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闇亭寺·青石寨
王少春
闇亭寺
走进永泰县盖洋乡与尤溪县交界的闇山下,但见一座精致玲珑,飞檐翘翼的古寺,四平八稳地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深山中,如展翅欲飞的大鹏鸟,它就是闽山古刹—闇亭寺。
闇亭寺最早叫闇然亭,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寺僧和香火日盛,后改为闇亭寺。1929年因濒临倾圮,寺僧募资重建。寺院依山而筑,为重檐歇山顶与单檐歇山顶相结合的木构建筑。建有卢公大殿、观音楼、念经堂、一经楼、普陀岩、钟鼓楼等,全用杉木建造,古朴典雅,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闇亭寺背依戴云山东麓的闇山,寺后山峰耸翠,清泉漱石,涧水凝碧,百树葱茏,千枝竞翠,茂竹相杂其间,婆娑多姿。绿树组成的围屏,将古刹拥在怀里,宛若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在寺前远眺,满目重峦叠嶂,群峰苍翠,雾霭缭绕,与蓝天相映衬,组成一幅极美的画图。寺中有副楹联“山中水秀尘氛净,门外峰高瑞霭绕”道出了闇亭寺奇秀的景观。寺院虽绿树环抱,但寺院瓦上却不见枯枝败叶。寺右侧岩壁上天生一泉,形似足迹,泉水清甘,四季不涸不溢,取而不干,传说是当年卢公的洗脚壑,这些谜仍未破解。
卢公确有其人,名叫卢意诚,出生于永泰县嵩口镇卢洋村。据《永泰县志·方外传》记载:“卢公,三十三都人,为僧于闇然亭,修道六载,辟谷不食。康熙四年九月,告乡人以死期,架柴火化,乡人祀于亭中。今祷祈遍郡邑,驱蝗最应,呼为卢祖师”。卢洋村依山面水,风光秀丽,人才辈出。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山村,自宋政和二年(1112年)至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的132年间,村里有卢光前等9人中进士,其中卢钺任户部尚书。故有“百年九进士,三知一尚书”之美誉。
卢意诚一生积德行善。有一日,神灵附身,顿生向佛的意愿,遂往闇然亭削发为僧,号元意禅师,时年32岁。到了40岁那年,他告知寺僧和乡人,自己某月某日要升天。那日,他登上自架的柴堆火化,功圆,只见一缕白光久久萦绕于上空,寺僧和乡人皆感奇异,便取其骨,塑像祀于卢公大殿中,尊称“卢公祖师”。
卢公祖师能叱咤风云,治病救灾,除虫灭害,祈晴祷雨,辄有奇验。《永泰县志·杂录》有文字记载卢公的灵迹:民国初年,尤溪县土匪猖獗,与尤溪交界地的乡村屡遭匪徒蹂躏。其时,国民党督军派遣部队剿灭驻扎于闇亭寺。“军队日夕屠狗宰牛,污蔑佛像,靡所不至。不逾时,忽迅雷从檐际起,殛毙(被雷电击死)防兵二人,置诸寺外。其人盖即污蔑之尤者。”此后,卢公祖师的影响和信仰不断扩大,本邑或邻县的民众,吃素净身,来寺进香,一路敲锣鼓而归,以祈保境安民,五谷丰登。
在闇亭寺下方10千米处有座寺院叫能仁寺,寺内建有夕阳亭,亭中安葬着两位在佛门中享有盛名,德高望重的老法师骨灰:一位是闇亭寺住持磬扬法师,出家前为原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另一位是同他一起参加革命,原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后到闇亭寺出家,法号妙圆法师。他俩传奇的一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瞻仰观光。
杨道明、钟循仁都是江西省兴国县人,20世纪30年代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兴国县中央苏区革命斗争。钟循仁被任命为兴国县委书记,杨道明被选为兴国县苏维埃主席。1934年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向闽赣省中央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斗争日益险恶。中央分局任命钟循仁为闽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杨道明任闽赣省苏维埃主席。1935年屡遭挫折的闽赣省工作团和武装部队为摆脱国民党部队的围追,撤到德化与永泰交界的紫山。后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军队包围,钟循仁、杨道明等星夜冲出包围圈,失去了党组织联系,他俩不得不先后到闇亭寺出家。
两位以解放苦难民族为己任的唯物主义者,一瞬间遁入佛门,敲起木鱼,成了唯心主义者,似乎是历史给他们开了玩笑。面对青灯黄卷和幽静的佛寺,能“六根清净”吗?不能!他俩并非洞穿历史、看破红尘而遁入佛门,只是暂时躲避,仍时时关心抗日情况,并想方设法寻找党组织。红军坚持抗日,当前线胜利捷报传到闇亭寺时,他俩欣喜若狂,钟循仁立即挥笔赋诗,表达欣喜之情。
国民党加紧追捕地下党,对可疑之人决不放过。1945年6月杨道明被捕入狱,钟循仁立即逃往附近几个寺庙辗转躲藏。隐姓埋名的杨道明,因“证据不足”,关了一年多之后被放出。
新中国成立后,身居佛门的两位革命者,心情无比激动,有千言万语要向党组织诉说挫折经历,但又深感惭愧,后决心不再向任何人表白,积极带领教徒耕田种菜,发动群众投资修复扩建闇亭寺、重光寺、方广岩、仙佛寺、能仁寺,使寺院焕然一新。杨道明被选为闇亭寺住持,并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1981年,钟循仁在闇亭寺逝世,享年76岁。杨道明于1999年在能仁寺逝世,享年90岁。其后,钟循仁的骨灰移至能仁寺与杨道明的骨灰并排安葬,一对患难与共、遁入佛门的革命战友,死后也终相依。
青石寨
细细盘点永泰这块苍老的土地,近千年的石坊石拱桥有之,数百载的古祠古宅有之。可是谁又能想到,在悠悠岁月的夹层里,还能够发掘出如此雄奇的古寨呢!
雄刚质朴的古寨,或端坐在青山脚下,淡泊从容,与世无争;或雄踞于山地高处,高瞻远瞩,神气十足。它们体量之大,让我想起永定的土楼和远古时代的城堡,都具有防御外侵和保护自己的功能,也反映了寨堡族人对中原传统汉文化的崇拜和坚守。
旧时的永泰可谓“无寨不成乡”。岁月沧桑,有的只剩下青石垒砌的寨门、寨墙,石花漫漶,野藤攀爬;有的石墙被拆去半边,就地起盖砖混新楼房,与古寨旧屋“和睦相处”。不论是完好无损还是断壁残垣,都大模大样地在夕阳下袒陈。目前,保护完好的有青石寨、翠云寨、中埔寨、周坑寨等30余座。它们在族人长期呵护下独领数百年风骚,都以饱经风霜的面容向世人展示当年的骄傲与辉煌。
位于同安镇三捷村的青石寨,坐西北向东南,背山面田,用青石垒砌寨墙,故称青石寨。青灰色的花岗岩墙体和青色的盖瓦,映衬着蓝天,一切色调、一切光影被调和得极为柔和美丽。它是闽中典型的土寨(堡)建筑,规模较大,气势雄宏,如一面青色的棋盘被上苍遗忘于此,建筑面积6059平方米,有房380多间。由大财主张序光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动建,前后耗时8年建成。
我曾对它的建筑艺术进行探研,可以说,此寨是我国东南地区明、清乡土建筑技术精髓的展现:从外面观察,整座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前院、天井、书院、正座、后座、左右护厝组成,乌瓦盖顶,飞檐斗拱,左右对称。花岗岩块石垒砌的寨墙,高耸挺拔,正大门双开,左右设边门,均采用细琢的块石榫子榫眼,对接严密。寨门有两重,厚重牢固,可防范不测。寨外墙四个转角有碉楼,设枪眼,防火和排水设施较为完善,它的御敌功能与天下的城堡无殊。屋脊两端燕尾翘起,如山雕雄踞屋顶,引颈高歌,显示其家族的地位和财力。正座与护厝,楼廊曲延相通,有高耸马鞍形夯土风火墙相隔,起伏跌宕,造型壮观。寨内夯实的土墙都钉上乌黑的挂瓦,如闪烁的巨鳞,既美观又防雨护墙。
进入寨内细看,正座为穿斗式构架,面阔七开间,进深九柱,厅堂宽敞。伫立天井,仰观苍穹,中间镶嵌一片四方形的蓝天,白云浮游,意兴摇荡,心也旋飞到天上。内檐墙堵,泥塑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廊道、台阶、天井、下埕皆用精心凿制的长条青石板铺压,简洁庄重,整齐美观,至今无一断损。房间木板与泥地接触处皆用石条相隔,以防腐蚀,为此寨独创。柱础雕刻花鸟,门窗镂刻图案,古朴典雅,极具风情韵味,尽显当时的传统建筑风貌与高超工艺,我由衷地感叹古时匠人巧夺天工的智慧。漫步寨内,一遍一遍地打量,总是看不够,仔细咀嚼历史的凝重、沧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那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避战乱,多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到了腐败的清朝,匪盗猖獗,先人们身居异地他乡,以强韧的生存力,建造起土石寨,聚族而居,延嗣子孙,凝聚情感。在这土木石垒筑坚实的外壳里,深藏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
古人还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盖屋时请风水师选厝址、定坐向、择良辰,成破土动工必不可少的程序,体现先人对中原传统汉文化的坚守和天人合一的敬畏。
寨前,农田开阔,一条小溪潺潺流过。青石寨与大自然相融相谐,互促互补,又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是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宜居之地。
触摸粗糙的古寨石墙,感到它老态龙钟却也年轻,饱经风霜却也青春活力四射。它是祖先遗落人间的一颗珍珠,又是一幅闽中古民居的画卷。
(本文原载于《烽火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