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8 23: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07.唐宋元时期与海上丝绸之路活动有关的重要人物

 

 

一、本寂禅师与曹洞宗

 

佛教在莆田传播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僧人,莆田人本寂禅师就是其中的代表。本寂禅师参与创立的曹洞宗在东亚、东南亚的广泛传播,成就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晚唐五代,福建名僧辈出。本寂和妙应就是晚唐两位颇有名气的高僧,他们在发展莆田和福建寺庙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寂,俗姓黄,名崇精,唐开成五年(840年)生于涵江黄巷,“幼习儒业”,博闻强记。青年时,即志慕云林。唐大中十二年(858年),19岁的黄崇精就离家到福州灵石寺学禅6年,取法名耽章。唐咸通五年(864年),耽章削发受戒为僧。不久就慕名到江西洞山,拜名僧良价和尚为师。良价精持戒律,博通词翰。他跟随良价和尚学习十多年,大有长进,佛学甚高,良价给予他高度评价,认为他“堪任大法”,选他为衣钵传人。

耽章在洞山十多年,尽得禅宗南宗创始人、六祖慧能大师“净心、自悟”四字旨意。他要求离开洞山,到江西曹溪顶礼慧能的浮图。良价答应他的要求,并在他离开洞山前夜,将不传之旨《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传授给他。

在往曹溪途中,耽章经江西临川一座山峰时,看到那里名山胜水,极为欣赏,就决定定居那里,并将那座山命名为曹山。耽章以此地为家,收门人,讲授佛学。“由是法席大兴,学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师为盛。”由于他在佛教方面的影响颇大,被称为“曹山本寂”。

本寂禅师和他的师父良价禅师一道,以四海为家,潜心研习佛学,在弘法过程中积极著书立说,力倡文字禅,发展了佛学。本寂禅师参与创立的禅宗曹洞宗成为佛教“禅宗”五大宗派之一,流传至今。

曹洞宗高僧辈出,名刹遍布各地,在中国传播很广泛。它还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其中对日本影响特别大。早在唐代,日本僧人瓦屋能光就入唐,嗣法于洞山良价禅师。后能光圆寂于四川,没有回国。到了南宋宝庆(1225—1227)年间,佛教禅宗曹洞宗才传播到日本,这个过程中,日本僧人道元和尚贡献极大。

道元和尚(1200—1253),号希玄,俗姓源。1223年,随师父明全入宋求法。他来华“取经”,在宁波天童寺拜曹洞宗禅师如净为师,日夜勤参苦研。5年后,他回国弘扬曹洞宗禅法,先后在建仁寺、极乐寺、兴圣寺隐居著述,并在日本组织僧团,创建永平寺,传承和弘扬曹洞宗。梁晓虹:《禅学丛书:日本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道元和尚声名远播,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山鼻祖”。(日)高桥智:《日本流传中国古籍简述》,《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

曹洞宗在日本广泛传播,是日本佛教两大主要宗派之一。现日本有曹洞宗寺庙15万多座,信徒800多万人。

曹洞宗向日本传播的同时,也传播到朝鲜,还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广泛传播。明末清初,曹洞宗传到越南。1695年,二十九世传人释大汕,又称厂翁和尚,到越南传播曹洞宗3000多人,国王、国母、公主都受了戒。国王还接受了曹洞宗正宗三十世法嗣。

本寂禅师参与创立的曹洞宗,在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他的人生与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鲜活的一章。

 

二、俞良甫与中日文化交流

 

俞良甫,兴化路莆田县仁德里台谏坊(今西天尾)人。他从小拜师学艺,又学习文化知识,掌握雕版刻书的技艺,成为一名出色的优秀刻板工。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俞良甫为了躲避元末战乱,离开家乡莆田,冒死入海,历尽艰难,才到达日本,寄居东京嵯峨。他以刻书作为谋生手段。明洪武三年(1370年),即日本应安三年六月,他刻成《月江和尚语录》,书末题“良甫自刊月江语录……应安三年元月初旬谨题”。这是现存的俞良甫在日本最早的刻书。

次年,他受雇于寺院,与30多位中国刻工一起,刻成僧史《宗镜录》一百卷二十五册,其中十余卷留下俞良甫的名字。之后,他自己筹集资金,于明洪武五年又翻刻释宗衍(1309—1351)的《碧山堂集》,落款“应安五季八月初句,中华大唐俞良甫学士谨置”,特别说明自己是来自“中华”“大唐”的。继之,他又翻刻《李善注文选》六十卷。在题记里写道:“《文选》之版世鲜流布,童蒙不便之,福建道兴化路莆田县仁德里人俞良甫,顷得大宋尤袤先生之书,于日本嵯峨自辛亥(1371年)四月起刀,至今苦难始成矣,甲寅(1374年)十月谨题。”

他边刻书,边学习,以提高文化修养,并省吃俭用,积累资金,十多年后,他“凭自己财物置板流行”。

洪武十七年(1384年),他刻成《傅法正宗记》,落款“福建道兴化路莆田县仁德里住人,俞良甫于日本嵯峨寓居”。他在书中自报了详细的籍贯、驻日地点。

洪武二十年,他又刻《新刊五百家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二十册,题记写道:“祖在唐山福州境界福建行省兴化路莆田县仁德里台谏坊住人俞良甫,久住日本京城阜(附)近,几年劳鹿(碌),至今喜成矣。”他这样详细记述自己的籍贯,流露了思念故土的心情。

洪武二十八年即日本永应二年,他刻成《般若心经疏》,并在书尾题写:“大明国俞良甫刊行。”

此后,他又先后刻成《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在日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俞良甫对中华文化造诣颇深,对中国文化史颇为熟悉,所刻的书,除了儒家经典、佛经外,还有历代著名文人著述,如《唐柳先生集》《陆放翁诗集》等数十种,选本精当,刻工精细,字体隽秀,版面整洁,深受欢迎,被称为“俞良甫版”,或称“博德版”,也为今日日本学界所珍惜。俞良甫还毫无保留地把雕刻技艺教授给日本徒弟,培养了一批日本当地刻工。日本学者赞扬说:此虽亡命一工人,对日本文化之助力,实有可永远记忆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