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湖村的红色记忆
蔡光
蔡金源
王家湖自然村,隶属罗源县中房镇港里村,是罗源县城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土地革命时期,曾是中共罗源县委所在地,也是闽东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基点。
中共罗源县委驻地旧址
1934年8月,粟裕率红军攻进罗源县城后,中共闽东特委在守善村(后迁移仓前村)成立了罗源县苏维埃政府,又于9月成立了中共罗源县委。红色政权所在地就建在王家湖。
中共罗源县委和罗源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农村开展轰轰烈烈土地革命,建立农村基层政权,又动员群众,壮大红军队伍,许多年轻人报名参加红军。住在蔡家油坊边的蔡慈亨就是其中一位,他有一手精湛的看病治病技术,正是革命需要的人才。
由于革命力量和红军队伍不断壮大,引来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派出国民党省保安11团数百人马,对县委所在地和红军游击区进行围剿。中共罗源县委组织部长杨挺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在永,率领红军独立营战士阻击敌人。阻击战在大善村通往守善村的路上一个叫瓦窑头地方打响,战斗十分剧烈。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敌强我弱,红军未能取胜。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便分散进入岩下村深山密林,继续开展游击战争。这期间罗源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及独立营的四位领导先后壮烈牺牲。罗源县革命斗争陷入低潮。
此时,反革命围剿非常嚣张,给王家湖村、守善村、仓前村带来深重灾难。他们把许多村民捆绑到毗源村拷打,折磨得死去活来。1948年初春,国民党保安队二十多兵匪,又从王家湖村经过,闹得村子不得安宁。
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王家湖村农民坚持山区打游击,这当中,涌现出许多值得称赞的人。诸如,村民蔡慈亨,1934年参加革命,为红军游击队提供各种帮助,由于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直到解放依然是个单身汉,50年代罗源县政府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为他颁发奖状,表扬他为革命斗争和胜利做出很大贡献,鼓励他继续带头为农村建设做新的贡献。
蔡慈亨听从组织,扎根农村,边种田劳动,边给附近农民看病治病,受到乡村人的称赞,直到1977年84岁走完他的人生岁月。村民蔡金源,奉组织之命,做一个白皮红心的地下工作者,明里与敌人周旋,暗地保护群众,为红军送情报,为邻近村民做了不少好事。解放后,组织安排他进入罗源县洪洋乡手工业社工作。村民蔡金荣,地下交通员,风雨无阻,勇于担当。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解放福建时,他与大善村谢庭光(后任省水产厅厅长)等人主动担任入闽作战部队的向导,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解放后,组织上安排他参加经济建设,在福建省安装公司工作,离休后住在福州。
解放后,王家湖村人民翻身做主人。他们不居功,不索取,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有的人甚至蒙受不白之冤。例如,早年参加革命的蔡金源,“文革”期间被打成“四类分子”,挨批挨斗,连手工社一份工作也被剥夺了,但他坚信党,默默地在家乡种田种菜,上世纪80年代终于得到平反,恢复了待遇。负责中共罗源县委和闽东游击给养的蔡桃亨、蔡祥亨两位革命老人,解放后在家里参加生产劳动。农闲时,到附近村庄收购一些橧油,或者羊等送到福州城里去卖。赚的钱用来培养子女读书。蔡桃亨自己生活十分节省,却无偿地接济周边村庄贫穷人家大量钱和粮食。
如今,王家湖绿水青山,碧树翠竹,田畴禾苗,一片春意盎然。王家湖人,不忘初心,继承革命传统,保持红色基因,正朝着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