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4 10:1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新雷第一声

——走进“飞竹暴动纪念馆”

 

 

林思翔

 

 

早春的一天,雨后初霁,我们来到飞竹镇飞竹村。村子坐落在山窝里,群峰环抱。屋后山间尽是成片成片的茂密竹林,满眼青绿,一派清新。

“这竹是天上飞来的吗?”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引出了村干部讲述这村名的来历。传说当年八仙经过此处,韩湘子见山清水秀,便卧地休息,不一会睡着了,但他随身携带的竹箫不见了。众人正欲寻找时,但见天上飞来了一片片竹叶。人们感到好奇,便将这竹叶种下,不久扎根成活了,渐渐地扩展开来,便成了竹林。竹箫变竹叶,竹叶成竹林,这神来之地从此便称为飞竹。

如今,毛竹已成为村里的重要产业,竹海成了金山银山。村里还办起了竹制厂,开发竹制品,安排贫困户就业,竹子为脱贫致富助了一臂之力。脱了贫的飞竹村,新楼错落有致,公路伸向远方,人流熙攘,欣欣向荣。村民们享受着美好的小康生活。春光里,地头的油菜花开得正旺,金灿灿的,把村头村尾装饰得分外妖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眼前这清丽景色与阵阵幽香,令人神清气爽。

飞竹村地处罗源西面,南与连江交界,北与古田接壤。群峰延绵,山高岭峻。20世纪20年代,这里农民受地主和反动势力压迫,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当年200多户人家,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租田种的佃户,流传着一首民谣:“佃户好凄凉,汗流飞竹洋。谷送财主厝,糠菜半年粮。”真实道出了贫苦农民的辛酸与凄苦。

1929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指示福州市委:“应尽可能在福州附近重要县份,如连江、罗源、古田、闽清、福清找到工作头绪。”同年10月,中共连江特支成立后,特支部分成员先后深入连罗边界的庄里、炉后、山头面、丹阳、应德、飞竹等地秘密活动,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并秘密发展党组织。飞竹村的阮在永、林珠信(林清炎)、陈玉云等人受革命思想熏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罗源革命的重要骨干力量。

1930年冬,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到飞竹地区活动,他秘密来到飞竹村的南阳厝,向聚集在那里的贫苦农民讲解穷人为什么受苦、贫穷,怎样闹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激发农民团结起来,组织农会,打土豪,分田地,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黄孝敏,也在此前后乔装卖红曲商人,多次来飞竹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动农民起来,开展“五抗”斗争。在他们的宣传发动下,飞竹村发展了叶国光、林清炎、杜海海、林清发等10多名农会骨干。这些骨干经培训后,又分头下到马洋、三角洋、陶洋、塔里、后企等村秘密串联发动,发展了60多名农运骨干。

1932年9月,在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主持下,罗源县第一次贫雇农代表会在连罗交界的应德乡牛坑村召开。会后,杨而菖在白塔、甘厝、飞竹等地继续开展活动,发展党组织,进一步扩大党的队伍。同年10月,中共福州市委第二次扩大会议要求连江(连罗)、福安游击队,应积极参加秋收斗争,用极大力量协助农会工作,帮助农民打土豪、杀捐棍、杀侦探、收缴豪绅地主的武器武装农民……

此时,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奔袭驻防在连江东岱作恶多端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取得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飞竹山区,当地群众十分振奋,他们要求连罗游击支队(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进击飞竹,消灭地主民团。三年前这个村民众为防土匪骚扰,曾捐款购置10支枪,并在飞竹街高洋宫成立了一个民间自卫武装社团——高洋社。后来这些枪支被村里地痞林金位据为己有,他拉上一帮人用这些枪支成立了一个民团,盘踞飞竹街, 占地为王,欺压百姓,令群众恨之入骨。连江县委和游击队领导研究后认为,飞竹是黄孝敏、杨而菖先后活动过的较为熟悉的地方,又有林清炎等早期党员和后来回乡的叶同光、杜海海等一批农运骨干。这一带地主民团多,老百姓深受其欺压,对民团深恶痛绝。经过党的教育,这里的群众觉悟普遍提高,开展农运的基础较好。于是决定派张瑞财、陈凯斌(陈麻伍)偕同黄孝敏政委率领的游击队到罗源应德、凤坂、百丈、飞竹、马洋一带发动群众,开展秋收斗争,收缴地主民团枪支,并准备在飞竹举行夺枪暴动。

黄孝敏等来到飞竹后,在林清炎、叶同光、叶红妹等引领下,走村串户,深入贫苦农民家中发动群众起来斗争。飞竹地区党和农会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建立了以林清炎为书记的党支部。

随后,党员和农会骨干分头下去宣传发动,农会由飞竹村拓展到塔里、三角洋、陶洋、马洋、后企、斌溪、甘厝等村,会员由8名增加到60多名,游击武装队伍也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发展了王钗钗等入伍。县委秘密派往飞竹开展工作的陈凯斌,通过马洋游击队员王钗钗,争取了与其为叔侄关系、在飞竹民团当号兵的王鼎盛,王表示愿意脱离民团,为革命立功。

经过一段紧张的工作后,在飞竹举行向民团夺枪暴动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黄孝敏与连江县委成员又与当地党组织农会骨干进行了研究,作了周密的部署,决定夜间行动,以民团号兵王鼎盛为内应,里应外合,尽量避免正面火力冲突,夺取枪支后迅速转移。

1933年1月3日(农历十二月初八),黄孝敏带领游击支队及飞竹、马洋、塔里农会骨干分子五六十人,在塔里吃完晚饭后, 手执棍棒、田刀,悄悄地包围飞竹街民团团部,埋伏在四周等待攻击的信号,同时派出人员埋伏在区公所附近,以防区公所支援。二更时分,土炮点燃,发出暴动信号,霎时间团部周围火把齐燃,放在洋油箱内燃放的鞭炮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犹如机枪扫射声,与敲门声、喊杀声连成一片。还在睡梦中的民团团兵惊醒后,摸不着底细,惊惶失措。这时,事先侦察好的游击支队先锋队员迅速冲到民团团部后门,在内应王鼎盛的协助下,迅速打开后门,队伍一拥而入。民团团长林金位和团员见势不妙,慌忙夺路而逃。游击队在内应指点下,从谷堆中挖出埋藏其中的枪支12支,缴获子弹700多发以及服装与其他物资。

图片2.png

飞竹暴动纪念馆(范东耀  摄)

飞竹农民暴动是罗源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反动武装打响的第一枪,这“新雷第一声”奏响了罗源工农武装斗争的序曲。夺枪暴动的胜利,使劳苦大众认识到团结起来的革命力量,为夺取反动地主武装、发展游击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暴动也锻炼了一批农会骨干,在暴动后利用夺得的枪支成立了一支以杜海海为队长的农民自卫队,配合连罗游击队开展武装活动。紧接着,游击队在飞竹地区农会和群众的配合下,进击洋中、岭头、东山村,攻击应德民团,还击垮霍口民团,攻陷霍口乡。在开展游击活动的同时,连罗游击支队还积极开展宣传,发布《告工农群众书》,号召工农群众起来,开展分粮抗捐斗争, 没收反动派武装,参加游击队,创建新苏区,实行土地革命。这一时期游击支队一连袭击了马洋、塔里、洋柄等18个地主民团, 攻占飞竹地区的20多个村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令国民党罗源县党部和政府十分惊恐,县长李世庚亲自带警队前往清剿,并请求驻军设法剿除,还请海军当局派舰协助。游击支队运用“敌进我退”的灵活战术, 安然撤回连罗交界的山头面游击队根据地。

最是一年春好处,换了人间!如今,那场轰轰烈烈的暴动已过去80多年,战火硝烟也早已远去。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平静安宁的幸福生活,春光也显得格外明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奋斗换来的。在纪念馆的最后有这么一组数字:战争年代飞竹村牺牲的革命烈士中有名有姓的就有52名。

走出纪念馆,就瞥见一座老屋,这座木柱黑瓦的简陋民居, 就是当年的暴动指挥部;不远处山边那座木屋,就是林清炎烈士故居;当年乡苏维埃政府驻所凤山千年古寺,和游击队经常往来的鼎炉千年石桥,如今犹在。老屋、故居、古寺、石桥,见证了飞竹的历史,也经历了村庄的烽火岁月。烽火虽已远去,对这些“淬火成钢”的经历者,我们永远心存敬畏!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