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09: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可济

 

七十年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

林可济

 

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与西方史学家通常所说的“朝鲜战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朝鲜战争是朝鲜的内战,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它属于朝鲜和韩国,距今70年了;抗美援朝战争则属于中国,它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的签字,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就朝鲜战争而言,交战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条件下,最后以停战而告结束,胜负是平局。就抗美援朝战争而言,是一场由中国人民进行的、既是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又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是一场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并取得了伟大胜利的现代化战争,因为它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受尽欺侮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威、军威,奠定了新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上的全新的地位。

雄赳赳的.jpg

雄赳赳的志愿军

1948年,笔者考入福建省立福州中学(后改称福州第一中学)高中,第二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青团”)。1950年4月,高中二年级下学期,我经过青年团福州市工委的介绍,和同班的另外两位同学,前往福州仓前山,向第3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驻闽联络处报名参军。同一批参军的知识青年,除了福建的,还有江苏、浙江沿海各省的,多数是高中生,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和少量初中生,被编入“东渡服务团”,准备参加解放台湾。

1950年4月10日,“东渡服务团”离开福州,赶在“五一”前,到江苏省的昆山县集中,编入第20军教导团的“知识青年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教导团下属四个大队,第三、四两个大队就是知识青年训练班。半年后,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全国掀起抗美援朝,第20军和第9兵团,都划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序列,入朝作战。

朝鲜战争非常严酷。在东线战场,敌人飞机不断轰炸,战士们忍受零下30~40℃的严寒,在高山峻岭中隐蔽开进,我们随带的武器装备也很低劣。在长津湖地区,我军与美国号称“开国元勋师”的王牌部队“陆战第1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几经拉锯,重创了敌军。整个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

在舍生忘死的战斗中,我军涌现出许多英雄和可歌可泣的事迹。特级英雄杨根思是我20军58师172团3连的连长。他奉命率部坚守美军南逃必经的长津湖以南、下碣隅里外围的1071高地。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打退了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的连续8次进攻后,子弹打光了,阵地上只剩下6名战士。这时,敌人又发起第9次攻击,杨根思打出最后一颗子弹后,毅然决然地抱起仅有的一包、10斤重的炸药,拉燃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与爬上来的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阻击任务。我军最后取得了第二次战役巨大胜利,给美国陆战第1师和第7师以歼灭性的打击,终于迫使麦克阿瑟在1950年11月底命令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全面撤退。1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收复平壤。

入朝后,我同另外两位学员被分配到教导团的《建军报》报社工作。这是一份军队内部出版发行的小报。报社归属于教导团的宣传部,总人数不足10人。我参加修改、编辑稿件,外出采访时,就以记者的名义。接受采访的对象是一些战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成为我学习的好榜样。

在战地流动的环境中,报纸无法铅印,只能油印。先用特制的铁笔,刻“蜡纸”,再用简陋的“油印机”印刷。在朝鲜战场上,虽然我是文职人员,也同样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短短的几个月里,我从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这是战争环境磨练人的结果。

整个朝鲜战争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间阶段:第一个大阶段,是运动战,先后经历了五次战役;第二个大阶段,即后来的两年零一个月的阵地战。在朝鲜期间,我得了伤寒病,朝鲜的战地医院缺乏医疗条件,被辗转运送回国,先到梅河口,后到位于吉林市东大营的“第十二陆军医院”,医治疗养一段时间出院,组织上分配到沈阳的东北军区油料部技术处。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经过谈判,终于实现停战。1954年夏,部队领导让我参加全国高考,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回顾战场生活,我们一起从福州出发去参军的战友中,除了光荣牺牲的战友外,幸存的战友先后回到祖国,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我认识的许仁杰同志和黄以孟同志也回到祖国。许仁杰同志是20军教导团政治大队的,黄以孟同志和我一样,都在知识青年大队,都是当年从福州参军。后来他们陆续又回到福州工作,直至退休。

1958年夏天,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的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为福建师范大学)担任哲学教学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是我拂之不去的记忆。全世界正是通过这场战争认识新生的中国。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立足之战,也是中华民族重归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意义非常重大、极其深远。我和全体中华儿女一样,将永远铭记在心。

支援前线.jpg

支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