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16: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郑晓婷

 

大田籍辛亥志士林万山

郑晓婷

 

孙中山与部分辛亥革命志士.jpg

孙中山与部分辛亥革命志士

 

林夏森,字其烈,清同治庚辰年﹙1880年﹚出生于福建省大田县谢洋乡珍山村。因生计维艰,少年的他遂与乡民一道,离开家乡,下南洋当番客。

1897年,旅居马六甲等地的十八位侨胞,目击清廷腐败,神州有沦陷之危,秘密聚集于柔佛州属地东甲,结盟为“救国十八友”,公推沈鸿柏为盟主,誓言“共振中国之沉沦”。漂洋过海的林夏森毅然加入,成为其中的一员,并改名为林万山。

林万山在马来西亚,凭借聪慧的经商头脑,从经营小本生意起家,经多年打拼积累,拥有了不菲家产。他明里做生意,暗地从事革命活动。1906年,孙中山到新加坡,“救国十八友”公推沈鸿柏、郑召荆、江镇卿三人前往谒见。在孙中山号召下,1908年,中国同盟会马六甲分会成立,“救国十八友”集体加入,成为分会的骨干。有一天,林万山遇见了正在筹款举事的孙中山。留短发、穿中山装的孙中山平易近人,与南洋各阶层华人民众打成一片,给他留下难忘印象,特别是所宣扬的民主共和真理,更令他耳目一新。于是,慷慨解囊,将家产悉数捐献给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对林万山大义疏财的表现十分赞赏,两人从此深交。孙中山曾告诉林万山:他“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革命,推翻清政府!”还说,革命活动需要经费,目前同盟会经费十分困难,要林万山受委派回国秘密筹款。

林万山从南洋回到家乡,一边联络亲朋好友,秘密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一边为辛亥举事进行筹措经费。谢洋乡仕福村就有几户人家赞助过银元。

1911年11月14日,厦门同盟会发动起义,起义首领张海珊率数千名左臂均系有“革命军”白布条的起义群众,分成军务、进攻队、先锋队、巡防队、民军义勇队、华侨炸弹队等,以厦门道台衙门为主攻目标进发。

林万山与同盟会员走在队伍前列。

起义当日,沿途街巷路口挤满了群情激奋、鼓掌欢呼的市民百姓。起义队伍迅速攻占提督衙门(原市政府,厦门图书馆旧址),下午三时占领道署。革命军随后到达海防厅、审判厅,未遇到武力抵抗。同文书院学生军负责到胡里山炮台,炮台管带率全体士兵列队迎接,并缴出所有武器。至此,厦门反清武装起义宣告成功,结束了清政府在厦门的统治。

为庆祝厦门光复成功,翌日,同盟会各派系主干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军政南部分府,推举张海珊为统制,邱汝明为警察局长,林万山为巡长。

1912年5月,中华民国闽都督府警务司授予林万山二等奖章;同年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授予林万山二等勋章嘉奖。嘉奖状上印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钤有“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之印”。

林万山为辛亥革命而海内外奔波,积劳成疾。43岁的他回大田谢洋家乡疗养,不久辞世。辞世三天后,林万山家人接到从厦门寄来一纸任命书,要他前往厦门道任职,可惜他已长眠地下。大田县民众与家乡乡亲永远记住这位辛亥革命志士。

方辛亥革命志士(铜雕).jpg

辛亥革命志士(铜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