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5 23: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强福



新坊年华

 

张强福


 

记得20年前,我因采访革命基点村首次来到新坊村。那时通往新坊村的路非常狭小,弯多路陡,路面虽是水泥铺就,但许多破损的洼地,考验着当时还不是很好的采访车。

我们坐在车上,一路颠簸,骨架都要散了似的。

到了村里,我们找到了之前的沙路遗迹,就在新路边上的半山腰。那是一条非常坎坷之路,为今已面目全非。这条沙路我虽不曾走过,但在老摄影家的照片中,清晰可见其风采。丛林中,一条白线穿梭,沿途都是星罗棋布的瓦房,错落有致,一律是客家民居风格。新坊村在老摄影家中自然成为重点照顾的对象,因为它有着精彩的红色历史,尤其村里飞来三只红色“金凤凰”,她们便是邓六金三姐妹!

比沙路更早的是石砌路,它是白砂与旧县之间的官道,山高路远,道路漫漫。新中国成立前,进出新坊村,肩担手提,全靠双脚,所有的生产生活要素都是要经过那条古老官道,上坡下坡再上坡,然后再下坡,反反复复,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达集镇所在地。在如此苦难的岁月中,新坊人忍受着各种饥饿疾病,承受着各种压迫各种剥削,人生从来没有美好地想象过。

一代一代,新坊人只能在原始地活着,尤其到了20世纪初,世界不安,时局动荡,生命脆弱成泡泡,随时可能破碎,随风飞逝。

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1912年9月16日,邓六金出生了。她的出生,对于生命来说是幸运的,而于她来说是到世间受苦受难的

一个娃的降生对于家庭既是幸福又是焦虑,上有4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家中排第6,故取名“六金”。对于本来就是快揭不开锅的家来说,她的到来为整个家又添了大难题,实在太穷了!善良的父母为了不让她饿死,出生10多天后,忍痛将她送到临近的石院村另一个穷人家作“等郎妹”(童养媳)。李姓养父是一个瘸腿的理发匠,家中无子,领个“等郎妹”实际上是为续李家香火。在当年的客家地区都这种风俗,也都是苦难生活逼出来的“下下策”。

在那个年代,因为现实的生存条件简单粗暴,容不得你有更多美好想法。从一个穷家到另一个穷家,小小的邓六金注定了要尝尽人间之苦。养父家中无地,住茅草房,吃地瓜木薯,五六岁开始烧饭、洗衣、拔猪草、上山砍柴,吃了上顿没下顿。

也许是苦难让邓六金修得了“真经”,在光明到来的前夜,她毫不犹豫地投向正义的怀抱。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5月,朱毛红军到上杭,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当这个消息传播到新坊村时,邓六金内心燃起一团熊熊烈火,禁锢已久的思想一时像原上之草,被星火燎燃。她毅然在全村带头第一个剪掉辫子,全身心地投入组织儿童团、赤卫队、妇女会的革命工作,成了村里第一个“红军通”。由于工作表现积极,1931年春天,她又成为村子里第一批宣誓加入共产党的女党员,开始了从一个童养媳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的人生新航程。

她还动员自己的两个姐姐凤金、来金剪掉辫子加入红军、参加革命,从而带动了三里五乡的青年积极参加红军、支援前线。她和两个姐姐,被时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誉为“土窝窝里飞出的3只金凤凰”。

此后,邓六金参加了长征。有一次,邓六金染上痢疾,拉肚子,发高烧,身体弱得连骑马都坐不稳。当时部队在急行军,为了不连累大家,她请求大家先走,让她在后面慢慢跟。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北上的坚定信念支撑她没有倒下。她发狠道:“死也要死在行军路上!”最终,连走了4天4夜,她赶上了部队。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时,为了鼓舞伤病员战胜雪山,她不顾过雪山不准讲话、不准唱歌的规定,轮流用沙哑的声音唱歌鼓励大家,还搀扶和推着年老体弱的同志和伤病员往上爬,累到吐血,差点牺牲在雪山顶上!

如今,当我走进新坊村,所见早已今胜昔了。我在想,倘若我当年也是出生在这里,会不会像邓六金那样勇敢?会不会像她那样执着?

宽阔平坦的公路穿村而过,这条新时代的“四好农村路”已然成为百姓的幸福之路,当年新坊到旧县集镇要走二三个小时,如今坐车只要10多分钟,这是怎样的时空穿梭啊,现实的发展速度让今人无法想象当年的贫穷落后的惨状。现今的旧白公路大道朝天,已然是新坊古道发展升级版的4.0。从公路远望新坊村,豁然开朗,阡陌纵横,周山环抱,祥和宁静,昔日的红色小山村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已经完全变了模样。而且从主干道进到邓六金故居的路已是柏油路面,这在闽西农村还是少有的。

有人说,乡情是浓烈的酒,乡情是清香的茶。在邓六金的记忆里,在她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深深的故乡情结——情系革命老区,思念父老乡亲。

新中国成立后,邓六金非常关注关心家乡的发展,她曾说:“树高千丈不能忘了根,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衣食父母、父老乡亲。”对于自己出生地和养育地,她都怀着桑梓深情,终生为老区家乡建设奔波出力。在她看来,没有什么能比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更高兴的了。在她不懈的努力下,新坊村旧貌换新颜!

新坊村是旧县镇的一个小山村,当年这个仅有500人的村就有20%的男女青壮年参加革命,奔赴前线,49人壮烈牺牲。其中,年纪最大的40岁,最小的仅17岁,31岁以下的31人,涌现出了邓六金姐妹、李永书父子和邓五妹等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新坊村,不愧是光荣的村,革命的村!

中国成立后,新坊村被列为革命基点村。改革开放后,各级党和政府时刻挂念着老区经济的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很多倾斜扶持。村里群众纷纷上山搞山地综合开发,下田搞多种生产种植,有的也外出经商办企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新时期,全村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引导村民合理使用宅基地建设,户户建起了新楼房,政府还帮助村民对房屋进行了统一的立面外墙装修,使新坊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得到大大的提升。如今的幸福生活足慰地下先烈英灵了。

邓六金的故居是客家地区的一幢普通小楼,面积不大,砖瓦木建,仅有二层,是她的出生地也是她参加革命始发地。经过多次修整,这座革命小楼已成为当地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也是党建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每年到此缅怀者众多。他们不约而同一起来感受像新坊“3只金凤凰”那样的先辈们的信仰!一起憧憬奉献最好青春成就新中国新美好的景象!一起感悟最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带来最伟大的年华!

走在鑫鑫公园,远望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新房在青山绿水环抱中,近见桃花、李花开得正旺,等待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坊村革命历史纪念馆里常有游客参观,汲取红色能量。村民坐在鑫鑫亭,晒着太阳,聊着家常,老人们等着外出工作的孩子回家过年,孩子们笑声朗朗回响在放学村道上。

当年革命先辈的愿望为今都成了现实,革命先辈奋斗追求的幸福,为今后辈在中华大地上享受到了,这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天地,这是值得吾辈倍加珍惜的现在,也是未来后代更要捍卫的希望之果!

离开新坊村时,收音机里响起走进新时代的音乐,我想象,当年像邓六金就是在不远处的古道上徒步踏上革命的道路,而今这条道路已变成康庄大道。在这新时代,初心不忘,奋勇直前,强国之路终将直行,复兴之梦定会成真,红色基因应代代传,红色江山当万万年!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