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 11: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丁仕达



·“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闪光的记忆

——连城温坊红军随营干部学校感怀

 

丁仕达

 

 

 

深冬季节,我去拜会闽西连城新泉的一个小山村——温坊,它名不见经传,千百年来朴实无华地镶嵌在闽西大山深处。进山的公路仅4米左右宽,却像一条细长的飘带,弯弯曲曲缠绕着向大山伸去。温坊村地处连城、上杭、长汀交界地带,历史上这3个县都管辖过,它远离县城,交通十分不便,战争年代仅有一条古道穿村而过,小路东接连城新泉20华里,南通上杭南阳仅20华里,西北靠长汀县涂坊近60华里路程。正是因为如此,却成了我党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清溪—虎岗—白砂—旧县—南阳—温坊—涂坊—河田—长汀—瑞金秘密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段光荣历史曾经使之闻名遐迩并引以为豪。

陪同我采风的县委宣传部主任科员邱庆生、镇党委宣传委员陈炀声、村党支书华炎明,我们的越野车一路颠簸,好不容易风尘仆仆驶进村口,温坊村便袒露在我的眼前。古老的村落,客家民宅错落有致地散建在海拔600余米的山中小盆地上,村内梯田连片,分布在低矮平缓的山坡上,地势西高东低,四周山高林深,满是老林灌丛,植被浓密,郁郁葱葱。不由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佳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块平地,建筑并无豪奢,却不失端庄。景色不算华艳,却也清丽,静谧的山村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俭持家的客家人。

采风路上,我们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战争年代,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当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战可歌可泣。一批战士在这里锻炼成长,一批战士在这里壮烈牺牲。缅怀先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敬畏大山,你看那高大挺拔的苍松,顶天立地,高耸入云,不屈不挠,昂然挺立,任凭雪雨风霜的侵蚀,郁郁葱葱;不惧电闪雷鸣的袭击,视死如归,本色不改。“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它扎根在这块厚实的土地上,经千年风霜,览无限风光。这一阵阵松涛,不就是当年红军战士革命先烈的吼声!穿过村庄那条清澈的小溪,那股满怀眷恋的清泉缓缓流淌,不急不慢穿过村庄,向来客诉说一个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温坊福建军区随营干部学校昔日的辉煌。

“八一”南昌起义之后,我军刚刚创立,根基未稳,却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连年遭国军围追堵截,敌强我弱,红军疲于战事,根本来不及培养政治、军事干部。在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之后,形势有所好转,红色苏维埃犹如雨后春笋,扩建地方部队,组建了游击队、赤卫队,革命烈火熊熊燃烧,著名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1929年12月28日在古田召开。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诸如党指挥枪,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红军的组织建设,宣传教育工作,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许多重要的建党建军思想,急需认真准确地贯彻,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军,红军队伍扩大很快,也急需带兵的政治、军事干部,当时正值蒋桂战争爆发,“收拾金瓯一片”给红军带来了整休短暂空间,是抓紧培训干部的黄金时段。就这样,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诞生之后,随营军事干部学校便应运而生了。距离古田会议会址不远的温坊村群众基础好。在罗化成、张赤南组织下当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全村25户116人,家家户户参加革命,90%的青壮年参加红军,政治基础牢固。军民鱼水交融,村子地处偏僻,通往外地3个方向的道路山高岭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谓易守难攻,即使遇到险情,也易退至深山密林隐蔽,它又是我党南方交通线的据点,温坊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创办红军军校的历史重任。

那是1932年3月的一天,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温坊这个小山村打破往日的静谧,热闹非凡,到处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支300多人的队伍开进村子,在村民张德才家门前宽阔的平地上作十列纵队整齐排列,大门屋檐下高挂着“福建省军区随营军事学校开学典礼”的红布会标。校长邓有毅、政委温含珍登上台阶,作开学动员。300多人的学员编成3个连,一连住在张德才家,二连住张各如家,三连住张志万家。随营军校设备简陋、物资贫乏,门板刷漆权当黑板,柴烧木炭便是粉笔,石块砖头搭成桌椅,盘子装砂代替纸张,军校由身经多次战役、有带兵经验的红军干部担任政治教员,黄埔军校毕业的学员担任军事教员,校长和政委亲自上课。军政教训结合,内容有队列操练、刺杀格斗、枪炮原理、操作要领、工事构筑、战场选择、游击战术、攻守策略、安全防范、战地救护等。学员们情绪高昂劲头十足,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举手提问,在砂盘上相互切磋写写画画。无论是办学条件简陋的程度,还是学员刻苦认真学习的精神,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军史所空前绝后的。这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创造的奇迹。我们站在当年随营军事学校遗址的张氏祠堂前驻地房舍墙壁上,学员当年书写的标语漫画历历在目,漫画清晰地展示“一颗红心向着党”“党指挥枪”的思想,坚定地贯彻古田会议精神。

军校一阵阵“滴滴答答”的军号在耳边响起,学员们精神抖擞地整齐划一上课出操。整个山村沸腾起来,呈现一派兴旺景象。不由让我想到广州的黄埔军校,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而温坊随营军事学校,则是中国共产党独自创立的“黄埔军校”,是贯彻“新泉整训”和古田会议精神的实践,我党我军建设的一大典范。温坊随营军事学校的历史贡献,使人对它肃然起敬!

军校学员迎来一批,又送走一批。军校办了6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红军指战员,温坊村土生土长的张梅江曾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团政委,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张各林曾任福建省政治保卫局局长;华红胜曾任赤卫营营长,他们都是从温坊小村走上革命道路的。军校许多学员紧跟毛泽东、朱德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征战南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军校从1932年5月开始一直办到1934年8月结束。前后历时近3年。试想,要承担军校常驻学员360人,安顿每天吃喝住行,这对于温坊这个总人口不过百人的小山村,无疑困难重重,他们坚定而顽强地走过来了,像大地滋养万物一样,温坊人民把困难留给自己,拼尽全力支持人民子弟兵,不仅把最好的房子腾给军校用,还主动为红军放哨联络、做鞋洗衣、挑柴煮饭、上山采药、下山筹米和组织运输队、担架队等,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全力投入军事化的生活,全力保障军校正常运转。

踏上这块热土,村党支书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的往事:1933年3月21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七八旅6800余人,对闽西根据地大举进攻,红军独立第10师埋伏在温坊境内的大岭山,抄敌后路,与敌军激战两天三夜,军校当期学员参与了这次著名的“温坊大岭战斗”,红军发挥娴熟的山地游击战优势,将一七八旅击溃。战斗结束后,部队奉命立即转移,温坊人民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把牺牲的红军战士一一掩埋。1961年又在离村子不远的山坡修建革命烈士墓,将收集到的红军第十九军和随营军校学员54具烈士遗骸合葬墓中,连城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建烈士纪念亭,并将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清明节和中元节,村里都组织祭扫活动。村民汇集这里,像祭奠自己的亲人一样,祭奠英烈,缅怀追思,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我站在烈士纪念亭放眼望去,成千上万棵青松昂然挺立,大风刮过,掀起阵阵林涛,它像湘江战役的血雨腥风,像抗日前线熊熊烈火,又像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壮,温坊随营军事学校这闪光的记忆,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一棵棵顶天立地的青松,不就是红军战士的化身吗?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