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腹地卷)(腹地卷)147.五代以前海丝腹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福建整体开发较迟,在唐中叶之前,大多数地区仍是地广人稀之地。闽越国时期(约前202—前110),闽北的闽越人多居住在江河之滨的冲积地带。秦汉以后,闽西、闽北地区出现山区小道。三国时,孙吴政权在闽北建立建安郡,郡治 在建安(今建瓯),闽北成为福建开发史上最早的政治和经济重心。西晋时,福建增设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王朝统治进一步扩展至闽西和沿海,但仍以闽江流域为主。永嘉二年至永嘉五年(308—311),为了适应民众避乱入闽的需要,闽北地区陆续修建一些驿道,在河津要冲设置民间渡口或搭建简易木桥。南朝时, 福建再增设南安郡(郡治在今南安县),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日益纳入王朝统 治。唐代开始,由于北方汉民的涌入,人口迅速增加,不同民系间生产技术、思想观念交流,促进了本地区的初步开发,但由于人口基数仍较少,社会仍处于较原始的分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唐末的黄巢起义中,农民军拓展了闽西、闽北的陆路交通。唐五代时期,福州、建州、泉州是福建的三个主 要城市,闽北在福建的经济地位仍相当重要,福州港则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五代时,甘棠港、漳州港也相继得到开发,成为新兴的对外交通港口。
一、闽江流域
五代以前,海丝腹地三地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与沿海经济联系也有所不同。 闽江流域是最早得以开发之地。闽江水系呈扇形,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达6万多平方千米,覆盖福建省总面积的一半。延平(今南平)以上闽江的三大支流分别是建溪、富屯溪和沙溪,建溪及其支流形成的流域包括建宁府及浙江的一部分;富屯溪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流域包括邵武府和延平府北部;沙溪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流域包括延平府的大埔和汀州府的北部。三大支流汇聚后奔流向东,汇聚尤溪、古田溪及下游的大樟溪和其他众多小支流,最后在福州琅岐岛注入东海。闽江水系 不仅流域广,而且密布的多条干支流皆可通航。借由闽江水系,海丝腹地的茶叶、木材、土纸等土产获得了出海口,沿海地区及海外的物产得以输入,百姓日用与商贸货品得以畅通无阻。
(一)造船与水上交通
闽越国时,闽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水上工具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行军作战。据称,闽越国能造多种船舶,其中有舫、弋船、桥船、楼船等,向北能抵达山东半岛,向东到台湾,向南甚至可能到达东南亚一带。西汉建元三年 (前138),闽越围东瓯,汉武帝派兵“浮海救之”。后闽越王弟、东越王余善反, 元封元年 (前110),汉军攻入东越,杀余善 , 将东越之民迁徙到江淮一带。史籍中记载了东越王余善与汉朝军队对抗的作战计划以及汉武帝征讨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海路、海战的资料,说明当时闽越国可能已经有装备齐整、功能完备的庞大船队。三国时,东吴政权将闽地作为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在建安郡设立 “温麻船屯 ”(在今霞浦)和“典船校尉”(在今福州)以制造舟船和训练水师。 在闽北建瓯设立造船基地,就近采买造船的原料,将船造好之后,沿建溪下闽江, 抵达福州后走海路输送到吴地。闽江上游发达的造船业,巩固了闽江之源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山海之间的商品交换、商旅流通及信息互通。
(二)陆路关隘与交通网络
闽北最早的关隘是渔梁关(在今浦城县)、分水关(在今武夷山市)、杉关(在今光泽县)三关。史籍记载,闽越北上抗秦和汉武灭闽越时曾经过此三关,可知三关的开辟至迟应在秦之前。
渔梁关地处闽浙交界的仙霞岭,唐朝黄巢起义时曾“刊山开道七百里”,打通仙霞古道,后因此改称仙霞关。仙霞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崇安分水关又名大关,位于崇安西北分水岭之上,接江西铅山界,为闽赣交通要冲,自古有“入闽第一关”之称。五代时在此置寨,宋开庆年间(1259)置驿。元废。明洪武时复置关,设巡司戍守。明代著名士人王世懋曾在福建为官,记载有:“凡福之丝绸、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泉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明]王世懋:«闽部疏»,“丛书集成初编 ”第3161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页)至清乾嘉时,分水关还是晋商万里茶路上的重要关隘。杉关位于闽赣边界的福建省光泽县,始建于唐,被称为“瓯闽西户”“闽西第一关 ”,自古以来为军事要塞。
闽江流域的陆上交通网络也是逐渐形成并发展的。闽越国时,闽江之源已开始在山津开拓交通通衢,以陆路,水路相配合的方式,形成域内的交通网络。汉代,杉关最早开辟为晋京官路,直至唐代,从福建前往首都都需经过杉关。唐代, 仙霞岭和分水关也开辟为官路。3条晋京官路以“铲峰淹谷,停舟续流(设浮桥), 跨木引绳(建桥梁) ”的方式开辟,此12字也反映出开辟出省通道的困难程度。 3条官路成为主干线,闽北还开辟出许多小路,共同组成物资内输的通道。由于闽北山丘起伏,山路崎岖,当地先民要想走出重重关山,“跨木引绳 ”打造桥梁就成为必然。桥梁特别是古廊桥,体现了闽江之源的地域特色。闽北现在有明 确史料记载的廊桥建于唐贞观年间,即由延平人吴益所建的南山镇清风桥。闽北廊桥历经千年历史,为商人行旅遮风挡雨,成为闽北山区之间的道道彩虹。它们既是交通通道,也是集市贸易之地和地方民间信仰之所,对于理解闽北经济发展史和社会文化史都具有特殊意义。
(三)码头、港口与城市
闽越国时期,闽北是当时的经济支柱和军事中心,(闽越国都城及闽越国以后的冶县所在地是闽越史的重要课题,争论涉及“浙江说”“闽北说”和“福州说”,持“闽北说”和“福州说”观点的学者较多.持 “闽北说”者如蒋炳钊认为闽越冶都在浦城,张其海、林忠干、林蔚文认为冶都在崇安汉城,但三者对冶县所在地持不同看法。黄展岳、吴春明等人则支持闽越冶城福州说.参见吴春明:« 闽越冶城地望的历史考古问题», «考古»,2000年第11期,第65—74页)城市开埠较早。据史籍记载,闽越国有七城,除“东冶”城在今福州外,其余六城(武夷山城村汉城、浦城汉阳城、建阳大潭城、浦城临江城、邵武乌阪城、建瓯城) 均位于闽北。此六城也肩负着将中央政权挡在域外的军事战略作用。汉末闽地所设四县中,除侯官县之外,建安、汉兴、南平三县均在闽北,尤其南平的军事地理地位最为重要, 位于建溪、富屯溪、沙溪汇聚之处,也是闽北重要的早期商业中心。
建瓯城在松溪、崇阳溪、南浦溪三溪交汇处,是福建省开发最早的城市之一。汉献帝建安八年 (203)设为都尉府的府城,东汉末年设建安郡。唐初改建安郡为建州,是今福建区域内设立的第一个州。唐末王延政在建州称殷国皇帝。三国吴 时,建瓯建“子城”,设城门,已初具城市形态。
二、汀江流域
汀江发源于汀州的长汀、宁化境内,是福建唯一一条流向为由北向南的河流, 它在闽西境内经过长汀、武平、上杭、永定之后,在广东梅州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梅潭河汇合后称为韩江,而后经潮州、汕头入海。数百里汀江沿岸的3座县城,分别是长汀县、上杭县和大埔县。
汀江流域的开发迟于闽北。两晋时期,战乱频仍,中原百姓纷纷南渡避乱, 闽西北地区的人口获得迅速发展。汀州行政区域设置较迟,直到唐开元后期才有正式政区设置,域内县份的设置时间跨度长,如汀州府的宁化县在唐代已设置, 而同为汀州八县之一的永定县直到明成化十四年(1478)才得以设立。“市镇的出 现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州城、县治的建设,则是汀江流域开发的缩影。”(谢重光:«客家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96—100页)人口增长与行政区域设置升级,经济开发加速,尤其在矿冶业、农业及州城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汀州的矿冶业不仅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国矿冶业中也有一席之地。水利的兴修和新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汀州农业的发展。汀州地势多山,陆路交通困难。据史书记载,汀州的道路多建设于明代之后,因此,汀州长期处于交通闭塞的状态,经济发展迟缓,贸易活动很不发达。(林汀水: «对福建古代交通道路变迁的几点看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 究»,1994年第1期)
三、九龙江流域
九龙江是福建省仅次于闽江的第二大河流。相对于下游的漳州,位于上游的龙岩地区开发较晚,约与汀江流域开发同期。晋太康三年(282)置新罗县,属晋安郡,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属汀。天宝元年(742)什罗(新罗)县改名龙岩县,属临汀郡。乾元元年(758)属汀州。唐大历十二年(777)龙岩县改属漳州。
九龙江流域的地理地貌与汀江流域相近,农业出产也基本相同,龙岩与漳州有九龙江水路可通,但相较而言,陆路交通更为方便。唐初陈政、陈元光在平定漳州“蛮獠啸乱 ”的同时,溯九龙江而上也平定了龙岩境内的“蛮獠之乱”,龙岩县就与漳州一起在唐初完成了汉化进程,比汀州完成汉化时间 (宋代)早,因此龙岩与汀州虽同属闽西,但居民族源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也有差异,龙岩居民的族源、语言、习俗与漳州颇为相似,同属闽南文化圈。龙岩经济因九龙江航运的发展而纳入闽南经济圈,但是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几次移民潮,漳州与汀州的联系也逐渐紧密起来,龙岩成为汀漳联系的主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