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02.元明清时期兴化港口群的变化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地理变化,兴化港口群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白湖港、迎仙港衰落。兴化港口群中,宁海港、涵江港、三江口港、江口港兴起,秀屿港、吉了港、贤良港、太平港时兴时衰,平海港、湄洲港(澳)、青山(澳)港等港崛起。兴化港口群对整个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港口兴衰,也同整个兴化地区经济文化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元代兴化港口群变化
元代,国家实现大一统,统治者对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采取积极的态度。元朝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国内各地和国外各国交往非常密切。可是,兴化路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宋末元初,“兴化军最小,抗元最烈”,陈文龙领导抗元战争失败后,其叔陈瓒又继续起兵反元并收复军城。元军对兴化军民实行疯狂报复,兴化路特别是莆田县遭到严重摧残。元代,特别是元末,兴化路受泉州动乱影响,又一次遭到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经济文化一直不景气,发展非常缓慢。但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初,元政宽纵,听民与番为市,故海岛居民多货番”。对外往来仍然持续进行中。
元代,莆田称兴化路,兴化港口与国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比宋代更多,主要港口和航道有所变化。特别是元元统二年(1334年)宁海桥的建成,便利了陆上交通,正如明陈经邦《宁海桥记》所写:“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元后期,木兰溪中游航路受阻,白湖港淤塞荒废,宁海港也受到很大影响。而涵江港进一步发展,取代白湖港,成为主要港口。
三江口港,位于兴化湾西部湾顶、木兰溪与延寿溪汇合处左岸,背靠涵江古镇,外通兴化湾,水陆交通便捷。元代后期,三江口港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兴化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此同时,相邻的黄石市兴起,成为莆田县甚至兴化路的商贸中心。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黄石市,地跨莆田、景德、连江、谷清四里,居人延亘千余家。……而果园蔬畦映左右,当市闹处,货物充斥,买卖旁午,……浦头有食物及杂货等铺在焉。后度有铜铁铺及结珠灯人家。西街今呼书街,鱼鲜、朱谷行市集此。”
元代,江口市崛起,成为水陆交通要冲,江口港亦成为“南北商舟所泊”。
元贡师泰在《玩斋集》中介绍,兴化路海上商人财力雄厚,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大舶二百艘”,“小舶不计”。元洪希文在《续轩渠集》中也介绍莆田县人征仲坚“远舶海邦,阅八寒暑”。这就是说,元代莆田仍有一支庞大的船队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从事对外贸易等活动。
元代,秀屿港发展成为食糖、食盐、水果、花生、陶瓷、杉木、中医药材、土苎、麻、棉、细布等商品贸易中心,是莆田、仙游、惠安三县进出口商品集散地。
太平港,元初,船只沿着枫慈溪可上行至焦溪、赤溪、太平陂。元中期,太平陂建成,船只不能直达枫慈溪上游。至顺元年至至元元年(1330—1335),霞桥商人依托码头,建粮食、食油仓库和货栈,经营北方食油和棉花,售往仙游、莆田、惠安、永春、德化等县。因此,太平(霞桥)港逐渐兴起。枫亭人林蒙亨在其著作《螺江风物赋》中说:“极莆阳而南,其地为枫亭,……其斥卤之滨,则煮海以为盐。荡以信潮之汹涌,暴以朝日之曈昽;场地既干,……皎皎乎太白峨眉之雪,昡转的砾,不澌不融。”“其沃衍之畴,则植蔗以为糖,于以盛之万瓮竹络。于以奠之,千艘桂楫,顺风扬帆,不数日,而达江、浙、淮、湖都会之区。”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元代,太平港“重载而来,轻赍而去者,大率贸白金而置青铜。……舳舮衔尾,风涛架空。粒米之狼戻,海物之惟错,遐珍远货,不可殚名者,辐辏于南北之贾客”。可见,当时太平港贸易还是很兴盛的。
平海港,位于平海湾畔、平海半岛平海村,古称南哨澳,元代继续开港,主要是以捕鱼为主,兼以海上运输。
二、明代兴化港口群变化
明代,兴化港口群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明代,兴化府经济、教育、文化都迅速恢复,到了嘉靖(1522—1566)前期达到鼎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但是,嘉靖后期,倭寇不断侵犯兴化地区,甚至侵占平海卫城、兴化府城,抢掠烧杀,破坏极其严重。戚继光三次率兵援助,取得林墩大捷、平海卫大捷、鲤城大捷,平定倭患。之后,兴化府经济、教育、文化又很快恢复发展,也推动了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明代,兴化府港口发展虽一度遇到重大挫折,但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港口和造船业有新的发展,并涌现出新兴的港口。兴化商人和商船从兴化港口出发,通过转口与海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
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掠烧杀兴化府,宁海港和黄石市一带沦为废墟。兴化商贸中心、货物出口等转移至涵江港和三江口港。宁海港日渐荒废。明弘治《兴化府志》也记载:“旧有宁海镇,今废。”
明代,继白湖港、宁海港之后,涵江港迅速发展起来。明永乐(1403—1424)后期,涵江港盛极一时。正如明永乐年间进士、诗人王伟吟诗所反映:
涵江自昔繁华地,桑柘连荫百余里。
笙歌摇曳树底闻,甲第巍峨空中起。
人事变更非昔时,荒烟落日清猿悲。
豪华意气今安在,唯见江流无尽期。
南州文学东鲁客,岁晏迢迢赴京国。
纷纷冠盖钱江湄,醴酒长歌吊遗迹。
酒酣分袂各赠言,事业相期追前贤。
风帆向晚去如泻,天涯极目空云烟。
明朱淛《天马山房遗稿》记载:“今闻广东高州有谷船到海上,……三只入涵头。”明弘治《八闽通志》载:涵江市“市濒海港,鱼盐之所聚,商贾之所集,亦莆名区”。明弘治《兴化府志》也说:“涵江市,长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
三江口港,元代崛起,明代,三江口港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被称为咽喉之地,不但经济上进一步繁华,军事上也发挥了守备作用。明中期以后,遭到倭寇严重摧残,一蹶不振。倭寇平定后又逐步繁荣起来。
江口港,明代中叶,迎仙港式微并最终荒废,江口港崛起。明初开始,江口设巡检司、驿铺。
明代的江口港既是商港,又是渔港。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南北商舟所泊,人烟稠密,环山而居。”明诗人朱应在《江口桥》诗中这样描写:
长风吹散半溪烟,千尺晴虹跨海天。
山势北来通蒜岭,水声南去接莆田。
夕阳官客停征旆,夜月渔翁泊钓船。
何日归来重驻马,濡毫重续旧时篇。
明代,秀屿港进一步开发,发展成为莆田、仙游、惠安等县货物的重要吞吐口岸。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秀屿海运的鼎盛时期,秀屿与附近前云、东沁一带商船云集,成为沿海对外通航的重要港埠之一,还设置巡检司、烽燧,并有军兵卫护。
清《鳌城刘氏族谱》记载:“明时,秀屿人丁兴旺,富甲莆阳,商舶巨舟逾四百艘。商贾云集,岁得利不下二十万金,殷实甲于莆之东南。”
吉了港,既是渔港、商港,又是海防要地、军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修吉了寨城,后又把南日山水寨移至吉了。开放海禁后,吉了港迅速繁荣起来。明王小桂《秒岩管班录》《奉郡守先生论筑城书岩管班录》载:“(吉了寨)人烟万三,居民约千家,皆以渔为业”,“商船巨舟,头尾相连。”“举坊市之民,仅百余家。”明朱淛《天马山房遗稿》载:“今闻广东高州有谷船到海上,……一只泊在吉了。”当时,吉了港作为进出口贸易港口可见一斑。
太平港也是明代兴化府主要港口之一。明代,太平港由霞溪港和沧溪港两港码头组成。弘治《兴化府志》介绍:“太平港在县东南五十里枫亭市之北。……吉了、小屿、莆禧、平海商贩船只,皆集于此。”其中,沧溪港每逢大潮时帆船如织,从外地运来海产品转售仙游、永泰、德化等地。
平海港,明代之初,南哨改名平海,设置平海卫,构筑卫城,管辖莆禧千户所、南日山水寨和一批巡检司。平海港作为军港繁忙起来。时任兴化知府陈效《海上点兵观海有作》诗云:
平生挟量等蜗牛,今日雄观隘九州。
大地茫茫宁有外,百川浩浩总归流。
云收岛屿依稀见,日暖鱼龙自在游。
极目大东青一点,问人云是小琉球。
整个明代,朝廷对外政策时有变化,郑和下西洋打开了与海外数十个国家的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关口,到了明英宗时,明朝廷又实行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直到隆庆开海。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各地包括莆田的海外贸易走过了曲折的路程,最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值得提起的是,在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推动了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明朝,因为“江南属卫,便于舟楫”,莆田设置了两个卫、一个千户所、一个水寨,驻守官兵一万多人。因此,郑和下西洋船队成员大多来自闽浙等地包括驻守兴化府的官兵,其中兴化卫、平海卫、莆禧千户所、南日山水寨均有许多官兵随行。
明代,兴化府许多官员还受朝廷遣派,到海外国家和地区从事政治、外交工作。
三、清代兴化港口群变化
有清一代,初期,实行禁海、截界、迁民政策,港口或遭破坏,或停顿,对外往来中断。康熙二十年(1681年)开放海禁,莆田海上交通又有新的发展,各个港口地位和作用有新的变化。乾隆开始实行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后,莆田海上交通、对外贸易继续发展。莆田对外交通、经济和文化往来在曲折中前行,不少莆田人移居东南亚各国以及海外其他国家谋生,莆田因此也成为著名的侨乡。
清代,兴化府各港口发展情况如下:
涵江港于清代前期随着经济、商业恢复与发展又复兴起来。康熙二十年取消海禁政策后,涵江港海上通商活跃。雍正七年(1729年),涵江设立海关,商贸迅速增加,商船航行于江浙、两广一带。乾隆(1736—1795)年间,诗人吴德昭作《新桥夜泊》记述当时涵江镇和涵江港口情况:
水满江千月色遨,画船夜静泊新桥。
舟横苇岸明渔火,客语篷窗候晚潮。
野渡无人才系缆,隔江有众共讴歌。
须臾报道春潮暖,处处春烟锁柳条。
当时,涵江港成为海商聚集之地。
清代涵江港(端明港)遗址清初,三江口港遭到破坏。雍正年间开始,三江口港又兴起。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起,日本等国家轮船进入三江口港。清朝末年,三江口港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清代,秀屿港、吉了港衰落。清初秀屿沦为废墟,平海港崛起。
清初,平海港由渔港、商港一跃成为军港,名扬台湾海峡两岸。清初,施琅奉命率领水师收复台湾,他将福建水师提督府迁移至平海,调集两万多水师官兵,集中至平海澳备战。莆田平海港因此成为收复台湾、统一祖国最重要的基地。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率兵自平海港起航,移师东山岛,之后出兵攻占澎湖列岛,台湾统一。之后,施琅上奏康熙皇帝,报告平海妈祖庙妈祖“涌泉济师”“澎湖助战”,建议晋封妈祖。康熙皇帝褒封妈祖为“天后”,妈祖成为至高的海神。平海港名扬四方。
清代,太平港仍为溪海汇流之处,是仙游县出海口。商贸经此港口与外界往来。因此,枫亭设置巡检司,管理治安、商检、课税,兼管驿务。
康熙二十年沿海复界后,秀屿港逐步恢复生机,又有海道与外界通航。清诗人林起龙作诗描写道:
虹桥渺渺造何年,横跨长江远接天。
沙草翠迷弛马路,屿花红映钓鱼船。
排空雁齿收寒雨,架海鼌梁咽暮烟。
欲问当前侯庙处,人家半在白云边。
此诗描写通往秀屿港的小屿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港口的繁荣。
贤良港,位于莆禧半岛南端,南对湄洲岛。清代仍为渔港、避风港、军港。贤良港为妈祖诞生地与天后祖祠所在地。来往湄洲岛必经此渡口。
湄洲港(澳),位于湄洲湾口。湄洲岛是莆田第二大岛,岛状如眉,因称湄洲,又称湄屿,别名山、江,岛上牛头尾山为妈祖羽化地。明代,湄洲港(澳)屯驻水师,成为军港之一。清代也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