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红色小上海
庐 弓
长汀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一块经过血与火洗礼的红色土地。早在五四运动后,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便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洪流,在长汀组织创办了《汀雷》《长汀月刊》等刊物,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真理,唤起民众。1927年4月,革命遭到挫折,一些在广州、武汉等地学习、工作的长汀籍共产党人吴炳若、张赤男、李国玉等纷纷奉命还乡,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同年9月在周恩来等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前敌委员会的帮助下,长汀共产党人建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长汀支部,在长汀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
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长汀城,创建赣南、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至1930年上半年,中共长汀地方组织先后领导南阳、涂坊、塘背、濯田、四都、汀东、古城等地农民暴动,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使20余万农民分得了土地。1930年5月18日,长汀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标志着长汀苏区正式形成。而后,又相继建立汀连、新汀、兆征、汀东、汀西县和汀州市苏维埃政权,取得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立的辉煌成就,使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2年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福建省军区先后在长汀成立。闽西工农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分行、中华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等金融、贸易机构先后在长汀建立,使长汀成为当年福建省革命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当时,为了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党和苏维埃政府首先加强了汀州市(现在的长汀县城)交通、邮电事业的建设。对于汀州与外地主要交通联系的汀江航运,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汀江水道的整治工作。汀州通往各县的陆路都是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各级苏维埃政府每年都利用冬闲发动群众修路,对各区、各乡、各村的路障都进行了清除。
为了加强苏区内外联系,苏维埃政府致力于发展对白区的秘密交通线和苏区内部的邮政建设。1930年成立的工农通讯社,是中央苏区对外的交通系统,并在苏区各县设立了分支机关。1930年10月,上海中共中央成立交通局,至1931年春,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一条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上杭、长汀至瑞金的红色交通线。同时,另开辟了一条间接的交通线。在这秘密交通线上,长汀都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1932年3月,福建省邮务管理局在汀州设立。从而,基本形成了以汀州为中心的红色邮路网。
财政、金融是加强经济建设的基础。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解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混乱现象,认真贯彻执行闽西苏维埃政府、省苏维埃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结合汀州市的实际情况,严格规定市政府的财政收入、支出,充分体现了党的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
更为重要的是,在汀州设立闽西工农银行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省分行。这对于稳定长汀的金融,促进长汀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0年9月,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设立闽西工农银行。同年11月7日,闽西工农银行在龙岩城正式营业。总行以后相继迁往永定的虎岗,上杭的白砂、溪口,长汀的涂坊。1931年8月,红军攻克长汀后,银行又随闽西苏维埃政府迁设汀州。
闽西工农银行是群众自己集资创办,为自己谋利益的银行。银行成立后,其业务范围包括存放款,汇兑,期票,买卖金银,发行纸币,铸铜片,兼营储蓄业务。银行发行了在苏区内流通的兑现纸币3万张(称“苏币”),有1角、5角、1元三种。新币发行后,其他纸币、劣币禁止流通,但可在兑换处兑换成苏币,苏币还可随时兑换成光洋。
由于工农银行有充实的银行基金,因此,发行的苏币信用很高,币值相当稳定,群众乐于使用,苏币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市场流通,始终保持不变,这种现象在革命根据地是个“奇迹”。直到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发行了新的纸币,闽西工农银行的苏币才逐渐收回,最后停止使用。闽西工农银行在国家银行成立之前,还代理过财政收款,当时的没收款、土豪罚款、城市商人招款等等,都交由银行代收,作为财政存款。因此,实际上银行是起了部分代理国库的作用。
闽西工农银行成立以后,苏维埃政府充分发挥银行职能,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为了调剂粮食,它给粮食调剂局和粮食合作社以较多的贷款;同时,对造纸、铸铁等手工业也给予一定投资或贷款,而对需要石灰肥田的地方所办的石灰合作社或石灰厂则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931年冬,闽西工农银行为了扩大经营进出口贸易,在汀州市最繁华的水东街增设营业部,办理进出口贸易。对进口布、棉、盐、煤油,出口粮食、土特产品的公营或私营商店给予优先贷款。1932年夏,苏维埃中央政府在汀州成立了中华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进出口商品所需的贷款,也由闽西工农银行营业部承担。营业部同时也组织和带动商人执行同样的任务。此外,还征购粮食。1932年4月,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时所需的军粮,就是闽西工农银行营业部供给的。闽西工农银行在技术上和管理制度上积累的经验,为国家银行的建立作了准备。
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前来汀州,帮助组建福建省分行。分行主要业务是办理金银兑换,组织存放款,建立金融制度,发行兑汇苏维埃纸币,推销公债等,与闽西工农银行共同为发展苏区金融事业服务。
中华苏维埃福建省分行还在汀州南大街附设熔银厂,把银行收兑来的金银进行熔铸,把银器熔成银饼后,送往江西瑞金中央造币厂铸银圆、银角(银毫),把金器熔成1两、2两、3两、5两、10两的金条,秘密带往国民党统治区进行贸易,购回苏区军民迫切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西药、印刷用品等。
当时,地处闽、浙、赣、粤边界处的中央苏区,工业十分落后。汀州虽是苏区最大的一个城市,也只有规模很小的造纸、纺织、印刷、制铁、陶瓷、制糖、榨油、农具制造等手工业。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红军的物资给养,改善和提高革命根据地人民生活,为革命战争服务,汀州市委和市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把原来分散的、个体的、技术落后的手工业组织起来,创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公营工业。
汀州市先后组织了造船、农具、铁器、豆腐、纸业等50多个生产合作社,社员达5000余人。尤其纸业生产合作社最为突出,在中华纸业公司的领导下,发行了纸业生产合作社股票,让社员一起办纸业,加快了纸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在组织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党和各级政府在汀州迅速创办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成分的国营工业即公营工业,逐步形成了中央苏区的骨干工业。主要的有如下几个:
红军被服厂: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解放汀州后,缴获国民党军阀福建混成旅郭凤鸣的被服厂,该厂有工人60多人,10多台新式缝纫机(日本货)。过去工厂里的工人每天要工作12小时,红军被服厂成立后,在厂里组织了工会,建立了两班制度,每班工作8小时,为红军赶制了4000套军衣,使红军创建以来第一次统一了服装,军容焕然一新。该厂后来成为中央被服厂的第二分厂,由红军总供给部管辖。当时,有工人300余人,分裁剪、车工、手工、产品检验等4个车间,主要生产军衣、军帽、绑腿、被单、子弹袋、干粮袋等。1934年10月3日,红九军团集结汀州进行了4天休整,这个厂发给全军指战员每人斜纹布薄棉衣、夹被、鞋子等物。
中华织布厂:1930年夏天成立,由原来9家个体纺织厂组成,有织布机、手摇纺纱机共100多台,工人300余人,月产量约1.8万多匹。不但供给军需,也供给民用。
红军斗笠厂:1931年冬建立,是在原红军斗笠收购站的基础上,由汀州个体斗笠工人组成的。共有工人108人,干部3人,厂长周信彬(湖南人),由红军后勤部派任。工序有破篾、编制和刷油。实行计件工资,每个工人可领到的工资,高的可达15元以上,低的9至15元。月产量6000顶斗笠。毛泽东十分关心这个厂,1932年亲自到这个厂视察,指出要想办法多生产斗笠,支援红军。并提出了改进斗笠式样的意见。改革后的斗笠,面上印上了“工农红军”4个大字,还刷上了桐油。毛泽东看了很满意,他赞扬说:“这种斗笠一律16寸,用36皮篾编成,式样新颖,经久耐用,平顶平沿,一律平等,好处很多,可避雨遮太阳,休息时可垫座,天热时可扇风,睡觉时可当枕头。”由于前线红军打仗的需要,1933年秋,这个厂还在家家户户都会做斗笠的南山谢屋村,招收了100多名工人,使斗笠生产激增,年产量达27万顶。1934年仅生产9个月,产量就超过20万顶,保证红军指战员战略转移时每人都有一顶斗笠。
红军印刷厂:以长汀毛铭新印刷所为基础组建而成,分石印和铅印两部分。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第一次解放长汀时,为红军承印了党的六大决议案、党的十大政纲、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告绿林兄弟书等大量宣传品和文件。1931年11月,曾前往瑞金夜以继日地承印“一苏大”文件和大会日刊。随后就在汀州组建了红军印刷厂和闽西列宁书局,专门印刷闽粤赣省委主办的《红旗》周报和少共苏区中央局编辑出版的《青年实话》周刊,发行量达2.5万册。此外,还印刷地方党政机关文件、宣传品和中央教育部编的儿童识字本。最主要的是能承印套色的马克思、列宁画像和红军用的地图。1933年冬,该厂迁至古城与瑞金交界处的井头村,改名为《青年实话》印刷所。
汀州弹棉厂:1931年冬建立,有职工20余人,收集旧棉加工、日弹棉花2000多公斤,加工棉被30多床,全部供给红军被服厂和医院做药棉用。
此外还创办了四都兵工厂,濯田炼铁厂、熔银厂、造船厂、熬盐厂、樟脑厂、砖瓦厂、石灰厂、造纸厂等。总之,汀州市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苏区工业的1/2,是一个主要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城市。
除生产自救外,汀州市还大力发展公私营商业和对外贸易,以调剂苏区物资,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汀州市的公营商业是中央、省、市苏维埃政府投资兴办的,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实体,当时,主要有粮食调剂局、纸业公司、商业公司、小小商店、红色饭店等。
汀州市粮食调剂局:开办于1932年春,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粮食调剂局管辖。主要经营粮、油、豆。共有资金15万元。通过购、销、调、存业务,严厉打击了奸商,平抑粮价,保证了红军和城市居民的给养。
中华纸业公司:1932年冬,由汀州市纸业合作社和纸行老板凑股成立,并发行了纸业合作社股票,共有资金20万元。公司每年春天将生产资金发放给纸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转贷款给纸农或槽户,并与他们订购土纸公司,把收购来的土纸,一部分卖给各印刷厂,刊印各类书籍、报纸、杂志。其余,通过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外运到广东潮汕一带销售。据统计,年销量达428.5吨。当时,仅四都区就有纸槽60余个,年产纸500多吨,因此,中华纸业公司购销纸业盈利成为汀州市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中华贸易公司:1933年初在汀州成立,是一种购销结合的商业性公司,主要负责收购革命根据地出产的茶叶、烟叶、香菇、木材、药材、樟脑油、农副产品等土特产,运到白区销售;又从白区购回大量的西药、布匹、煤油、食盐、印刷材料、手电筒等紧缺物资,销往革命根据地各县,供军需民用。中华贸易公司是汀州商业资本最雄厚的公司,购销两旺,贸易数额巨大,沟通了汀州市与邻近的瑞金、石城、宁都、会昌、宁化、上杭、连城等县的经济往来,使汀州成为赣南、闽西主要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中华商业公司汀州分公司:1934年初成立,资本全部靠政府投资,约10万余元。其业务主要是派员到白区采购灰气氧(造子弹用的原料)、印刷油、奎宁、阿司匹林、碘酒、布匹、食盐、火柴、海味等。主要是供应苏区各部队、政府机关使用。
汀州市小小商店:1932年春成立,设于水东街307号,由市苏维埃政府投资,共有资金10万元,经营小百货及日杂货,是汀州市品种最齐最多的商店,深受苏区广大群众干部的欢迎。
红色旅馆:1932年初开办,由市苏维埃政府干部负责管理。主要招待苏区来往干部的吃住,顾客每天少则100余人,多则300余人。从上海进入苏区的干部都要在此歇息。
为了活跃苏区经济,减少“剪刀差”现象,在发展公营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合作社商业。汀州市的合作社商业是以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为主,此外还有购买和贩卖合作社,以及各种合作商店等,都是由群众集资兴办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粮食合作社大规模兴办于1932年春,汀州市5个区(中心区、东郊、南郊、西郊、北郊区)都办有粮食合作社,是由经营粮食的个体户入股组成。业务上为粮食调剂局领导。行政上由区苏维埃政府干部指导,合作社主任由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并成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每3个月召开一次社员大会,审查3个月的预结算,决定3个月的经营方针。其任务是调剂粮食、稳定物价。在新谷登场时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向社员籴谷,在青黄不接时又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向社员粜谷,收购多余的粮食运往粮价高的地方卖,或组织出口国民党统治区,收取盈利给社员分红,每区的粮食合作社有社员1000余人,有股金2000余元。中心区粮食合作社设于水东街10号。
消费合作社,普遍发展于1932年夏,主要建于汀州市及各区所在地的集镇。汀州市区每条主要街道都办有一个消费合作社,一般的资金在3000元以上。汀州市的消费合作社办得很活,购进的货较多,组织销售的土特产也多,基本上可以解决社员和周围群众日常必需品的需求。
其他,先后建立的还有农具购买合作社、石灰购买合作社、纸业贩卖合作社、茶油豆油贩卖合作社、中药材贩卖合作社等等。
不过,私营商业在当时仍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方面,私营商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商人得以正常营业,党和苏维埃政府对私商实行保护和鼓励的政策。因此,部分私营商店关闭后又开业了,同时还新开业部分私人商店。从1933年的有关资料统计,汀州市共有300多家私营商店,其中:京果店117家、洋货店(百货店)28家、布店20家、油盐店20家、药店17家、纸行32家、酱果店9家、锡纸店27家、金银首饰店14家、小酒店46家、饭店1l家、客栈20家。规模最大的私营商店为王俊丰京果店,资金3000元以上,经营品种多,营业时间每天长达15小时。
为了让无店的个体商人经营农作物产品,政府在水东街大观庙前和司背街分别开设了红色米市场,主要是进行大米、豆子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每天有邻县及各乡村1000多人,肩挑各类产品前来赶集,沿途往返,络绎不绝。交易量,单大米、豆、麦,每天就达7万多斤,大大地活跃了汀州市的市场。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苏区政府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苏区对外贸易主要是对国民党统治区的贸易。汀州市是苏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镇,在这里设立了苏区对外贸易局、汀州市对外贸易分局,同时选调一批精通业务、善于交往、长期从事商业工作的骨干担任各级外贸局的干部。1933年2月,汀州市各级对外贸易局成立后,采取了严格控制现金出口,加强现金管理;简化出境手续,提高外贸工作效率;进出口商品一律减税一半等办法,来加快进出口商品的流通。大宗的粮食、土纸、大豆及杉木、竹、烟叶、香菇、樟脑、红糖等土特产,通过白区商人打通关系,可大量组织出口。同时进口苏区急需的食盐、煤油、西药、棉花、棉布、印刷油墨、电话电报材料、手电筒、电池等。
市场贸易兴旺,沟通了长汀与瑞金、石城、会昌、宁化、上杭等县的经济联系,使长汀成为赣南、闽西主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长汀的市面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成为中央苏区的商业重镇,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流传着“上海广州不如汀州”的赞誉话。周恩来也称赞“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在攻克漳州后,毛泽民在长汀举办了“金山”“银山”展览会,一方面显示红军攻打漳州的胜利,缴获了大批金银;另一方面也显示苏区时期长汀经济繁荣的景况……
在毛泽东关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长汀苏区的经济繁荣昌盛,以发展农业、工业、对外贸易和合作社为中心的苏区经济建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打击封建势力,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年长汀、汀东濯田等县区的兴修水利和开垦荒地,曾受到《红色中华》的表扬。在城镇工商和金融方面,成绩更为显著。长汀苏区的经济发展,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稳定人民生活,保障中央苏区的物资供应,促进整个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汀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仅1931至1934年,据《红色中华》的报道统计,长汀共有1.72万余人参加红军。就在主力红军长征前夕的1934年9月26日,《红色中华》还刊登这样一条报道:“长汀正向着超计划的道路迈进!送到补充团的新战士已达1292名”。许多优秀儿女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仅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全县在册烈士就有6760多人。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长汀人民不但争先恐后参军参战,而且踊跃支前,努力增收节支,加倍节衣缩食,为支援革命战争,贡献自己一切力量。长征出发前夕,为了保证红军出发时每人携带10天的口粮和所需军用品,长汀人民突击完成5万床被单、3万吨粮食、20万双草鞋的支前任务。那时候,当地的一些作坊曾日夜加班生产军需用品,赶制了大量军衣、军帽、绑腿、夹被、斗笠、干粮袋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夺目的历史篇章。
(本文原载于《烽火回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