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 10: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  颐



·“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郭滴人烈士故里行

 

 

 

 

初闻郭滴人的名字,便有了好奇之心:“滴人”一定有着不俗的含义。确实如此,郭滴人原名郭上宾,1922年,时年15岁的上宾考入厦门集美学校就读,接触到新思想,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一腔热血,倾向革命,毅然把“上宾”改为“滴人”,他告诉同学,其意为“要点点滴滴为人”。我以为,他可能是不愿意被他痛恨的不公平社会奉为“上宾”,认为自己只是大海里平凡的一滴水,对有志于改变社会,有志于对社会奉献的人,就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融入浩瀚的大海,故反“上宾”词义而改名。

纵观郭滴人29岁短暂生涯,从倾向革命,到投身革命,并逐步成长为闽西苏区创造人之一,又参加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全身心投入革命洪流,历经腥风血雨,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36年11月病逝于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他的一生确实践行了“点点滴滴为人民”的改名初衷。

 

 

2016年底的一天,我慕名寻访郭滴人烈士故里。

郭滴人的故居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该镇的龙门塔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它与龙门桥一起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塔为六角三层空心的砖木楼式塔,高十米。应该说,明朝建一座塔本是寻常事,但不寻常的是把塔建在一座石拱桥之上,这是一个创举。历经400年之后,当代著名桥梁大师茅以升莅临实地勘察之后,大吃一惊,称赞它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桥塔结合的范例”。

龙门是九龙江上游的一个水口,汇集了龙门镇辖区内六路之水,滔滔不息,奔流至此,突然为狮山、象山夹持,人称“狮象把门”,河床陡然深陷,形成天然瀑布和龙门深潭。这里景色奇佳,惊涛、飞瀑、巨石、苍松,人称“龙门硿八景”。这里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有当地乡土文化研究者统计,龙门镇自民国以来,便涌现出闽西苏区创造人之一郭滴人,开国将军罗元发、郭成柱,编志大家郑丰稔与教育名人郑菊人父子,国民党中将、反“台独”名士郭达沾,“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中科院院士郭柏灵等名人翘楚。

穿越龙门桥,沿着一条蜿蜒巷道进入湖一村,郭滴人的故居四公厝坐落于一片民居之间。四公厝建于清嘉庆后期(约1819年后),原建筑为土木结构祠堂式平房四合院围屋,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坐西朝东,因建厝时先祖排行第四而故名。四公厝是郭滴人童年、少年时期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从事农民运动和建立中共龙岩地方组织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故居于1929至1933年间先后三次被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焚烧,仅留存大门、围墙和厝基。

“不怕强盗不怕偷,不怕白鬼来烧楼!旧楼烧掉无要紧,革命成功盖新楼。”2007年11月,新罗区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四公厝。

四公厝按原样复建,仍保留着清末闽西民居风格。厅堂上挂着一幅放大的郭滴人19岁时在故居院子里拍摄的照片,这也是一帧郭滴人唯一传世的留影,时为1926年10月。照片中的郭滴人脸庞方正,留着小平头,身着竖领布扣上衣,眉宇间透着一股英勃之气。此时的郭滴人,刚从广东的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接受中共两广区委派遣,以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随北伐东路军回到龙岩,建立中共党组织和农会,开展革命活动。

郭滴人的半身像旁挂着一副楹联:蛟龙滚地风雷动,农友翻身做主人。这副楹联隐含着少年郭滴人的生动故事。

郭滴人生于1907年12月8日,其父郭荣章是个温厚勤俭的佃农,生育几个子女,因生活困苦而夭折,仅养活滴人、滴海(原名德海,曾是中央剧团出色小演员,后任新四军侦察排长,皖南事变中牺牲)兄弟二人。郭滴人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在校成绩每每名列前茅,放学之余,总是帮做家务,或下田干农活,他还能写一手好毛笔字,村里每逢红白大事,常请他代书对联。郭滴人从小看到贫苦农民遭欺压,深感世道不平,不相信贫苦人是命中注定的。他读四年级时,就阅读了不少侠义小说,崇尚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行为。其时,县长来乡里催粮征税,地主豪绅在祠堂设宴款待,郭滴人邀集同伴,发动乡人闯入祠堂,抗租抗税,使他们无法畅饮。有一次,他还把烂污泥悄悄抹在官轿的座椅上,弄得县长狼狈不堪。地主豪绅骂他是“滚地龙”,声言要教训他,亲人们都为他担心,而郭滴人毫不畏惧,反而高兴地说:他们骂对了,我就要做“滚地龙”,要把家乡土地翻滚过来,让为富不仁的不得安生。从此,“滚地龙”名声暗暗传开,乡里的穷人都盼望郭滴人有朝一日能破土翻腾,带领农友翻身做主人。

果然,几年之后,“蛟龙滚地风雷动”,智勇双全的郭滴人回乡了,他将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理论和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实践经验带回乡,深入到农民中去,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可谓“登高一呼,众山响应”,后田农协会会员多时达到五六百人,全县达十万之众,为武装暴动奠定了群众基础。1928年3月4日,郭滴人、邓子恢等革命者利用后田地主做“关帝福”时机,断然举行武装暴动,打响了八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之后马上开展土地革命,组建起闽西第一支游击队,从此走上武装斗争之路,为实行工农专政,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开辟了道路。

 

 

湖一村的开明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而在学校内保存着一座登龙书院,是龙岩现仅存的四座古书院之一。该书院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坐南朝北,大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大厅两侧为左右厢房,共五门八房。登龙书院木质匾额挂在大厅正中横梁上。

清宣统二年(1910年),紧邻书院南边新建一座“凹”字形两层土木结构内通廊式校舍,为开明小学,之后学校不断扩建,书院便包容于学校之中了。2001年,登龙书院被新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郭滴人、陈庆隆等四位中共党员从广州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受党的指派回到龙岩,组建中共龙岩地方组织。1927年1月,中共龙岩县总支建立,总支书记陈庆隆、组织委员郭滴人。同时湖源乡、湖洋乡(今湖一村)农民协会成立。湖洋乡农民协会即设在登龙书院。郭滴人在书院举办农民夜校,组织建立农民自卫武装,领导农民同地主豪绅开展合法的“二五”减租减息斗争,登龙书院因此而成为湖邦区(今龙门镇)革命斗争的中心。

1987年10月,龙岩博物馆启用登龙书院建立郭滴人纪念馆。

我们来访之时,湖一村党支部郭书记充当了纪念馆讲解员。馆内大厅中央安放着郭滴人烈士的半身铜像,上覆红色绸布,郭支书告诉我们,明年是郭滴人烈士110周年诞辰,铜像是新创作的,准备纪念活动开幕式那天揭幕。

郭支书自我介绍,他虽然不到40岁,但在郭姓中辈分高,称郭滴人烈士为远房堂兄,感到十分自豪。他认为作为闽西苏区创造人之一的郭滴人,是我党早期的知识分子,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擅长做宣传和思想工作;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一生只为革命。这是郭滴人最显著特点。参观回来之后,我认真阅读了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新罗区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纪念郭滴人》专集,认为郭支书所言极是。

郭滴人从小爱学习、爱思考,小学毕业后考入免费的集美学校就读,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一年后,因学校闹风潮停课,回到乡里一所初小任教,仍苦苦追寻革命真理。机遇与幸运终于来临,1926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派罗明到厦门招收第六届农讲所学员,郭滴人的老同事陈庆隆邀他一起报名,同年5月,他们同赴广州。前五届农讲所主办人是彭湃,毛泽东接办第六届,周恩来、萧楚女、林伯渠、恽代英、彭湃都是教员。毛泽东等著名农民运动领导者的讲授,使郭滴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学习期间,郭滴人还实地考察了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海丰、陆丰等地。在农讲所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经历,都使他后来成为闽西苏区创造人之一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郭滴人善于做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他的故里是有口皆碑的。许多老人回忆说:那时郭滴人虽很年轻,但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亲密的长者,他待人亲切真诚,讲话很风趣,很会打比方,句句在理,大家都愿意听他的话。如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时,针对国民党右派和地主散布的“农民要守本分”“农民是地主养活的”等观点,他当场予以驳斥,说:“农民整天辛苦耕作,吃不饱、穿不暖,卖子借债过日子。地主不劳动,手白脚嫩,作威作福,到底是地主养活农民,还是农民养活地主?”一席话使农协会会员豁然开朗、群情激昂。郭滴人还以农民贫苦生活为题材,编写山歌在农村传唱,还常比喻说:“石灰、泥和沙分开没作用,用水拌合起来成三合土,砌墙建屋非它不可;一二根筷子一拗就断,一把筷子任扭不断。”这些通俗的宣传,如春风化雨,滋润到农民心田。

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农民运动实践经验,使郭滴人在闽西革命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制止了“肃社党”错误蔓延。1931年初,中共闽粤赣边特委和闽西肃反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从主观主义推断得出闽西出现“社会民主党”打入中共内部,破坏革命,由于坏分子林一株把持闽西肃反委员会,几个月内,数以千计的闽西党的优秀干部惨遭杀害。开始,郭滴人鉴于闽西革命形势的严峻性,认为肃清反革命运动是必要的,但不久,面对不少优秀干部人头落地,感到运动被引入歧途。9月底,郭滴人与罗明、张鼎丞、萧劲光等统一认识,由郭滴人采取断然措施,严厉制裁了林一株等坏分子。同年秋,郭滴人和张鼎丞到瑞金向苏区中央局和毛泽东汇报了闽西“肃社党”的严重问题,毛泽东听了汇报后,非常愤怒地说:“这样搞法,不要敌人打,我们自己就会垮台。”立刻派郭、张回闽西迅速纠正“肃社党”错误,还拨款5000元作为善后救济费。闽西干部群众高兴地说:“好在毛主席派了郭滴人回来,不然,我们会被林一株杀光的!”

郭滴人的博学多才给许多战友留下深刻印象。1931年春,他以中共福州市委巡视员身份到连江巡视工作,主要传达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纠正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决定。由于他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剖析批判透彻,对当前革命形势分析十分到位,特别是引用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大钊同志“试看将来的寰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等鼓舞人心的经典语言,让连江县委的一班战友消除了沮丧情绪,增强了革命信心。郭滴人还帮助连江县委举办党员训练班,并充当教员,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教学,使战友们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有的战友回忆,是郭滴人教大家学唱《国际歌》,并介绍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因为大家是第一次学唱《国际歌》,那情景一生刻骨铭心。

二万五千里长征,郭滴人从湖南转入广西途中,参与做徭民工作,他逝世前遗作《广西徭民》,就是他善于做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真实写照。而且文笔细腻流畅,体现了较高的文学造诣。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郭滴人被任命为陕北省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中央局组织部干部科长。1936年11月18日,郭滴人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于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他逝世后,党中央、毛主席称赞他是“中国农民运动的优秀干部”。

 

 

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龙岩市城西虎岭山上,是为纪念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闽西两万三千六百余位革命先烈而建举,之后这里开辟为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占地1500平方米,四周三层栏杆及地面均采用汉白玉和花岗岩铺设,碑高25.35米,全部用白色花岗岩砌成,上刻“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阴刻鎏金楷字,碑顶为浮雕月亮、云彩图案,碑座四面镌刻着邓子恢、张鼎丞、魏金水、伍洪祥题词。

郭滴人烈士墓园也坐落于虎岭山上,距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不远处。墓碑为一面长方形的黑色玄武岩,正面中央镌刻着“闽西苏区创造人之一郭滴人同志之墓”,为中共龙岩市委员会、龙岩市人民政府立,右上角刻着三行小字: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九日建,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五日迁建,一九九九年四月五日重建。背面镌刻“郭滴人烈士简介”。

时间过去整整60年,那是1956年10月19日的下午,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暨闽西苏区创造人之一的郭滴人烈士骨灰迁葬仪式在虎岭山上同时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魏金水亲临参加了这两个仪式。参加仪式的还有龙岩各级干部、烈军属代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和群众近两万人。那天,龙岩城可谓万人空巷,虎岭山人头攒动,至今保存在闽西革命博物馆的黑白照片,让你体会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郭滴人烈士骨灰迁葬仪式上,邓子恢副总理作了《纪念闽西伟大的革命者郭滴人》讲话,该文稿长达5000字,比较详细介绍了郭滴人革命的一生。

烈士陵园的入口处竖立两幅宣传栏,其中一幅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31日来上杭古田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接见闽西革命“五老”代表的照片和他的一段讲话。习总书记的手紧握着一位革命“五老”的双手,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是郭滴人烈士的遗孤郭壮友,时年80岁。

郭壮友出生于红都瑞金,出生才40天,郭滴人就跟随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开始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即后来举世闻名的长征。临出发前,郭滴人将儿子托付给老乡战友张清海(留下坚持斗争的老红军),深情地对他说:“你是忠诚的共产党员,我相信你,我将要离开瑞金了,为国不能为家,拜托你把我的亲生骨肉壮友抱回龙岩抚养吧!”张清海深感责任如山,压力重大,双手接过孩子说:“滴人,龙岩已被敌占领,白色恐怖严重,如有万一,该如何是好!”郭滴人抚摸着孩子的头发,眼睛湿润,但坚定地说:“清海同志,我相信你,信过我的老婆。我们这一辈人是架桥铺路,但愿下一代能过桥走幸福路!”

张清海不负郭滴人重托,为减轻经济负担,他将自己亲生女儿张妹仔留在长汀,托附一家贫苦农民抚育,抱着壮友,一路行乞回乡。他估计敌人会前来搜查,便把壮友藏在山寮里。不出所料,不久,敌人抓捕了张清海,施以酷刑,逼他交代地下党名单和郭滴人孩子行踪,张清海守口如瓶,宁死不屈。敌人恼羞成怒,残暴至极,下令烧了张清海房屋,把他的一个小女孩抓走卖掉,把他的父亲母亲押赴刑场枪毙,张清海弟媳妇抱着三岁的小孩赶到刑场求情,毫无人性的敌人竟将她与孩子也残杀了,此时她身怀六甲。这即是当年骇人听闻的“四尸五命”惨案。

闽西红土地本是革命者和劳苦大众的鲜血染红的。

如今,虎岭山烈士陵园已成为闽西红色朝圣之地,也是龙岩市民的健身休憩的公园。我们来访的傍晚,天边一抹红霞映在高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增添壮丽景色;青松翠柏之间,青年男女,老人儿童,成双成对,扶老携幼,漫步悠然,依偎呢喃,不时还传来一支高亢的曲调,那是地方剧票友的广场聚会。一派和谐祥和之景象。

下山之际,又看到宣传栏上习总书记那段充满感情的讲话:“闽西,我很熟悉。这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伟大的事业流血牺牲,闽西老区‘二十年红旗不倒’,一直到我们建立新中国,这里走出了千千万万共和国的将军、元勋、共和国的建设者、创业者,所以我每次到这块红土地都怀着非常亲切的感情。”

(本文原载于《烽火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