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0 09: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韦希成

 

复兴商号与“万福来茶票”

韦希成

复兴号茶行发行的“万福来银票“.jpg

复兴号茶行发行的“万福来茶票”

 

闽东古镇斜滩楼下街的复兴信记,从民国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是寿宁县最大茶业商号。掌门人陈朝敦,周宁周墩人,17岁到斜滩楼下茶行当学徒。他手脚勤快,灵巧好学,深悟茶道,得到股东们的一致青睐,25岁时就受命接手掌管茶行。初始,该商号以加工、经销茶叶为主业,兼设染布、烟丝加工作坊。1937年前,茶叶营销状况十分看好。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复兴信记开始发行本号纸币(票面二元、五角二种)和茶银(即“万福来茶票”),进一步拓展了业务,加速了资金周转。民国二十六年前后,该商号各项营业处于最为兴盛时期,资金从原来的四五千银元增至五六万银元;从业人员最多时达40多人,有3名司账。那个时期,为复兴号外运茶叶和转运沿海货物的“斜滩槽”(木船)就有40多艘,最多时达93艘。从浙江泰顺百丈口和景宁、龙泉等地来往挑茶、转运货物的挑工多达百人,甚至300多人。这里,常年商贾云集、购销兴旺。除县内各乡镇外,闽北政和,浙江庆元、龙泉,江西广丰、乐平等县诸多商号都与复兴号有茶务往来,并都从其进货,复兴号日销售额不下二三千元(旧币)。“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踞龙江第一家。”这是当年复兴号盛况的真实写照。

抗战时期,外商经营的航运中断。国民党官僚资本接替运作,买空卖空司空见惯,币值日贬,闽东茶区无可避免,日渐萧条。1945年,日寇投降,通商口岸恢复,茶叶生产开始复苏,价格渐渐回升,对外贸易又趋活跃,斜滩茶行业也再度兴盛。

陈朝敦看准机会,抓住商机,扩大经营规模。从那时起,“复兴信记”(后称复兴号)应运而生。这一商号名称从1946年一直沿用到1960年歇业为止。从业期间,复兴商号除主营茶叶外,还经营渔盐海产、南北杂货批发,薄利多销,让利于民,取信于民。那时,复兴信记不仅在古镇斜滩是家大茶行,还声名远播。那时候,人们甚至忘了老板的名字,都直呼其“陈复兴”。

解放前,陈朝敦主政经营的复兴号茶行,在福州和香港也以诚信著称。每年茶叶上市前,他向福州和香港商行预领茶银作周转金,用本商号发行的“万福来茶票”作抵押。按约定时限,复兴号茶行运送上等茶叶计价还账。复兴号茶行的还款时间向来说一不二,决不失信。每半年,他们清算一次来往账目,七月和十二月为还清债务日期。因诚信经商闻名遐迩,县内部分茶商、茶行向客商贷款(茶银),大多请复兴号“作保”。

复兴茶行在茶季到来之前,也向县内既做茶又经商的商号预赊货物,还利用他们的茶贷在福州或温州进货,从而做大复兴茶行茶叶和其他货物的贸易,又加快兄弟商号资金的滚动、周转和货物流通,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复兴号还公开约定,凡与该商号有贸易往来的客商,发现从该商号购进的茶叶或其他货物,降低等级或变质,一概允许退货或兑换,并付给耽误工资。另外,对商贩和挑夫、船工给予多项优待,比如:凡到该商行买卖茶叶或进货的商铺,往返人员及货物的渡船费悉数由商行支付;常来常往的挑夫、船工,每次每人发给烟丝一小包(用于途中歇息时缓解疲劳),茶叶一小袋、红糖一小块(供在路上泡水解渴),蜡烛一二支(用于投宿或乘船时夜间照明)。复兴号当时还发行纸币,陈朝敦在宁德的三都、周墩和浙江泰顺设兑换点,以便利客户。多年来,民众和商家对在复兴号储存钞币都很放心,由此进一步提高了该商号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