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7 15: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雪玲珑


 

一个抗美援朝女兵的珍贵回忆

雪玲珑

携手夕阳红---李谦和蔡益铭合影.jpg

携手夕阳红——李谦和蔡益铭合影

 

多年来,我对李谦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特殊身份心存敬畏。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谦老人入住我家半个月,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倾听她讲述这段难忘的经历。

红色家族

回顾往事,先要介绍李谦的二伯父——李时雨。

早期的电影《开枪 为他送行》、《保密局的枪声》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故事的原形就是以李时雨及一批红色情报人员为原形创作的。

“敌营搏斗十五年,刀光剑影无形战。革命胜利归来日,换上军装笑开颜。”这是李时雨在敌人内部潜伏15年,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后写下的一首诗。对于这位中共杰出的秘密工作者,刘少奇说他一个人抵得过三个师。 1949年4月,公开身份后的李时雨抵达北平。随后,接受领袖毛泽东和刘少奇的邀请,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开国大典。

李时雨,生于1908年,黑龙江省巴彦县一个富裕的家庭。1931年在国立北京法政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打入东北军,潜入西安“剿总”第四处任中尉办事员。1936年在中共北方局社会部领导下,以天津高等法院检察官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1939年按照指示参加汪伪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共取得汪精卫卖国求荣的第一手情报。1940年3月,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被任命为立法委员。1941年至1944年期间,李时雨兼任伪上海保安司令部秘书处处长、军法处处长、伪清乡委员会上海分会办公厅第四处处长和伪上海警察局司法处处长等;日本投降后,打进军统内部任军统上海区第二站第二组组长。1949年4月,回到中共中央社会部工作……

李时雨家有兄妹7人,他排行老二。李谦的父亲李春芳最小。李时雨从小接受革命教育启蒙。中学时代,因为授课老师是共产党人,不断给他灌输革命教育理念,让他从小就树立了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他,也曾要求到艰苦的地方与劳苦大众并肩战斗,或上子弹纷飞的战场拼命,但他仪容俊逸,懂英文善跳舞,上级觉得是个潜伏的不二人选。

受其影响,李谦的父亲李春芳很早就跟着哥哥李时雨从事抗日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占领东北,疯狂压迫屠杀东北人民。李春芳义愤填膺,很快就在兰西县联系团结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开展抗日活动。1934年,李春芳回到东北,以黑龙江省庆城县伪县公署警尉为掩护职业,和当地抗日联军游击队建立了密切联系。他积极搜集日伪军的情报传递给抗联游击队,并协助抗日武装搞到不少枪支弹药和医药用品。1937至1940年间,他多次按哥哥李时雨的要求搜集东北日伪的情报, 也曾帮助李时雨把情报送到中共北方局社会部。

一次次的情报泄露,引起了日伪当局的高度怀疑。1941年的一天,半夜时,三个日本宪兵和一个翻译把李春芳带走。审讯一天后,因没有充足的证据而被释放。但此后他的行动都是在严密的监视下进行,处境已是危险重重。经请示,组织决定调他到上海配合李时雨工作。潜伏在敌营里的他,天天面对伪军官兵狐假虎威、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敲诈勒索的行为,却不能有任何公开表示,很是郁闷。那时,恰逢地下党北方党组织负责人张友恒因工作需要来沪,一度与李春芳同处一屋,两人一谈就是半夜。在李春芳强烈要求下,先返乡把家属安顿好,顺便发动当地的热血青年一块投身革命队伍。

为了在巴彦多发动几个青年一起参加抗日,李春芳逗留了两个月,直到1943年春节过后,才告别亲人,准备由哈尔滨乘车前往接头地点。当他拿着火车票检票进站时,一副明晃晃的手铐“咔嚓”一声将他的双手铐住了。在狱中受到严刑拷打的李春芳真正做到了守口如瓶、视死如归。日伪对他的贞烈硬抗恨之入骨,认定几个案子的疑点都集中在他身上,可又没抓住什么实际证据。在毒刑用遍也没问出口供之后,于1944年将他秘密杀害。李春芳牺牲时年仅29岁,留下了四个子女:长女李志荣、次女李谦、三女李志英、小儿子李世平。

瞒着家人上前线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世界记住一个名词——三八线。1950年10月1日,以美国侵略者为首的“联合国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边挺进,一步步逼近鸭绿江。1950年10月8日,一只特殊的军队诞生——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华儿女,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出兵朝鲜。

此时的李谦年仅14岁。因为烈士子女的身份,被安置在当地民政局属下的一所小学读书。这所小学的前身是孤儿院。得知征兵上前线的消息后,她瞒着家人,偷偷地报名了。垫着脚尖,居然在身高条件都达不到要求的条件下应征入伍了!

李谦被安排在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医院。和她一起去的还有她的好几位同学。在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前提下,李谦以一个卫生兵的身份第一时间奔赴战场。此时恰逢数十年不遇的寒冬,志愿军战士冒着严寒,坐上火车来到鸭绿江口。面对敌军的轰炸,志愿军只能趁着夜色进入朝鲜。因为桥梁已被炸断,临时搭起的锁链桥摇摇晃晃,不断传来的炮火声让她吓得不轻,憋了一肚子尿突然想要小解。此时恰逢过江的关键时刻。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班长叫她忍住,过完桥再去解决。但是这种浮动的临时搭桥让这一大班人过去谈何容易。过完桥后,班长不忘过来关照她的起解问题。此时她已冻僵双手,笨拙的双手,无论如何解不开棉裤,实在憋不住了,终于不自觉地尿在棉裤里。这条尿湿的棉裤在她身上黏糊了三天才自然风干。这件事在李谦的记忆中恍若发生在昨天,依然那么清晰。

李春芳的四位子女于1981年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左起:儿子李世平、三女李志英、次女李谦、长女李志荣.jpg

李春芳的四位子女于一九八一年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

左起:儿子李世平、三女李志英、次女李谦、长女李志荣

来到军营后,李谦被安排在重伤队当看护员。任务是值夜班看护重症病人。朝鲜战场上,从前线抬回来的大多是烧伤炸伤的病人。值班第一天,重症室的三个危重病人死了两个。因为身上的衣服都被烧毁,根本找不到他们的名字。眼看着两个无名英雄被装入白布烈士袋由埋葬班拉走,李谦的心里除了恐惧,更多的是难过。那个幸存的重症病人,时隔几十年后李谦还清楚地记得他的名字叫“徐尚回”!为了给年轻的看护员增强胆量,手术室特意为她们开放,让她们这些新兵目睹截肢的全过程。李谦说,看完那台手术,她走路的腿都软了,眼前老是出现一只小腿“咔嚓”一声断下的一幕。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她逐步学会了一个护士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她说,比截肢更可怕的是那些烧伤病人,到了夏天因为化浓生蛆,药水倒下去爬出来的虫一大把,一群绿头苍蝇围着嗡嗡作响;纱布解下的那一幕,会闹得你胃里翻江倒海……

经过一段时间,李谦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告知家人她加入志愿军队伍到达朝鲜平壤野战医院的实情。家人开始为她着急。父亲已经是烈士,她在前线的生命安全问题显得格外重要。于是给二伯父李时雨写信。此时公开身份后的二伯父已经在北京中央党政机关任职。只要他出面说一声,回来根本不是问题。但李时雨认为,侄女已经到了能够独立思考的年纪,既然能选择不告而别,肯定融入了她强烈的主观意愿。这样的机会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历练。

李谦在战场上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记忆最深的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对面山头的内科医院遭到联军炮火轰炸,火光四起。牺牲了好多战友。山头这边的他们心情非常沉重。第二天一早,一个熟悉的声音把她叫醒:“李谦,我回来了,我没死,我还活着!”李谦以为出现幻觉,没错啊,此时站在她面前的正是她最好的战友瞿珊!这两个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小姐妹,紧紧地抱在一起,又哭又笑!是啊,还有什么比从阎王爷手里逃出来的事更让人开心的?昨晚的李谦还为她流了一宿的泪水!瞿珊说,医院遭到炮弹袭击后,她被埋在瓦砾堆里,后来被营救的战友发现后才拉出来的。李谦说,她没有轰轰烈烈的行为壮举,但她以自己平时优秀的表现立了一次三等功。她还曾经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那是在一次细菌战中,李谦不幸染上伤寒。连续七天的昏迷和高烧,以为再也回不到祖国的怀抱了,直到后来运达的有效药物才让她起死回生。

从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入朝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订,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抵挡住了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合军队的疯狂进攻,将战线牢牢稳定在三八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奇迹。作为二战以来强度最大的区域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成就了共和国的大国地位,也让西方国家从此对这个新生的力量刮目相看。

战争停息了,李谦的二伯父李时雨以中央军委情报总署的领导身份访问朝鲜,看望抗美援朝的战士。他见到了侄女李谦。李谦对伯父说:“现在停战了,我想回去念书”。伯父说试试看呗?。后来,他给李谦所在的医院写了一封信。李谦得过伤寒,身体非常虚弱,为了照顾她,医院同意让她回国。李谦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战友,告别了平壤。再见了,这里有她洒下的青春热血,四年的志愿兵生涯从此锁定她人生中一段光辉的历程!

京城觅知音,回归平淡路

回国后的李谦直接抵达北京,借住在伯父李时雨的家里。伯父想让她继续读书,但摆在眼前的问题令她很尴尬,以她18岁只上过小学的年龄,上初中年纪太大,上高中跟不上。大学更是上不了。每月拿着伯父给的生活费她觉得很不好意思。于是要求伯父帮她先找个工作,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至少能自食其力。为了她的工作问题,当时还动用了中央组织部董必武的关系。因为李谦的伯母正是当年董必武办公室的秘书。那时有几个单位让李谦选。一个是广播事业局,这是考虑到她身为东北人,普通话字正腔圆。另一个是中国新闻社。这是她最后的选择。她说自己不会写稿,但可以抄稿。就在这里,李谦认识了时任首都新华社记者的蔡益铭。蔡益铭比李谦大十岁。最要命的是他的阶级成分是资本家。这桩婚姻遭到周边亲友的强烈反对。但他温文尔雅,气宇轩昂。是中国新闻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一个写稿,一个抄稿,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出爱的火花。哪管什么阶级成分,一个红色家庭,一个资本家义无反顾地结合了。

婚后的他们很快地迎来第一个儿子的诞生。就在这个时候,举国上下刮起了一阵旋风:中央各部委抽调一万名干部深入基层,贯彻农村12条精神,因为中国新闻社属于对外宣传,李谦作为侨务系统的一名人事干部,主动报名加入这个行列。这是她从志愿军战场下来后的又一次大胆举动。临走前,她的儿子才九个月。她狠下心,把儿子带到上海交由婆婆照管。独自到福建省龙海县的双第华侨农场。紧跟着,蔡益铭也调回福建新闻社工作。“文革”开始后,又调龙海报道组后转入龙海对台办。在双第呆了10年的李谦最后被调回龙海石码的百货公司。至此,长期劳燕分飞的两夫妻终于可以长相厮守了。

轰轰烈烈的一段经历,终因一次任性的选择而回归平淡。在石码这个小镇,两位客居他乡的游子一住就到了迟暮之年,这何尝不是一种缘分。我问李谦:“选择龙海这条路,你后悔吗?”老李很坦然,一切皆为命中注定,如今她的工资每月3000多元,额外还有政府每月300元的当兵补贴。这是对她那段光辉历程的肯定。回首那段峥嵘岁月,透过这些文字、图片,将那些流动的、随时会飘散在时间天际的事件凝固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到那个年代澎湃激昂的革命情怀,真切体会那段“红色历史”的存在。

轰轰烈烈的一段经历,终因一次任性的选择而回归平淡。谁也不知道他们曾经辉煌的过往,如同飘洒在空气中的两粒微尘,瞬间消融在凡尘俗世里。我的脑海里忽然掠过这样的念头:假如李谦不选择南下……可惜已经没有假如。在龙海石码这个小镇,两位客居他乡的游子从此安身立业,我问李谦:“选择龙海这条路,你后悔吗?”李谦很坦然:“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走,既然选择这条路,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这是一个红二代的肺腑之言!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却能感动天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是一个退伍老兵的家国情怀!回首他们走过的路程,透过这些文字、图片,让我们一起感受英雄们曾经坚定的革命信念,感受那个年代澎湃激昂的革命热情,感受这段“红色历史”的真实存在。

李春芳打入敌伪内部从事地下工作时的戎装照.jpg

李春芳打入敌伪内部从事地下工作时的戎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