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顺昌革命烽火回望
林思翔
自北面奔来的富屯溪与自西面东流的金溪汇合后,横冲直撞的巨大合力,让河道水流猛地向北拐了个弯,又迅速折向南面径直向东流去。这一拐一折,就在山地上划出了如半岛似的两块谷底平原。隔溪相望的两块肥沃之地不断地聚集着人气,在1000多年前的后唐长兴年间立起了县治,因位于闽江上游两溪汇合处,为“闽江起源处,顺达昌盛地”,故名“顺昌”。
顺昌与双溪为伴,南来北往交通方便,且水丰地肥、物产丰富,林业资源尤为丰厚。这片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竹林,到处郁郁葱葱、绿意绵绵,是全国唯一的杉木之乡。由于地处福建中部腹地,又在闽江边,因此自古就是一方战略要地、一处生态福地。传说早在《西游记》成书200年前,齐天大圣的神通在这里民间就广受崇拜。这里不仅有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墓冢,有齐天大圣五兄弟府,还有许多人给他们过生日。连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都看中这块地方,难怪这里的绿水青山被称为“圣水圣山”。
这片富饶土地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上,也催生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古老的大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顺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彭德怀、滕代远、黄克诚、毛泽民、罗炳辉、彭雪枫、吴信泉、欧阳文、甘渭汉、刘志坚、曾镜冰、黄立贵、缪敏、马步英、马长炎、吴先喜、林敏、左丰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辈都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指挥过重大战斗。顺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坚持红旗不倒。
现截取顺昌革命烽火岁月的几个节点,回望那段光辉而艰难的历史。
红军主力挥戈东进 双溪两岸赤潮涌动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黑暗笼罩的1931年,顺昌大地就闪烁着星星之火,成为中央红军的活动区域。1931年5月31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一方面军攻克建宁,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6月21日至22日,毛泽东在江西南丰县康都墟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九次会议,要求红三军团向将乐挺进,驱逐周志群,占领将乐、顺昌两县,筹款60万元。根据总前委的部署,红三军团挥戈东进,向将乐逼进,驻扎在将乐的敌周志群旅闻风弃城而逃。6月23日,红三军团第六师等部在师政委彭雪枫的率领下占领了将乐、顺昌两县。
红三军团占领顺昌后,开展了打土豪、分浮财和筹款等活动,共筹得款项60万元(含将乐)。在红军的帮助下,顺昌城区、洋口、谟武、元坑等地还成立了工会、农会等组织。
鉴于红军在中央苏区东方区域良好的发展态势,毛泽东认为,应该制定一个这些地方建立根据地的长期工作计划。1931年6月28日,毛泽东在建宁致信周以栗、谭震林等人,指出,东面是好区域,“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地势偏僻、有山地纵横、有款可筹、群众很多”。应该在这些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要求三军团应以建宁、泰宁、将乐为工作区域,以顺昌、邵武、光泽为筹款区域……
与此同时,赣东北苏区、闽北苏区为打通与赣南、闽西中央苏区的联系,也积极谋划向顺昌境内拓展革命根据地,“向光泽贵溪南岸发展,同时向洋口发展”。闽北红军独立团在黄立贵率领下,在闽北开辟革命根据地。期间大小战斗数十起,歼敌近千人,于1931年12月下旬粉碎了敌人对闽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恢复了全部苏区,并在建阳、邵武、光泽等与顺昌交界的周边地带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为中央红军进军闽北打下了基础。1931年8月31日,中央巡视员在巡视福建情况的报告中称:“崇安、光泽、邵武、建宁、泰宁、将乐、顺昌、沙县的北区仍在红军手中。”
1932年10月18日,红一方面军在闽北独立团的配合下,又攻克了邵武、将乐、顺昌等县,从而打通了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闽北苏区的联系,使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顺昌全县范围内广泛组织群众,掀起打土豪、筹资财、扩红等赤色热潮。中央主力红军和闽北红军在顺昌的频繁活动,为此后顺昌苏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彭滕奉命率军入顺 红色政权应运而生
1933年7月,为开辟新苏区,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肩负着“筹款百万,赤化千里”“把红旗插到福建去”的历史使命,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下,由赣入闽。于8月26日攻占了闽北重镇洋口后,东方军十九师在师长周建屏指挥下,包围了顺昌县城。翌日,彭德怀司令员亲临顺昌城外察看地形,指挥战斗。当时,红四师、红六师、红十九师、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闽赣军区所属部队先后进入顺昌,参加围城作战或配合作战。围城战斗僵持了40多天。黄克诚将军后来回忆说:“我们包围顺昌一个多月没什么攻,主要目的是牵制顺昌城内敌人,我们好在洋口筹款并弄些食盐、布匹等物资。”
在这40多天中,除围城部队外,东方军所属各部队先后攻占了现属顺昌的洋口、谢屯以及大干、谟武、桂溪等区乡(村)。并在建瓯中心县委的配合下,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及筹粮筹款等活动。同年9月2日,中央苏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毛泽民到达洋口,将东方军在洋口筹的款项30多万元、食盐24万斤、煤油600余桶及大批纸张、药材、布匹和武器进行调配。除了部分补充东方军和分给当地贫苦工农外,大部分都运往赣南、闽西中央苏区。
东方军进驻洋口后,随即帮助中共建瓯中心县委建立了洋口、谢屯两个区委,发展党员百人以上,还帮助谢屯成立了农会、游击队和党组织。东方军还帮助组建了大干区委、漠布(现谟武)区委。1933年8月9月,东方军在顺昌及周边各地创建了新苏区,成立了洋口、谢屯、漠布、大干、桂溪等区苏维埃政府,下辖86乡(村),面积达1133平方公里。1933年12月12日,闽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建宁召开,顺昌等13个县4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成立了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东方军在洋口期间还帮助扩红,顺昌苏区先后有3000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游击队或赤卫队,洋口镇就扩红700余人。还在洋口组织了300人的游击队,后来又成立了拥有2000多人的闽中独立团。在顺昌苏区先后组建了赤卫队、游击队30多支,队员达3200多人。
顺昌各级红色政权都设立了土地委员会或土地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田地、分浮财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顺昌县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乡(村)有21个。
由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领导的红一军团、红六军团、东方军开辟和创建的顺昌苏区,是中央苏区闽赣省的一部分。顺昌苏区的创立,扩大了中央苏区的苏维埃版图,巩固了中央苏区的侧翼,使中央主力红军在军事上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缓解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压力,极大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艰苦卓绝三年游击 红军官兵屡建奇功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东方军于1933年9月29日奉命开始撤离顺昌苏区,10月3日全部撤离,返回江西黎川地区作战。闽北红军继续在顺昌的大干、埔上、洋墩、仁寿一带坚持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3月间,缪敏(方志敏夫人)率红军四五百人袭击驻仁寿桂溪、余塘一带国民党七十五师四连,击毙敌军20余人,缴获一批抢支弹药。缪敏高个身材,身穿红军制服,腰间插着两把短枪,显得英姿飒爽,人称“双枪女将”。8月至10月间,黄立贵率领红军多次袭击驻大干、埔上、洋墩、仁寿的国民党军队,击毙敌副连长一人,敌军150多人,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顺昌苏区先后陷落,但顺昌党组织和革命武装,转入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量军队,疯狂“围剿”闽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4月,根据闽北分区委“挺进敌后,开辟新游击区”的指示,邵武县委向国民党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邵武顺昌建阳边区发展。此时,黄立贵率领的闽北独立师一部也在这一带开辟工作。于是,两支队伍会师,合力消灭了华家山一带的反动势力,打开了局面。随即在华家山建立了中共邵顺建县委,由刘新友任县委书记。此后党组织得到发展,先后成立了7个区委,发展党员70多人。至此,开辟了以华家山、太阳山为中心的邵顺建地区大片根据地,成为闽北3年游击战争期间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1936年6月,以黄道为书记的新的闽赣省委成立后,邵顺建县委归闽中分区委管辖。1936年8月闽中分区委书记黄立贵与吴先喜奉闽赣省委指示,率领闽北红军第六纵队一部分挺进顺、将、泰一带,开辟了闽中游击根据地。此时邵顺建县委机关遭国民党第七十六师一部围攻,县委书记江作新等5人牺牲。不久,接任的县委书记雷荣华又在突围中牺牲。闽北游击队奋起抗敌,出动100多人的队伍袭击了顺昌洋墩,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两台缝纫机,并在洋墩的山上办起缝纫厂,专门缝制红军游击队服装,为解决当时闽北红军游击队的服装困难发挥了很大作用。
3年游击战争期间,顺昌北部山区红军游击队的频繁活动,使国民党反动政府惊慌失措,多支部队先后进驻顺昌,并纠集地方反动民团等势力,采取搜山、移民并村、扎营建碉堡等手段,企图消灭革命力量。红军游击队在党组织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掩护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积极开展游击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红军游击队在顺昌北部先后吸引了敌人正规军3000余人,消灭敌人400多人。红军游击队活动范围也从最初的几个村庄,发展到方圆六七十里的几十个乡村,逐步形成了顺昌北部山区游击革命根据地。队伍也不断壮大,先后吸收发展红军80余人,而后编入闽北独立师,于1938年2月编入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开赴抗日前线。
抗日救亡轰轰烈烈 英华特支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并没有停止对红军游击队的围攻。1941年至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对闽北发动了3次军事大围攻,仅在建松政地区就杀害了1000多人。于1938年1月成立的顺昌县委也遭受严重破坏,县委组织部长郑明子,区委书记涂盛子、邱正宝、邱正贵等12人在同一天被敌人残忍杀害。县委书记陈和盛、宣传部长陈凤鸣、妇女部长何玉莲等同志也先后牺牲。
1938年初至1940年秋,在闽北党组织领导下,顺昌城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洋口英华中学特别支部与党外围组织民先队、仁寿地区党的地下组织和平津流亡学生团项德崇(即项南)等进步学生,在顺昌城关、洋口、仁寿等地组织抗敌剧团。建立壁报,组织晨呼队、歌唱队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抗救宣传活动。
项南同志后来回忆了这段历史,从他简短的忆述中也可窥见顺昌当年抗救活动活跃情景之一斑。项南同志回忆说:大概在1938年秋,我同平津流亡学生团一部分学生在长乐组织了一个明天剧咏团,后来被国民党封了,而后我到了福州,又到了顺昌。在顺昌编辑一个小报,每天出一期,自己编,自己印,主要是报道抗战的一些新闻。当时我编这报实际上是一种掩护,主要是搞救亡活动。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写信到福州给流亡学生团,他们就陆陆续续地来到顺昌。这些人中有不少大学生,有会演戏的、会唱歌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还有福州的一部分学生)。这些人先是到了洋口。洋口当时有3个人比较积极,一个叫官竟杰,另一个叫陈菊英(又名陈曦,听说这个人后来叛变了),还有一个最积极的是洋口小学的教导主任叫邓汉锋。我们在洋口开了一个200多人的抗战剧团筹备会,局面很快打开了。
项南同志接着说:后来我到了顺昌城关,在县里又成立了抗敌剧团。顺昌城关有个礼拜堂,当时上海、天津、北平来的大学生都住在里头。我们排了《菱姑》《放下你鞭子》等几个戏。以后学生越来越多。一个很闭塞的小县城来了这么多洋里洋气的人,这引起了国民党的怀疑,不许我们演出,不让我们进行救亡宣传,最后被迫停下来了。这些人又陆续离开了顺昌。
在顺昌救亡活动中,特别要提一下英华特支的出色工作。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6月福州英华中学内迁顺昌洋口。1939年夏,在南平剑津中学金凤(即南平工委青年工作负责人庄征)的影响下,在英华中学高三力学班建立了中共洋口英华中学特别支部(简称“英华特支”),先后属闽江工委和南平中心县委领导。英华特支积极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为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干部。还组织秘密读书会,在学生中传阅进步书籍,传播革命思想。通过办墙报、编印歌曲、组织歌咏队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传播抗战消息,鼓舞群众爱国热情。
军民同心浴血奋战 坚持斗争迎来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为抢夺胜利果实,阴谋挑起全面内战。为粉碎其阴谋,闽北党组织贯彻省委“九月指示”,在隐蔽活动的情况下,一面积极争取和平,一面加紧战争准备。1945年,闽西北人民游击队在顺昌、沙县边境隆兴洋一带活动,发展游击队员,建立游击根据地。并于当年11月,在隆兴洋成立中共沙(县)顺(昌)区委,隶属于闽西北特委。
1946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闽江工委调查委员会副书记吴东烈返回家乡洋口,建立中共洋口支部,发展党员,在贫农和手工业者中发展“兄弟会”(党的外围组织,即贫农团)会员。开展“反三征”(即反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活动,带领农民进行减租减息合法生存斗争。“兄弟会”因此声名大振,数日内,要求加入“兄弟会”的贫农和艄排工人竟达400余人。
与时同时,中共闽西北特委书记林志群率领闽赣边游击纵队,也来到顺昌榜山、沙县新坑一带活动,相继攻打了沙顺边多地乡(镇)公所,造成敌人心理恐惧,不得安宁。闽西北游击队三四百人,一直活跃于沙顺边境,直到全国解放。
解放战争期间,1948年10月省委派江作宇到闽北组建南(平)顺(昌)瓯(建瓯)工委,下设南平安丰、大洋和现属顺昌的大历、岚下、仁寿5个区工委。在南顺瓯工委的领导下,顺昌各区工委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开展游击活动。大历区工委在书记李光耀带领下,队伍由原来的七八人扩大到100来人。他们还做通大历镇长饶嗣春的思想工作,使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率50多人携械起义。后来党派他回大历工作,不幸被反动分子杀害。岚下区工委在书记陈德魁带领下,队伍发展到80多人,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1949年2月13日,岚下区工委武装队伍配合曾镜冰省委机关主力部队共400多人,在夏墩古佛庵与省保安团四团三四百人展开激战,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20多人。5月18日岚下区委游击队配合大历区工委武装队伍攻占了洋口镇,国民党县长吴承昌闻讯惊恐万分,仓皇逃到元坑一带。仁寿区工委书记童教富在顺昌建阳交界的村落开展工作,建立了一支50多人的游击队,发动群众开展抗丁、抗粮、反蒋斗霸活动。收缴反动武装枪支,发动群众破仓分粮。这期间,顺昌全县的武装力量由原有的50多人发展到临解放时的280多人,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扩大了党的影响,巩固了游击根据地。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四十四师部分和四十五师的一三五团占领顺昌县城,俘敌保安队60余人,缴枪100多支。6月23日,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一团在政委骈引丁、副团长黄幼衡率领下与南顺瓯游击队、闽西北游击队配合,正式解放顺昌县城。24日洋口解放。26日城区居民2000余人在县体育场举行欢庆顺昌解放大会。6月底,组建了中共顺昌县委,成立了顺昌县人民民主政府。从此,顺昌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顺昌人民坚持不懈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据统计,仅1930年至1934年底全县人口锐减1.6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6.4%。其中半数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余为饿死、抓壮丁或背井离乡。全县被毁灭村庄29个、民房4654间,绝户119户,损失财物不计其数,许多村落荒无人烟。
如今,战火硝烟已然远去,时空记忆依旧清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五彩红旗飘。如今太平盛世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当铭记不忘!在当地采访的那天下午,当我与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一起,沿着长长的石阶登上城区塔山顶,面对彭德怀元帅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时,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顿时我觉得,这塔山犹如灯塔一般光芒四射,照亮了山,照亮了水,照亮了人们的心堂。眼前这英雄纪念碑,就像山下日夜奔流的富屯溪和前方高高耸立的华阳山一样,永不磨灭,万古流芳!
(本文选自《走进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