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11: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林燕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腹地卷)140.福建海丝腹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环境

 

福建海丝腹地靠近北回归线, 处于亚热带地区, 马鞍形的地形和面海背山的地理特征,使来自太平洋的季风为本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  年平均降水量多达1500~2000毫米;又在迎来海洋上温暖气流的同时,  阻挡了北方寒流的进入, 形成了非常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全年气温多在16 ~ 22℃ ,年平均日照近2000小时 无霜期近300天,特别适合动植物生长 、繁衍, 山区日温差较大,生物多样性明显,被誉为“北回归线上抽绿色翡翠”“南方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动植物基因库”。

独特的气候与地形使得腹地溪河众多,其中,龙岩市内的河流主要分属汀江、九龙江北溪、闽江沙溪、梅江水系,有110溪河集水面积达到或超过50平方千米。三明市内的河流主要属于闽江水系 ,  有 90多条溪河长度大于10千米 南平市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70条主要河流有 江八溪 ”,闽江、建溪、富屯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麻溪、沙溪和金溪。这些河流径流量大、流域面积广,主要河段水流较深、含沙量少,虽江水多汛急,但在古代社会有较高的航运价值尤其是闽江、九龙江、汀江三条大江沟通了山区与沿海的联系,在现代铁路、公路出现以前,山海间的人员、物资往来主要依靠这三条通道进行; 而且三条大江上游支流则如同血管 般,使偏僻的乡村与城市、与沿海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工合作 , 带动了高山阻隔的水系纵横与山区适宜商品性农业发展的特征为腹地发展与沿海地区的商品、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闽北腹地经济发展比较早在南北朝以 建 的 政 治 济、文化中心东汉建安初年,在福建境内最早设置的5个县之中 闽北就有建安( 今建瓯 )、南平(今延平)、 汉兴(今浦城)、建平 (今建阳) 4个县

汉晋以降中原战乱频繁,大量汉民南迁,为本地区带来先进农耕、手工业技术, 迅速地提升了本地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带来先进的汉文化。汉文化与本地的闽越文化融合, 成为闽派文化的源头陈朝武帝时福建有了第一省级建制名称闽州, 治所在晋安(今福州),福建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沿海闽西龙岩在唐开元年间始设汀州

王审知开闽, 执行“劝课农桑”“宽刑薄赋”的政策, 吸引了流民和逃户, 集聚人口, 开发山海, 发展农工商业其中, 在闽 北新设剑浦、建宁两县, 在闽西新设归化县王审知在闽北、闽西倡导儒学、开设学校,使“弦歌之化 、流于桑梓”。五代时期的闽国虽只是一个割据政权, 但它对福建尤其是腹地山区的开发厥功至伟, 为本地区在宋代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

入宋以后,中国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南方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开始超过北方, 福建也进入发展高峰, 腹地迎来了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此时的腹地社会稳定、人口众多 、农工商业繁荣、文教繁盛。以人口计, 仅龙岩(包括汀州府和漳州所辖的龙岩界内区域)在南宋末年就有约40万户100万以上人口人口爆发式增长超过了本地区土地的承载能力, 首先是手工业(如茶叶加工、陶瓷制作、刻书等产业)和商业作为一种消化过剩人口的重要手段, 得到大发展。其次是山区农业如木材、靛蓝茶叶种植等得到进一步推广。再次是矿产资源得到大力开发,闽西的矿业为一时之盛 。据《临汀志》记载, 南宋时期,江西有两州无力向中央缴纳财赋 ,  汀州代为缴纳, 可见当时本地区经济之繁华。最后是文化发展迅速, 建阳是当时的刻书中心,书院林立乡野, 科举中进士者众多, 武夷山有“道南理窟 ”之誉,朱熹及众多弟子在此潜心研究理学

明清时期是闽西闽北山区商品性工 , 也是本地区对福建丝路经济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时期 , 还是本地 区与海外文化加速相互影响的时期。沿着九龙江、汀江闽江而,山区物产茶叶、书籍、建盏、烟草、土纸等流通海内外批又一批居民因经商、谋生而寄居他乡,  朱子文化、客家文化也随之传向海外;  溯江而上的则有盐等海产品和海外的传教士以及一封封告知他乡消息的侨批、汇款

清末及民国时期腹地商人的经营活动明显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国内动荡的影响步入衰落时期, «龙岩县志»载: 咸同以后各货既成强弩之末富源遂如池竭自中兼以洪党叠至, 焚掠一空, 闾里益形萧萦之现状, 十年来资本亏而倒闭多, 食用失而金融阻滞, 商场中实莫大痛苦但在民国时期 闽西北商业曾经出现过两次繁荣一是中央苏区时期, 苏维埃政府为了支持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给养, 大力发展商业, 长汀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宁化被称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二是抗战时期, 由于福州、厦门、潮汕等地的商人大量内迁, 带来了战时繁荣, 永定峰市拥有7个航运码头六省会馆5家银行300多家商号, 个弹丸之地的常住人口竟达两万余人, 流动人口达三四万人, 为峰市历史上经济强盛期; 福建省会内迁永安长达7年半之久, 想文化界人士云集, 成为当时东南文化名城之 一; 福州数十家工厂企业迁至南平, 成立了名为“福建省企业公司 的官办机构来经营工业, 原来浙江的一些兵工厂也迁来南平, 各地输送土特产的木帆船均汇集南平, 当时全省82家工厂中21家在南平, 闽北成为全省的工业中心, 新式银行业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 除了战争因素外, 有两个因素对闽西闽北商业活动有很大影响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随着公路的修建, 汽车运输兴起, 再加上电报、 电话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 商业信息的传递方式有了质的变化,传统的水上航道与商道、公路交通网、邮电通信网互为补充, 有机连接在一起 , 共同构筑成完整的闽西闽北商业网络

其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近代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中国 化, 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感到, 旧式的行会已经不足以保障工商业者的权益, 尤其难以适应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竞争; 同时, 工商业者的经济民族主义意识大为加强, 有志之士倾全力于工商事业, 实业救国思想已深入民心,以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为中心的新型商会成立, 形成了以商会为中心, 各同业公会、商学会等商务组织为外围团体的集合商会广泛的社会联系加上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 使其在地方事务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权力,  为新式民间社团事实上的领袖团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