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15: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柳守忠

 

“乔木是个人才”

柳守忠

毛泽东与胡乔木.jpg

毛泽东与胡乔木

胡乔木.jpg

晚年的胡乔木

 

“乔木是个人才。”这是毛泽东对胡乔木的评价。他是“中共中央一支笔”,为我党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胡乔木有很多藏书,其中3万多册捐给了盐城市图书馆。盐城市图书馆在二楼专辟“胡乔木藏书陈列室”,门前广场上竖起胡乔木汉白玉塑像。胡乔木端坐桌前,手捧书本,抬头远望。黑色大理石底座刻有江泽民题词:“深切缅怀胡乔木同志”。

毛泽东点名招秘书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盐城鞍湖镇张本村。幼年在村里读小学,1924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1930年考取清华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37年前往延安。

1941年,胡乔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他与夫人谷羽住在延安大砭沟的窑洞里。这年1月上旬,皖南事变爆发。20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布命令,重新组建新四军军部。当时,中共高层通宵达旦地开会,毛泽东更是异常忙碌。

2月上旬的一个清晨,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突然来到胡乔木住的窑洞。他对胡乔木说:“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他那里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的秘书。”

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的意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毛泽东会调他当秘书。毛泽东是革命领袖,也是一位诗人、书法家。对毛主席的才华、风范,胡乔木敬佩有加。他思索了一会儿,说出了心中的顾虑。他真诚而坦率地说:“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王若飞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来龙去脉:“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欣赏,将文章推荐给毛主席看。毛主席看后说,‘乔木是个人才’。”那时,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跟胡乔木并不相识。

胡乔木的秘书工作是称职的。1941年秋,杨尚昆从华北根据地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认识了给九月政治局会议做记录的胡乔木。杨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文中写道:“他不到三十岁,一介书生,清秀文雅。在会上做记录,并不说话,大家叫他乔木,前面加上‘胡’的本姓,是1945年到重庆的事。九月会议前后,印发了《六大以来》。当时我就听说,乔木同志是主席编辑的《六大以来》的主要助手。这件事办得很好,主席喜欢他,大家也看重他。”

创作党史中的《史记》

1949年6月,毛泽东离开香山双清别墅入住中南海丰泽园,作为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亦随之搬进中南海。

胡乔木参与了共和国成立之初几乎所有重要文献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胡乔木的名篇《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被称为党史中的《史记》。1951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前夕,胡乔木为中央写了一篇讲述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文章。由于胡乔木对党的30年的历史非常熟稔,“这篇长文他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写成了”。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在接受记者周海滨采访时介绍说。

杨尚昆曾回忆说:“主席看了十分满意,说不要作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署名发表。用个人名义发表,并不是胡乔木自己要逞英雄,完全是毛主席决定的。时在建国初期,效果极好。”195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各地报纸也全文刊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另外,人民出版社还印发了单行本。

起草一系列重要著作、文件

胡木英对周海滨说,父亲总趴在办公桌前,写呀写,从她刚有记忆起,就是这样。在延安窑洞里,父亲穿着厚厚的灰色棉衣,坐在小方桌前,在煤油灯下写着;进北京城后,坐在长方形办公桌前,在座灯下,还是不停地写。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要人扶起半靠着椅子,伏在支在他面前的玻璃板上,颤巍巍地写,写向巴金祝寿的贺电,虽然他写(记)错了日期 ……他一生写了多少文字,无法计算得出来。

胡乔木自1941年2月起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发生前,长达25年。他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50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4年起)、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

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期间,胡乔木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著作、文件。比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胡乔木根据讲话记录整理的;《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书,是他协助毛泽东编辑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历史性文献的起草,他在毛泽东、党中央指导下起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主要由他起草。另外,他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几十篇社论。其中,1949年新华社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他在毛泽东指导下起草的。解放后,他参与起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八大文件;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根据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写出那篇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

毛泽东逝世后,胡乔木依然是“中共中央一支笔”。

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世人所瞩目。在邓小平等主持下产生的会议公报,出自胡乔木笔下。在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指导下,胡乔木又负责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历史文献,负责起草了中共十二大的主要文件。在起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的同时,他殚精竭虑,主持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帮助邓小平审定《邓小平文选》;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选》新版本……

胡乔木的一生,绝大部分工作是在“幕后”,以党的名义、领袖的名义、延安《解放日报》或后来的《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文章。他确确实实是“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这支笔,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其中,由他起草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毛泽东多次说过赞赏的话。

周恩来也曾这样说胡乔木:“许多文件只有经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

许多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文章、文集,在发表、出版之前都要给胡乔木看一下,作些修改,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胡乔木是中共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政治局委员;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顾委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