布。如1931年的棉布进口总值为660多万元,达到此前历年进口的最高值,其中来自本国其他口岸的棉布量占进口总值的70.24%,而来自外洋的只占29.76%。
福州地区夏季比冬季长,所以福州人一般选择耐洗的衣服。因绸缎布比较稀缺,所以棉布的需求量非常大。洋布与土布相比,不仅物美价廉,而且结实耐用,所以受到福州人的青睐。
二、棉纱
据统计,福州的棉纱年平均进口量约为9000包(1包约40担),其中印度棉纱约占九成,余下是香港和日本棉纱。还有约2000包是从别的国家进口。
在福州,印度棉纱进口历史悠久,交易的根基很深,福州居民对印度棉纱的认可度很高。日本棉纱因为比印度棉纱贵,且福州居民不熟悉日本的商标,所以日本棉纱在福州的销量一直不太好。
三、米面谷物
米、面粉和谷、麦是福州港长盛不衰的输入品。除闽北米谷通过闽江输入福州外,相当一部分是从海上运入福州口岸的。据统计,1912—1933年,经由福州海关报关输入福州港的米谷、麦粉,年均分别为184101担和483314担。米谷年均输入比清末(1901—1911)年均数量84956担增长117%。
四、石油
据统计,福州进口石油年均约370万加仑。其中美国石油最多,约占总进口额的一半,年均达180万加仑。其次是波尔尼奥石油,年均进口90万加仑,此外还有从苏门答腊和日本进口的石油。
五、海产品
海产品在福州的进口货物中占第三位,根据海关统计,主要种类有海参、燕窝、海带、寒天、鱼胶、洋菜以及鱼贝类。鱼贝类品种很多,主要是干鱼、咸鱼、鱼翅、虾、鳕鱼、干贝、鱿鱼等,这些海产品多数从日本进口,一部分海参从香港进口,少量咸鱼从美国进口。
六、砂糖
据海关统计,福州砂糖的进口量年均约12万担。主要从爪哇进口,精糖从香港进口,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也经营进口砂糖。福州人对砂糖的消费有偏好,颜色可以不纯,但甜度一定要高。砂糖的主要用途分菜肴烹饪和点心制作两种。此外,也在中元节、端午节、春节等节日以及妇女分娩时作为赠送礼物。按照福州当地习俗,中秋节的月饼和新年的年糕中都要添加许多砂糖。闽江上游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即伐木工把砂糖撒入河中以求好运。
七、火柴
据海关统计,福州火柴进口量年均约30万打,全部为日本货。主要品牌商标有双鹿(二旗双鹿)、福鹿(双鹿蝙蝠)、妹鹿(一女一鹿)、福鹿(二女一鹿)、双鹿(二竹二鹿)。在福州主要经营火柴的商铺为三井洋行和丸一洋行,两家都是日本火柴进口商。
福州主要经营进口商品的批发行有:厂实堂(主要经营日本药品)、公隆洋行(日本)、新太记号(中国)、义兴茂号(中国)、天泉号(中国)、聚记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