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 15: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尔贤


李质忠:长征路上的译电员

黄尔贤

在我们党、国家、军队的各项工作中,有一项极为重要却又鲜为人知的工作,这就是密码通讯工作,也叫机要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一向被称为无名英雄。7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有这样的一位无名英雄,忠心耿耿,质朴务实,一丝不苟,他就是李质忠。

1915年1月31日,正值隆冬时节,李质忠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岭和村的一户贫农家里,取名李祖钟。父亲李书泰家境贫寒,但因祖祖辈辈不识字吃尽了苦头,他下决心要改变门庭,再苦再累也要送儿子去读书。在父亲的苦撑下,李质忠勉强念完了高小。

1929年秋,朱毛红军解放才溪以后,14岁的李质忠便参加了革命,先后任少共杭武县委巡视员、少共福建省委密写文书,并于1930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工作勤奋,字又写得好,1931年冬,中共苏区中央局调他到江西瑞金县叶坪,担任苏区少共中央局密写文书。

在一座两层楼房里,毛泽东住在楼上,李质忠和其他机要人员住在楼下大厅里。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和蔼而又亲切地问他:“小鬼,哪里来的?上过几年学?”李质忠回答说:“福建上杭县才溪乡人,高小毕业。”毛泽东认真地听着、微笑着,摸摸他的头,称赞地说:“你还能写写啊!”毛泽东对才溪很熟悉,当他知道李质忠说是才溪岭和人时,毛泽东说:“岭和村我到过,有一个小庙,我在小庙休息过,吃过一顿午饭”。李质忠告诉毛泽东:“小庙就是仙师宫,我的家就在仙师宫的对面”。毛泽东听后,很高兴,鼓励他要好好干。

当时,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区少共中央局在一起办公,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系,还是用密写通过红色交通线传递。上海党中央的文件经密写,由交通送来后,通过药物处理,然后抄出文件送中央局领导同志阅看。

从那时开始,李质忠便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并成了毛泽东的红小鬼好朋友了。

1931年12月底,周恩来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后,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他非常重视红军刚建立不久的机要、电台工作。此后,苏区中央局和少共中央局分开办公,李质忠被分配到苏区中央局,1933年初,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到江西瑞金后,苏区中央局机关便成为党中央首脑机关,李质忠仍担任密写文书,已经从一位共青团员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了。

那时,李质忠和周恩来编在同一个党小组。一次,他们一起散步,周恩来亲切地问他读了几年书,做什么工作,是哪里人?李质忠一一做了回答。

周恩来又问他:“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叫李祖钟。”

周恩来风趣地说:“不好,不好,你这么点年纪就想当别人的祖宗’,这不是占便宜吗?”

李质忠听后,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志忠,后因重名多,又改为李质忠。周恩来知道后,高兴地说:“这名字改得好,忠于党,忠于人民,做个质朴的机要工作人员”。这是李质忠在苏区红都时的一件趣事。

1934年,李质忠由苏区中央局调到中央军委总司令部机要科当译电员,后来机要科长发现他字写得好,就分配李质忠抄写电报并刻蜡板。长征前夕,党中央准备对档案进行有组织、大规模转移以确保档案的安全。李质忠他们负责对档案逐一清点,分类装箱,组织上设专门的担架连来负责运送,同时派出专人武装跟随保护,避免丢失或意外发生,遇到危急情况还可协助就地销毁,防止泄密。

长征开始后,担架连的同志一头挑的是自己的行李,一头挑的是档案,一担大约20公斤。

在险象环生的长征路上,我们党一方面要运筹帷幄,保存住红军这支革命力量,一方面又要指挥全国其他地区的斗争,电台的作用十分重要。

李质忠和机要科的30多名同志不畏艰难,团结奋战,保证了电台联系的畅通和密码电报的及时处理。那个时候,机要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不能延误。

在那艰苦岁月,机要人员经常是边行军,边工作,电报一来,立即找一个隐蔽的地方翻译出来送给首长。不能耽误时间,军情就是命令。有时,行军途中掉队了,为了赶上大部队,李质忠经常和战友们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晚上遇到电报,没有灯,就烧牛粪当灯照明,没有椅子,就趴在地上用背包当桌子。长征路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电报量大,时间又紧迫,李质忠和机要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及时、准确完成任务,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一致称赞。

有一次,长征出发前,周恩来指示李质忠等机要工作人员,所有的电报要抄写两份,一份存档,一份送毛主席阅示。负责译电和抄报工作的李质忠,深感任务很重,责任又大。在长征途中,除了背好自己的行李外,还要背上一个小木箱,装有电报稿和机要工具、字典等。后来,在回忆机要工作生涯中,李质忠颇有感慨地说:“我做机要工作一辈子,感到最苦最累的就是在长征路上”。饥饿、寒冷、伤痛、疲劳、雪山、草地随时威胁着他们,威胁着每一个红军战士的生命。尤其是饥饿,这是当时整个红军中最大的困难,野菜、野草都挖来吃,能搞到一点粮食是那时最大的幸福。

晚年时候的李质忠回忆道:“长征途中,因为机要工作的特殊性,电台和机要人员常常来不及吃饭,只好用帽子或布包装点。边走边吃,那时并不觉得脏。我身上的包包、杯子都不太整齐,常常叮叮当当地响,中央军委总司令部指导员康克清大姐见到我这个模样,就开玩笑给取了个外号叫“新兵”,后来呀,大家就叫开了,就连毛主席也一直叫到进中南海”。

其实,李质忠这身装扮,不为别的,只为保管着当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全部电报,这可是党的头等珍贵的历史档案材料。

后来大家说长征中,有一个人,就干一件事,给中央挑最不能扔掉的重要文件,一直挑到陕北。这人就是建国后曾任中办副主任、中办机要局长的李质忠。

“机要工作无小事”。李质忠这样说。也是这样践行的,彰显了一个机要工作前辈对党忠心耿耿、无限忠诚、满怀质朴的情怀、态度和气节。

 

作者简介:黄尔贤,曾任中共上杭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共上杭县委党史和方志研究室四级调研员。

原文刊载《印迹-中国红色保密故事(福建卷)》,金城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