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尤溪京口“红色省政府”
林 盛
京口村远眺
原中央苏区县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后溪自然村,青山环绕,有一座旧式民居,即当年的“红色省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5年4月初,闽赣省府机关辗转来到坂面镇京口村,留下了一段红色历史和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走进“红色省政府”,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黄底红字:“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标识牌。沿小路踏过小桥便到了这个被三明市政府命名为“中央红军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宅坐南朝北,原是京口村张兴隆的民居,始建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长方体木构建筑,通阔约35米,进深约40米,占地面积1440多平方米。由北向南依次由前坪、山门、天井、厢房、中堂、上堂、两边护厝以及前后围墙、门前的半月池等组成。
张兴隆,原名张吓八,1914年与“闽北王”卢兴邦等十人结盟,号称“十兴同盟”,并改名为张兴隆,出任国民党五十二师一五六旅旅长。1933年7月,彭德怀率领东方军进攻宁化县泉上,把卢部三○七团围困在土堡里。驻在永安的张兴隆得知后,与卢兴邦的二儿子卢胜斌率三○九团驰往救援,在清流嵩溪石狮岭遭红军截击,张兴隆被击毙,卢胜斌被俘虏。
两年后,张兴隆的老宅成了“红色省政府”驻地。
红军长征前,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和中央红军独立团进入坂面镇开展革命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红军主力长征后,苏区宁化失守,为了寻找新落脚点,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闽赣省军区机关共600多人,于1935年4月从宁化整体迁移至尤溪,省政府机关设在京口村的后溪自然村,随迁而来的有:时任省委书记的钟循仁、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等。
旧址大厅
落脚京口后,闽赣省委依然面临强敌围攻的恶劣环境,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从适应游击战争需要出发,作了新的部署,坚持走武装斗争道路,致力恢复和巩固尤溪的红色政权。
风云变幻。1935年5月闽赣省苏维埃机关所在地京口村,遭受国民党第52师的包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闽赣省机关人员与红军战士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还有一部分同志被捕。剩余的红军,其中包括闽赣省委委员方志纯在内,突围后退到尤溪、永泰、德化、仙游等交界的紫山。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带领部分闽赣省机关的同志,坚持在尤溪坂面、中仙、台溪一带山区,继续组织军民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两边墙上张贴着介绍1931-1935年红军五进尤溪的历史概况和省委工作团驻扎人员分工情况。两廊书院与正厅两旁是原省政府办公室与各部委办公室,当年红军手书之“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欢迎卢兴邦的士兵兄弟拖枪过来当红军”、“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取消包工制”等标语清晰可见。厢房内还摆放简单的一桌一椅一床。
老宅历经风吹雨打日晒,破损不堪,解放后,经翻新,门窗、柱子也涂上防晒漆。按照原貌,上堂、厅头的墙上挂着马克思与列宁的画像,厅里摆放着一些旧时课桌椅。置身其中,仿佛看到当年革命先驱们为了革命事业和人民的解放在这里艰苦奋斗的光辉形象。如今,这座古宅被授予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闽赣省府旧址
为了传承红色文化,近年来,坂面镇致力建设红色村庄、打造红色小镇,把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促进乡村振兴与集体经济发展。在继续搞好京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基础上,把人工湖——闽湖建成为福建水上生态游的新亮点,以吸引省内外的游客。现在,一个集奇峰、怪石、古树、碧水为一体,风光秀丽的省级森林公园业已建成,游客到此可领略美丽的大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红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