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15: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宇思


重振磁灶窑文化雄风

——晋江岭畔见闻

李宇思

 

吴建发(左一)与吴吉祥等乡亲共同探讨重振磁灶窑文化雄风.jpg

吴建发(左一)与吴吉祥等乡亲共同探讨重振磁灶窑文化雄风。

5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再次到晋江磁灶考察。3.jpg

5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再次到晋江磁灶考察。

 

晋江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因见证1014世纪泉州陶瓷外贸繁荣景象等重要历史,被列为中国文化代表作(遗产点)之一。

(—)

不久前,旅外侨亲吴建发先生获悉,国家文物局发布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到要推进“良渚古城遗址”和“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便满怀喜悦,回到故乡福建晋江磁灶,表示愿与乡亲们一起,为重振磁灶窑文化雄风尽—份心力。

十多岁就能手拉坯制作陶器的吴建发,对磁灶窑文化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是晋江县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后来,虽然出国创业,但一直潜心收集、钻研磁灶窑陶瓷文化的资料和文物。他在日前撰写的一篇论文中说,福建省上世纪50年代迄今发掘出的大小窑场中,“已查明的古代窑址有600余处,其中泉州就有486处。磁灶窑则是福建境内目前发现的起源于南北朝、五代时期实属最早、最集中、最大规模的窑场之一”。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节点地区的出土、出水的收藏、记载来看,在中国古代“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以及 “八大窑系”(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瓷窑系、越窑系与建阳黑釉窑系)中,同时具有如此历史纵深度与世界市场宽广度的窑系实属不多见。磁灶是地地道道的古代“外销瓷”窑场基地。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在他撰写的《泉州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古外销瓷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文中,也认同晋江磁灶窑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

(二)

晋江磁灶窑位于磁灶镇岭畔村、磁灶社区和沟边村。明万历《泉州府志》记载:“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淸代周学曾等纂修的《晋江县志(下)》也有记载:“瓷器出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

1956年福建省文物普查时就已发现晋江磁灶地区的古代窑业遗存。据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古刺桐港》记载,1957年“在晋江磁灶发现南朝唐朝五代的窑址多处,进行发掘”。

后来,有一些文博单位实地考察磁灶区域,并进行过局部试掘,采集到许多标本,发现自南朝至清代的26处窑址。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磁灶窑产品种类繁多、器形多样、胎骨粗糙,大宗商品以生活日常用器为主,如碗、盆、军持、执壶、瓶、罐炉、托盏、杯、注子、粉盒等,釉色有绿、青、黄、黑、酱色等。

窑依港兴。磁灶窑分布于古泉州湾内西南方,海运外销条件优于陆运,促使其以烧造外销陶瓷为主。磁灶窑外销瓷生产的高峰期,正是宋元刺桐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鼎盛时期。磁灶窑产品,依靠古刺桐港源源不断地远销海外,特别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地区。从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南亚,远至中东、非洲,都有相当多的国家博物馆及民间收藏着大量的“磁灶窑”标本。据史书记载,古代经常驶入刺桐港与泉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回归运载“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其中不乏磁灶窑产品。

1987年自“南海1号”沉船打捞出水的实物里,有一部分是绿釉器(有绿釉菱花碟、弦纹瓶、龙纹小罐等)和酱釉器(有酱釉小口瓶等),均为磁灶窑产品。1998年从“华光礁1号”沉船里采集到的青瓷器中,青黄釉褐彩卷草纹长颈瓶、青黄釉褐彩卷草纹小口瓶、青黄釉小罐、青黄釉瓜棱四系罐等;酱釉瓷中,酱釉褐彩小口罐、酱褐釉军持等,也都属于磁灶窑产品。

除了在中国领海的水下考古发现,在海外打捞的沉船中,以及日本、菲律宾、印尼、柬埔寨、肯尼亚、埃及等地出土的实物中,磁灶窑产品也一直引人关注。在东南亚海域打捞的沉船“Die Breaker-Dchunke”的遗物中,有酱釉小罐、四系罐、小口瓶(梅瓶)、军持,以及素胎褐彩的执壶(饰飞凤纹、折枝牡丹纹)和长颈瓶(饰缠枝牡丹纹、缠枝花纹)等,都是磁灶窑的产品。在沉船“Die Investigator-Dschunke”中,发现有磁灶窑的酱釉龙纹军持。

据日本学者森本朝子《博多出土的以磁灶窑产品为中心的中国陶器》、田中克子《日本博多遗址及周围地区出土的磁灶窑系陶瓷器》文中介绍,日本博多地区出土的磁灶窑陶瓷器,在日本其他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菲律宾在巴布彦、加拉彦、黎刹省、民都洛、马斯马特、三描礼士等地都发现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磁灶窑生产的青釉小碟。菲律宾群岛则发现数以万计的宋元明清陶瓷,其中不少是磁灶窑产品,如双龙抢珠纹军持、缠枝牡丹花纹军持、黑釉素胎军持、黑釉刻花瓶、黑釉罐、青釉孔雀纹碟、龙瓮等。南洋诸岛发现的宋元龙瓮,不少也为磁灶窑所产。

从印度尼西亚部分已发表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当地出土或收藏的磁灶窑陶瓷器有:酱釉小口瓶、剔花玉壶春瓶、龙瓮、青釉褐彩、绿釉的军持等。

日本上智大学吴哥遗址国际调查团在柬埔寨Beateay Kdei一地的发掘中,发现磁灶窑生产的堆贴龙纹、刻划水波图案的青釉四系罐。

日本学者整理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陶瓷标本后发表的资料中,也写到磁灶窑的产品,即黄绿釉器。

陶瓷为媒,海丝搭桥。磁灶窑文化,远播海外,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三)

走进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许多馆藏的海内外出土的磁灶窑产品,凸显了文明交融,相得益彰。

多姿多彩的磁灶窑外销产品,起初是因地制宜,取用当地陶土为坯质原料“中低温”烧制而成,是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间的“炻器”,是大众化用品,适合日常生活使用。尽管比较粗糙,体式工艺比较简单,但生产成本低,产量大,适应东南亚消费市场比较低端群体的生活需求。磁灶窑产销的锅碗瓢盆、坛坛罐罐和各种“龙瓮”,价廉实用,深受东南亚、中东、非洲土著人喜爱。净水器“军持”,更为僧侣、穆斯林和航海旅客等购置使用。

1.八旬雕塑老匠师吴炳峰在精心创作。.jpg

八旬雕塑老匠师吴炳峰在精心创作。

泉州博物馆文博研究员陈建中在《泉州的陶瓷贸易与东西方文化互动》中说,“军持无疑专为外销而生产。它是从印度的佛经中翻译过来的,梵语‘Knudika’的音译,意即‘水瓶’,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将宋元时期德化窑、磁灶窑出土的和从泉州湾宋代海船打捞的军持标本,同东南亚发现的遗物进行对照发现,“它们在胎、釉制作工艺等方面完全相同”,“其纹饰是根据当地人的喜好而定的,明显可以看出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军持的各种纹饰,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艺术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陶瓷文化的结合”。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引领制造升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节点地区人民独特的生活习俗,反过来促进“磁灶窑”工艺创作的多样性。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的“磁灶窑”,秉承闽南“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特性,在产品外销过程中,注意尊重、吸收异域风土人情,改进、创新产品,不少生活日用器皿、陈设器、建筑材料及装饰品,带有明显的东南亚、东非等异域文化特征。例如,“菲律宾和加里曼丹的一些土著居民,还存在‘瓮崇拜’,并致力于磁灶窑龙瓮的外销。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泉州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泉州陶瓷器与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密切结合”。据明·张燮《东西洋考》卷四《西洋列国考·文郎马神》记载:东南亚人“好市华人磁瓮,画龙其外,人死,贮瓮中以藏”。“磁灶窑”是“生产龙瓮等陶瓷器的主要窑口”,“中国瓷瓮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十分畅销”,“影响了东南亚的丧葬及宗教习俗”。“磁灶窑”的其他产品也曾在日本、马来西亚、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出土,见证了古代多元文明与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由于倭寇袭扰等原因,明洪武七年(1374年)朝廷下令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三十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由于封锁了沿海各港口,断绝了全部海上交通,以外销瓷为生的“磁灶窑”也遭遇厄运,一度衰落。为谋生计,磁灶不少陶工纷纷下南洋,前往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开办陶瓷厂并传授制作陶瓷技艺,促进了当地陶瓷产业及工艺的发展。菲律宾米岸烧制的瓷器“文奈”,其工艺就源之于磁灶吴姓华侨。

(四)

古代磁灶窑场,大多选址于晋江梅溪两岸的山丘上。尽管因明初战乱等原因一度衰落,但考古调查发现,从南朝至清代的26处古窑址,构成庞大且历史传承清晰的窑系。其中,以金交椅山、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窑址最为完整,出土产品最丰富且最具特色。

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晋江市博物馆等部门联合组织的考古工作队,于20025月至9月对磁灶窑系的金交椅山窑址进行全面勘探与发掘,先后发现了4条长度不一的斜坡龙窑遗址、一处作坊遗址及多处文化堆积。出土的陶瓷器,有执壶、军持、罐、瓶、盏、水注、碟等多种;釉色有青釉、黑釉,以青釉居多。与海外各地发掘、发现的比较,没有什么差异,证明金交椅山窑址即是当年大批量生产外销陶瓷的场所之一。其生产年代,与泉州刺桐港最繁盛的宋元时期大体一致。这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一处十分珍贵的物质载体和考察点。20171月,金交椅山窑址被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

20066月,金交椅山、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四处窑址并称“磁灶窑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非常重视这些窑址、作坊和文化堆积层的保护,组织人员进行窑坪工程建设与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建设。200712月,晋江建市15周年之际,上述两项工程落成并向社会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磁灶崛起,成为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并列的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2000618日,磁灶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称号。

2018年,中国古陶瓷学会传承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应邀到晋江实地考察后认为,磁灶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陶瓷窑场,以典型的“黑釉瓷”闻名于世,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美誉。其产品“制作精美,质地坚致,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大量产品销往东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50多个国家,成为古代外销瓷中的佼佼者”。他们表示,为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传统产业的社会影响力,振兴中国传统工艺计划,愿意大力配合地方政府,推动磁灶窑烧制技艺的高质量传承与发展,促进磁灶镇形成更大的陶瓷文化产业规模,助推磁灶窑升级换代,重振雄风。

 

古龙窑遗址.jpg

古龙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