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4 16: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振玉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福州卷)43.福州成为“世界茶港”

 

 

福建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茶叶是福建名产之一。

唐代福建茶区仍以福州、建州为主。唐人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叙述福建茶叶产区时指出:“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也……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唐]陆羽撰:《茶经·茶经卷中·八茶之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24—625页)。当时福州茶区主要以侯官方山“省府之南山,曰:‘方山’。绵亘数十余里,形甚怪伟,俗名五虎山”(见[明]王世懋撰:《闽部疏》,《宝颜堂订正闽部疏》,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7页)、鼓山、冶山、侯官水西、怀安凤岗山等为佳,方山露芽被列为贡茶,成为福州茶的代表。唐《国史补》记载:“福州茶又称方山露芽,列为贡芽,其品质甚佳。”鼓山茶与方山露芽相比名气虽稍逊,但也算是闽中一绝。《续茶经》载:“《天下名山记》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清]路廷燦撰:《续茶经》卷4之下,《八茶之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3页)另外,《续茶经》中还提到,明代鼓山半岩茶也是每岁进贡的贡茶,直到杨荣奏请停止进贡才最终罢止([清]路廷燦撰:《续茶经》卷4之下,《八茶之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3页)。唐代福州冶山茶区在《三山志》中有记载:“《毬场山亭记》有芳茗原,今瓯冶山”([宋]梁家克修撰、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卷41,《土俗类三·物产》,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648页)。1958年,考古人员在冶山发现一块唐代残碑,背面刻有《芳茗原》诗,与《三山志》记载完全吻合,是为唐代福州产茶的重要物证。

宋代福建产茶区进一步扩大,从种植面积看,全闽范围内几乎皆有种植。《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福州土产茶……建州土产茶,建安县茶山在郡北(按今建阳、武夷一带),民多植茶于此山。邵武一带土产茶同建州。漳州土产茶、汀州土产茶。”《闽大记》也载:福建“茶出武夷,其品质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福、兴、漳、泉、建、汀在皆有之,燃茗奴也。”

明清时期,福州茶区遍及所辖各县,尤以侯官水西、凤岗、九峰山、林洋、华峰、长箕岭,长乐蟹谷,福清灵石,永福名山室、方广岩,连江美肇、石门等地,因其山泉甘洁,所产茶叶为佳([清]郭柏苍:《闽产录异》卷1,《货属·茶》,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8页)。

“中国茶之到欧洲,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荷兰之携带少许,以供玩好”,自此开辟了中国茶叶走向欧洲市场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茶叶在海外的贸易日趋成熟与繁盛。据薛福成《出使英德义比日记》记载,清顺治八年(1651年),“荷兰始载茶至欧洲发售。越十年,茶市益行,英京始立茶税之律。当时甚为珍贵,馈送王公不过一二而已。又越三十年,茶务益盛,英京始多收茶叶之税。”(薛福成:《出使英德义比日记》)人们垂涎茶叶贸易的丰厚利润,各地纷纷伐木为茶坪,在荒山土阜开辟茶园,生产专供外销的茶叶。英国人除依靠在中国直接购买茶叶转卖获利外,也直接进入福州,参与茶叶的种植、生产环节([清]郭柏苍:《闽产录异》卷1,《货属·茶》,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8页)。

清康熙五年(166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叶直接输入欧洲。鸦片战争后,福州于1844年6月正式开埠,开埠初期福州茶叶贸易停滞不前,“有十年光景这里并没有贸易”(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09页)。

19世纪50年代,武夷山通往广州的旧茶路和通往上海的新茶路被太平天国起义和小刀会起义阻断。咸丰三年(1853年),福建巡抚王懿德奏开茶叶海禁,请求开放福建茶市,得到清廷允准。茶禁一经解除,福州迅速发展成为外商竞购茶叶的贸易市场。

1853年,美国旗昌洋行获悉茶禁开放的消息,率先派遣买办深入武夷茶区抢购茶叶,取道福州,运往国外,获利颇丰。旗昌洋行的成功引得其他洋行纷纷效仿,怡和洋行与宝顺洋行紧随其后入驻福州。1854年,福州新增太平、捷逊、隆顺、来士四家洋行,来福州经营茶叶的外商和运茶的洋船日益增多,他们在福建抢购茶叶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茶叶在这些洋行的经买下被大量运销海外。

当时南台地区成为福州的茶市中枢,茶商在这里设立茶栈,收购茶叶。翁时农作的《榕城茶市歌》曰:“头春已过二春来,榕城四月茶市开。陆行负担水转运,番船互市顿南台。千箱万箱日纷至,胥吏当关催茶税。半充公费半私抽,加重征商总非计。前年粤客来闽疆,不惜殚财营茶商。驵伶恃强最奸黠,火轮横海通西洋……独不闻,夷人赖茶如粟米,一日无茶夷人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茶市的繁荣景象。史称“茶业日盛,洋商采买,聚集福州”(赵模修,王宝仁纂:《建阳县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

咸丰三年(1853年),最少有6艘洋船从福州满载茶叶离去;咸丰四年,仅为运输出口茶叶就有55艘洋船驶至福州,其中英国37艘、美国14艘、其他国家4艘,出口茶叶计13万担,但实际数额可能更多。因为当时海关是在中国的管理之下,外国商人很可能以多报少以逃避关税([英]京卫生:《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的情况》,《福建文史资料》第1辑,第156—159页)。咸丰五年,有不下15739700磅的茶叶由5个经营茶叶的外国商行(3个英国商行、两个美国商行)从福州运往国外市场。咸丰六年,增加至40972600磅。其后3年(1857—1859)每年平均数约为35476933磅([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05—406页)。咸丰九年上半年,就有19艘洋船来福州运输茶叶,其中12艘英国船、7艘美国船。英国船和4艘美国船开往英国,余下3艘美国船开往纽约(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840—189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178页)。咸丰十年,福州出口茶叶40000000磅。到同治五年(1866年),来福州的外国运茶船队已经形成,此后来福州运茶的船队、船只越来越多(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840—189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178页)。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五口通商后福州出口茶叶数量最多的年份,出口茶叶共计801110担,价值为265万英镑([英]京卫生:《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的情况》,《福建文史资料》第1辑,第156—159页)。

年份时限磅数担数咸丰四年(1854)全年130000咸丰五年(1855)全年15739700咸丰六年(1856)全年40972600咸丰七年(1857)全年31882800咸丰八年(1858)全年27953600咸丰九年(1859)全年46594400咸丰十年(1860)全年40000000咸丰十一年(1861)全天24459205光绪十四年(1888)全年801110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福州成为“驰名世界的茶叶集中地”,茶叶外销的重要输出港和转运港。据统计,1860—1886年福州港茶叶输出量持续上升,一度占全国茶叶输出总量的1/3以上。与茶叶输出量增长相一致的是输出值的逐年增长。1853年,福州输出茶叶值占全国茶叶总输出值的5.7%;1854年占17.2%;1855年占14.0%;1856年占31.4%;1857年占34.5%;1859年占42%;1860年占35%;1880年占44.5%(徐晓望:《论近代福建经济演变的趋势》,载《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第2期,第36页)。就福州一地而言,茶叶在当时福州的贸易中无疑是最大宗的商品。以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例,当年福州出口总值为5195898.87元,出口茶叶数量为24459205磅,总价值4790755元,茶叶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92%左右(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11页)。

福州茶市的形成与蓬勃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首先,“滨海之区,贩茶最便,无过福州”,随着福州的开埠,由于“福州之靠近茶山,尤其是与茶山有水道交通,使它在茶叶贸易上享有很大的优势”(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97页)。闽江水运缩短了运输路程和时间,也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而且内地税也很轻,茶价因成本的减少而降低。其次,茶市兴盛刺激了(以福州为茶叶承销点)茶区的发展。自五口通商以来,随着福州中心茶埠地位的确立,福建各地竞相发展茶业。当时的建瓯除本地人致力大规模发展茶叶外,还引得广东、江西、汀州等地人来开山种茶,建瓯之境茶山遍地(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47页),对全国茶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福州茶港崛起过程中,虽是以福建茶为主要交易对象,但也吸引了部分地区茶叶流向福州,这在一定程度上抢了上海、广州等地的茶源,从而削弱了它们的茶市地位。

可惜的是福州繁盛的茶叶贸易仅只持续了大约三十几年光景,从1886年开始,福州“茶港”地位逐渐衰落。20世纪以后,福州又以绿茶熏花制成花茶远销海内外,重又获得世界性声誉。作为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与福州无疑是紧密相连的。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1912—1936年经由福州港出口的茶叶量,多在10万担至27万担之间。以茶叶出口最低量的1920年(82130担)为例统计,约占当年福建省茶叶出口总量的45%;另按1936年福州茶叶出口(197475担)计算,约占福州港当年全省出口总量(304155担)的65%。其余大多数年份则约占同期全省年均出口总量的55%左右。总之,福建地区输出的茶叶,多半是由福州港运出的。

1938年,福建省当局成立茶叶管理处,统筹全省茶叶贸易管理。福建贸易公司特设茶叶部,主管茶叶对外贸易业务,还在香港专设办事处。据1941年福建省政府农林处统计,全省共有茶商1691人,这些茶商都与外国洋行直接开展茶叶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