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15: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詹相文

 

隐蔽在大山深处的省委党校

——武夷干校的故事

詹相文

 

彻夜风撼竹,开门雪满山。在 20世纪 30年代末那个风雨如磐、民族危难的时刻,闽北武夷山深山密林的冰天雪地里,一群衣衫褴褛的战士和略显斯文的知识分子正在上课,他们时而齐声朗读,时而激烈讨论,时而进行军事训练,时而高歌一曲。这就是 1939年秋至 1943年春,中共福建省委在当时的崇安县(现武夷山市)坑口村绿村洋和建阳书坊太阳山先后举办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班,从第 3期起称为“福建省委武夷干校”(福建省委党校的前身),前后培训了 300多名干部。武夷干校的创办和整风整训,福建省党组织有效地清除了党内存在的党性不

纯现象,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为争取抗日反顽斗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为如何进行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战斗性,做出了有益探索。

 

生活在竹器时代

大雪压翠竹,翠竹暂且伏;细看竹林下,雨后春笋出!

1938年 6月,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东南分局的指示,闽浙赣特委与闽东特委合并,成立福建省委,省委机关设在武夷山坑口村。1939年 7月,在村头村绿村洋山上举行福建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940年 11月,在绿村洋山举行省委扩大会议,选举产生福建省出席党的七大代表,这里成了福建省革命实践和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武夷干校就是伴随着福建省委的诞生而产生的,省委在绿村洋山上,武夷干校紧邻省委机关也在绿村洋山上。这里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的武夷山地区,山高林深,茂林修竹。坑口村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北部,坐落在闽赣两省的寮竹关、温岭关下,距市区 32公里,辖区面积 89.67平方公里,林地 9.6万亩,毛竹面积 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 95%。坑口村头村绿村洋,海拔 1170多米,相对高度 660多米,周围是一片密林竹海,没有公路相通,十多里山路全是上坡,而且十分陡峭难行,至今攀登到顶仍需费一番周折,没有向导带路很难找到。沿途有省委警卫排驻地、战壕、红军井、省委机关旧址、武夷干校旧址等。

在赖老的回忆录中“省委机关在绿村洋山时曾办了武夷干校……我们警卫员不仅要负责接送、保卫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还要分别为男女学员搭茅棚、竹棚”(《百炼成钢 —记抗战老同志赖求兴》,作者彭泽、罗永胜,见 2005年第 15期《武夷山资讯》),在《太阳山,一座历史丰碑》一文中,赖老回忆道:“这里遍地是毛竹山,仿照省委在武夷山绿村洋驻地建房的做法,将毛竹劈作两半当瓦,劈成片当围墙,老毛竹当柱,顺着隐蔽的地形地貌,搭盖了二三十座大小面积的营房,就连睡的床、用的桌椅也一律是毛竹制作,好似绿色的阵地。 ”(见彭泽等主编的《武夷山革命根据地》,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 1月第1版)当年省委机关、武夷干校以毛竹为主料,搭建两排整齐的二三十个竹棚和一个大的“列宁室”,他们住的是竹楼,睡的是竹床,坐的是竹凳、竹椅子,用的是竹筒、竹碗、竹筷,吃的是竹笋、笋干,照明的是竹片、竹火把等,校领导笑着说:我们生活在竹器时代!干校师生们没有宽敞的教室,没有丰盛的美食,但心中始终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他们把锅巴当作饼干,把米汤当作牛奶,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积蓄力量;他们在深山里洗衣做饭,在青山绿水间留下欢声笑语!

 

省委书记上党课

有着“红旗不倒”美誉的坑口村,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严肃紧张而又生动活泼的干校生活,在崇山峻岭间拉开了序幕。

1939年 9月,福建省委在绿村洋山上创办武夷干校,省委书记曾镜冰任校长,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助任副校长。曾镜冰、王助亲自讲课,同时聘请顾惠生(顾风)、卢懋居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史,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政策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执行中央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推动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第一期读书班于 1939年秋冬之交开办,地点在崇安县坑口村绿村洋。参加学习的主要是机关干部和各地撤退到机关的知识分子。主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同时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史。因缺乏学习材料,读书班组织学员轮流阅读《联共 (布 )党史》,学习“统一战线与阶级斗争”“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理论。曾镜冰亲自上党课,作当前抗战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报告,在《统一战线与阶级斗争》的报告中,指出“统一战线是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统一战线是互相让步的,可又是互相斗争的”,纠正了那种在统一战线内只讲团结不讲斗争的错误观点。同时,针对工农干部对知识分子存在隔阂和排斥等不正确思想,他反复强调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通过学习中的互帮互助,增强了党的团结。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指示,在训练班上,曾镜冰反复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明确提出了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要求,并将具备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及时吸收入党。

尽管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很紧张,但学员们如饥似渴地汲取革命的养分。在当时,干校缺乏学习材料和纸笔,学员们便轮番传阅、摘抄同一本《联共(布)党史》,在学习中所用的土纸也是写完正面写反面,写了铅笔再写毛笔或钢笔。每当夜幕降临,学员们便围坐在灯火旁,热烈讨论到深夜。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武夷干校就像黑暗里的灯塔,让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史、社会发展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党的基本理论,后来还增加了政治理论、形势教育和整风文件,给学员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纠正了那种在统一战线内只讲团结不讲斗争的错误观点,让学员们的党性得到了锻炼。

第四期武夷干校举办于 1940年秋冬之交,地点在岭头山(今坑口与廓前村之间),参加学习的主要是到省委机关汇报工作的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形势紧张,省委武夷干校才开办个头,就在迁移备战中提前结束。

 

多彩的校园生活

“东方曙,林鸟叫。大地苏醒了,梆子声声催人去做工。热烈讨论,热烈操练,多紧张!突击学习,突击生产,莫放松!武夷干校,歌声嘹亮,晚会有唱有笑真快乐。”(《生活在武夷》)

曾镜冰校长和学员们还创作了《武夷颂》《共产青年歌》等多首革命歌曲,在紧张地学习与操练之余,学员们高唱革命歌曲,抒发心中澎湃激情。尤其是《武夷颂》,激动人心。同志们把它当作“校歌”,每天清早,武夷山上,歌声如潮,鼓舞大家同仇敌忾的决心,争取革命胜利:

武夷山上,十年抗争,灿烂辉煌,

武夷山上,生长着一群抗日健儿,

他们驰骋在扬子江畔。

武夷山上,今天是青年学习的场合,

明天是他们作战的战场。

听啊!歌声嘹亮,

看啊!血花飞溅,

伟大武夷山,万古流芳!

为了帮助学员学习,省委还创办了《锻炼》和《学习》两本政治理论刊物,曾镜冰亲自为《锻炼》一刊撰写题为《论组织观念》的创刊词,指出加强党性锻炼的中心是加强组织观念。因此,加强党性锻炼的第一项任务是锻炼全体同志健全组织观念,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保证党的组织统一与行动统一。两本刊物除了刊登辅导学习的理论文章和个人学习心得以外,还时常选登一些个人诗词、歌曲、漫画等,内容丰富多彩,对学习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武夷干校的学习严肃紧张,但文娱生活则轻松活跃,经常开文娱晚会,既有歌咏、舞蹈等一般文艺节目,又有根据时事形势与学习内容编排的活报剧,如“瞎子摸象”“码头工人”等,既调剂和丰富了学员的精神生活,又进行了生动的形象化的形势教育。如扮演四个工人抬一根大杉木,步履蹒跚,嘿呀嘿呀的,同志们都轰动了,这四个家伙怎么抬得起这么大的木头!原来那只是杉树皮,中间是空的,教育学员内容与形式应相适应,不要只注重形式。又比如,一头“大象”,几个“瞎子”摸来摸去,有的将鼻子当大腿,有的把大腿当树,结果都不对,教育学员要全面看问题。这些教学方式因陋就简,灵活多样,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特殊的蒙面上课

1943年 2月,福建省委在建阳太阳山举办武夷干校第五期训练班。参加

人员主要是省委机关和部队的同志,各地区的领导骨干及城市坚持秘密工作的知识分子干部,约一百人。除将各地区来省委参加第一阶段整风运动的干部留下参加或领导干校的学习外,还抽调了基本地区的数十名工农干部和 20多名在城市坚持秘密工作的知识分子干部参加整风学习。

第五期武夷干校仍然由曾镜冰亲自担任校长,教育长为王一平,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学员组成两个队,基本地区来的干部一个队,城市来的知识分子干部一个队,根据地下斗争的需要,城市来的同志一律隐其真名,编号代名,并戴上蓝布制作的面罩,互不打听,以利于保密。在太阳山参加武夷干校训练班学习有编号和戴面罩的学员共 24名,其中 14、17号名字阙如成谜,比较出名的有 1号庄征(时任中共建松政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5号李铁(时任闽中特委书记)、6号张翼(省委城市交通联络员)、9号粘文华(时任中共闽江特别委员会委员)、10号黄扆禹(时任闽中特委青年部长兼南平中心县委书记)等。

武夷干校第五期训练班主要学习党的理论与政策以及整风文件,强调加强党性锻炼,保证党的组织统一与行动统一 ;加强调查研究,克服主观主义。武夷干校贯彻延安整风精神,一方面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性锻炼;另一方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工作实际,检查个人存在的问题。

 

惨痛的历史教训

第二期读书班于 1940年初开办,地点在崇安县坑口乡长涧源村。省委调集了闽中地区的领导和干部参加学习。这一期读书班除学习理论政策外,还根据中共中央和东南局的历次审干指示精神,在省委机关和读书班中开展了审干工作。由于发动了所谓“肃清托派”的斗争,审干工作发生了偏差。读书班把省委候补委员、福清中心县委书记除金来、泉州中心县委书记邓贡直和原隐蔽在南平警察局进行秘密活动的黄尔义等人,错误地打成“托派集团”,把他们武断地定为被国民党利用来进行破坏的内奸,并轻率地将人处死,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省委在审干肃反工作中的一次严重错误,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见《武夷干校的创办及其历史地位》,作者温雪勇,《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 7期)为了做好整风整训运动,省委在 1942年 7月就发出《关于加强党性的决定》,提出政治上反对机会主义,思想上反对小资产阶级意识,组织上反对命令主义、自由主义。《决定》要求揭发一切违反党性的现象,加强党性锻炼;强调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尊重上级,尊重中央,尊重党纪,尊重团结;认真实行调查研究,注重环境的变化,及时变更自己的活动方式,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开展自我批评,严格执行党的一切决定,更好地统一党的意志和巩固党的团结,使党在困难中走向胜利。省委太阳山整风运动在当年 10月正式开始,省委认为“福建党违反党性的主要表现是右倾动摇及土匪意识,故根据这两个东西,进行了两个月的党性锻炼”,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省委机关开展,各地调上山的干部也同时参加,时间一个月。这一阶段主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大家对照中央关于党性锻炼的决定,摆表现,找危害,挖根源,增强组织观念和党的团结,提高执行党中央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自觉性。联系实际,批判了李铁在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右倾错误。1942年李铁在草拟一份决定中,错误地引用了王明提出的“以拥护蒋委员长为最终目标”的口号,该决定经省委领导指出后没有下达。整风中,省委以李铁曾提出过这一错误口号,联系他在主持闽中特委工作时执行消极的单纯的隐蔽政策,批判他犯“投降主义路线”的错误,做出撤销其闽中特委书记职务的决定,调离闽中。

太阳山的整风整训运动和第五期武夷干校的开办,是福建党组织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通过整风整训,增强了广大党员党性观念,进一步提高了福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战胜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军事围攻、争取抗日反顽斗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虽然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中,整风整训也发生了一些缺点错误,如对李铁错误的论定不够实事求是,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以上见中共南平地委党史研究室《闽北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月第 1版)

 

血浓于水见真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抗日反顽、敌强我弱的特殊时期,福建省党组织落实中央“独立自主靠山扎”的精神,既依靠崇山峻岭的大山,也依靠人民群众这座稳固的“靠山”,得到了老区群众的大力支持。

在那段艰苦日子里,武夷山坑口村的百姓不顾生命危险,冒着“连坐”的迫害,建立了联络点和交通站,秘密护送学员,出色地完成接送任务。他们不畏敌人的封锁,始终不屈不挠地斗争,拿出家中的口粮,以给山上造纸厂送物资或上山劳动为借口,冲破层层阻碍,为干校送粮食、盐巴、衣物以及情报。坑口群众用血浓于水的深情,支援和保护学员们,让他们在危机四伏的境况中安心学习,为省委培养一批批抗日骨干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武夷山革命《大事记》中记载:1939年 9月,坑口村头村一带的接头户,接受省委书记曾镜冰下达的任务,通过崇安洋庄一带的党组织,秘密为武夷干校购买了 3000斤黄豆,有力地支援了武夷干校办好食堂。

参加武夷干校的部分武夷山籍历史人物有汪林兴、徐莲娇、赖求兴等。在《坑口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亭史迹寻踪》一文中,赖老讲述道:“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长驻坑口,坑口老根据地群众为福建的革命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福建省委机关虽然南迁了,敌人仍不放过坑口的群众,从 1941年 1月至 1944年1月,国民党顽军在闽北发动的三次军事围攻中,坑口仍是每次围攻的重点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坑口原有 3900多人,被杀死饿死 2900余人;原有 66个自然村,被烧毁 57个;原有 4345栋房屋,被烧毁 3655栋,仅车盆坑先后被烧 8次。坑口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福建省委在此领导全省抗日反顽斗争做出的巨大牺牲,是对福建革命斗争的重大贡献。 ”(见彭泽等主编的《武夷山革命根据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1月第 1版)书写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血色篇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讲述和传承武夷干校历史故事,从武夷干校,到如今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班和“武夷干部读书班”,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武夷干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肃认真的党性锻炼和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提升党性修养,在今天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本文原载于《风展红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