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5 23: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闽中烽火

——大田革命岁月回眸

 

林思翔

  

如把福建省地图横竖对折起来,中间的交叉点便是大田。就福建方位而言,东西南北中,大田居正中。

  地处戴云山脉西侧的大田,名曰“大田”,却无“大块田”,境内丘陵起伏,峰峦耸立,处处是青山巍巍、草木葳蕤。故有“中国高山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高山硒谷之美称。

      适中的地理优势和群山环抱的特点,成了战争年代战略要地,也给当年的游击活动提供了迂回空间。因此,苏区时期大田是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国民党驻闽南军队进攻闽西苏区的咽喉地带,也是闽西苏区向北拓展、保卫苏区安全的缓冲要地。在长达20多年时间里,这片土地上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里的人民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

  现在,我们撷取大田革命战争年代的几个片断,回望当年的革命烽火,以不忘初心,激励斗志,并借以缅怀革命先烈。

 

星星之火 点燃闽中革命烽烟

 

  大田的中共组织活动始于1929年。这一年,大田籍的共产党员叶炎煌,从厦门返回家乡开展党的工作,建立起了中共大田特支。叶炎煌是在大田播撒革命火种的第一人。可这一段史实,由于种种原因,被尘封了80多年后才重见天日,为世人所知晓。它的发现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长期以来,大田一直被认定是1937年2月才建立的游击区,苏维埃时期大田革命先辈的斗争业绩在许多史著中得不到反映。2011年11月,大田县委党史研究室同志在厦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1934年10月25日的《福建民报》第七版刊登的一则“保安处今晨枪毙共产犯六名”的消息,其中“六名共产犯”之一叶炎煌,籍贯大田。这条历史文献资料引起了县党史研究室同志的注意,于是他们在全县展开有关叶氏族谱调查考证工作,还多次到厦门公安部门了解查证。终于查明:叶炎煌是大田华兴乡京口村人。之后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到客居香港的叶炎煌孙子叶伟忠一家,并开始搜集宣传叶炎煌的革命事迹。

  叶炎煌1909年11月出生在大田县华兴乡京口村,祖辈历代行医。1919年举家迁往厦门,叶炎煌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青团,1927年任厦门团市委书记,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党的秘密活动。1934年8月,在厦门不幸被捕,押解到福州,于同年10月25日,被国民党杀害,时年26岁。

  1928年下半年,叶炎煌任厦门团市委书记期间,曾介绍进步学生叶飞(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入团,叶炎煌问叶飞中学毕业后的打算。叶飞回答说:“服从组织决定,只要是组织需要,干什么都可以。”叶炎煌听后向叶飞介绍了革命形势和组织发展计划。叶飞当即表示放弃即将进行的毕业考,转入党的地下活动。叶炎煌夫妇还受组织委托,抚养曾志与蔡协民所生的儿子小铁牛,只可惜由于天花麻疹流行,小铁牛不久就夭折了。1934年1月,中央批准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组成人员名单,叶炎煌为省委委员。

  1929年初,叶炎煌受中共厦门区委委派,返回家乡大田开展党的工作,建立了大田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大田特支。组建了秘密农会。在闽中腹地播下革命火种,拉开了大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红军进驻 苏维埃运动掀起高潮

 

  大田的苏维埃运动,是在朱德率部出击闽中和多批红军部队进驻大田后,帮助推动发展起来的。

  为打破国民党军队的三省“会剿”,深入敌区,切断敌军主要补给线,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于8月20日从漳平厚德进入大田谢武乡。朱德军长吃住在开明绅士林笏隆家,并在林家设立红军总部。红军进村后顶着炎日四处写刷革命标语,张贴朱军长、毛党代表和陈毅主任签署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扩大我军的政治影响。

  在红四军主持下,恢复了与厦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大田党组织,更名为中共大田特区委,书记林壮锟,改属中共闽西特委领导。在红四军帮助下,谢武、石湖、玉田、济屏、路口、上京等区乡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地方武装——赤卫队,成立农民协会、贫农团。由此大田境内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至1930年1月,大田就被全苏代表大会列为“全国苏维埃区域”之一。

  朱德来到大田,虽然时间不长,由于红军的广泛宣传和纪律严明,使人民群众认识了红军,留下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孤儿郭守苞因脚骨摔断无法行走,一个人留在家里,被红军发现。朱德知道后即带警卫赶到郭守苞家看望,还叫来卫生员为他包扎医治受伤的脚,郭守苞非常感动。为感谢红军的恩情,后来他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郭传烈、郭传仕,表达缅怀革命先烈之意。

  大田群众知道朱德率领红军到来,纷纷捐献大米、牛肉、地瓜等慰劳子弟兵。驻扎屏山时,朱德和红军战士患了疟疾,在当地开中草药店的中医郭景云、郭昭远立即上山采草药,治好了朱德和几十位红军战士的疾病。朱德十分感激,把一支法兰西铅笔和几枚银圆赠给郭景云,送两个书箱给郭昭远作纪念。红军还送3支步枪给当地赤卫队,希望他们保护好人民群众。

  1933年8月,由彭德怀司令员、滕代远政委率领的东方军,在永安一带展开追击战,取得胜利。东方军先后进驻大田的桃源乡、文韬乡,东方军帮助两个乡成立苏维埃政府,建立赤卫队,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分到土地的农民,革命热情高涨,筹粮筹款,积极支援红军。如今,当年彭帅旧居也是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桃源村荥阳祠和奇韬村双龙堂保存完好,它们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80年前那段光辉的历史。

  1934年4月18日,红7军团在参谋长粟裕指挥下攻克了永安城后,便开始在邻近的大田等县迂回。5月29日在大田广铭乡的山头,红军与敌军交战,俘敌2000多人,敌军伤亡500多人,还缴获一批军用物资。红军也伤亡300多人。这史称“广铭大捷”的战斗,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东线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在红7军团和红9军团的帮助下,大田桃源、大华、三民、广铭等区乡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组建了赤卫队、贫农团、儿童团,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打土豪分田地。

  1934年7月15日,由红7军团为主组建的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到达永安小陶镇,与掩护红7军团北上的由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等率领的红9军团4000多人会合,于7月17日进入大田桃源、上京,7月21日攻占大田城,大田成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的第一座县城。先遣队在大田境内袭击了许多敌人碉堡,缴获了一批枪支。他们途经的桃源、东坂、上京、玉田、三民、大华、石湖、文韬、高才等区乡,均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赤卫队、贫农团,掀起打土豪、分田地斗争高潮,使大田的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苏区时期,在红军的帮助下,大田13个区乡先后成立了红色政权,红色区域达到全县面积的75%,苏区人口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75%,成为中央苏区扩展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闽粤边特委领导大田人民和原中央苏区福建省军区红9团,原闽赣省军区12团、17团、18团等,一直在大田境内坚持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

 

同仇敌忾 抗日救亡蓬勃开展

 

  大田虽地处偏僻的闽中腹地,抗日救亡运动却搞得蓬蓬勃勃、有声有色。大田成了闽西北抗日救亡和反顽斗争的中心。而且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力量,党组织和游击队活动范围也从大田扩大至漳平、宁洋、永安、三元、德化、永春、南平、沙县、尤溪等周边地区。这当中,林鸿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田武陵籍青年林鸿图早年在河北省立农学院读书时就加入共产党,“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组建了河北农学院党支部并担任书记。党支部在校内外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展党组织。这期间,林鸿图把“一二·九”运动的爱国示威游行照片、宣传品和抗日救亡的进步刊物、书籍以及传单寄回老家,给时任武陵小学校长林大蕃传阅。

  1936年底,林鸿图从保定返乡,向林大蕃等人介绍了“一二·九”运动情况和“西安事变”内幕。激发了林大蕃等人的革命热情。1937年2月,林鸿图返校前夕,吸收林大蕃、林茂森为中共党员,建立了中共武陵小学支部,林大蕃任支部书记。

  支部建立不久,“七七”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大田党组织以武陵小学为基点,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林大蕃以校长的合法身份,团结教员开办青年读书会、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进行抗日救亡教育。还组织文娱宣传队上街入村进行演出。在宣传发动基础上,还组织义卖,筹集经费,扩大抗日宣传。城区以大田初级中学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

  此时,河北省立农学院被迫停办。1937年冬,林鸿图返乡在大田县初中任教,他以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大田分会指导员身份,组织文艺宣传队上街、下乡宣传抗日,开展抗日义卖活动。同时与林大蕃一起联络各界进步人士,编印《田民呼声》《田民画刊》,揭露大田县长廖基贪脏枉法、欺压百姓和破坏抗日等罪行,迫使福建省政府撤换廖基职务。特别是将被日寇杀害的爱国志士蔡公时居留大田县时在赤岩寺题写的题壁诗,进行印刷义卖,引起轰动,把大田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高潮。

  大田党通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考察培养了一批爱国热血青年。至1938年秋,先后吸收了林志群、肖冠槐、郑超然、林大森等18人为中共党员。并于1938年11月将中共武陵小学支部扩建为中共武陵垵中心支部,林大蕃任书记,下设桃溪等3个党支部和桃源等4个党小组。党组织的活动范围从武陵小学扩展到武陵的桃溪、百束,桃源的兰玉、王山及谢洋等乡村,直至城区的大田县初级中学。

  林鸿图于1939年7月离开大田赴广西柳州农学院续学。离开前夕,他专程到国民党福建省府临时所在地永安吉山,找到了隐蔽在省教育厅当科员的中共闽江工委宣传部长陈培光,将大田党组织关系转给中共闽江工委。随后林大蕃与陈培光接上关系。从此大田党组织归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不久,中共闽江工委派余光(黄贤才)来武陵垵,接收大田党组织并领导大田党的工作。与此同时,林志群也在从集美迁来的职校中发展党员,建立了集商、集农两个党支部。

  1939年9月20日,6架日军飞机炸毁了大田初中教室6间和集美职校的文庙临时宿舍。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广大师生的义愤,他们举着火炬示威游行,把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推向高潮。

  1939年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省委指示建立中共大田县委。县委的工作重点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发展农民和妇女党员,建立各地交通站,发展游击武装,开辟基点村,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加强集美职校的建党工作。县委还决定建立游击队,以抗日救亡为中心自卫反顽,这支游击队是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闽西北第一支革命武装。

    1940年11月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大田视察职校,发表了言词激烈的抨击国民党的演说。12月,林鸿图又从广西寄回陈嘉庚抨击“陈仪暴政”呼吁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抗战到底的讲词。大田县委立即翻印,广为散发,进一步推动抗日救亡活动。

    林鸿图于1941年7月从广西柳州农学院毕业后回福建工作,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曾3次被敌逮捕。1944年10月他第3次被捕,先后被辗转关押福州、厦门等监狱。厦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秘密杀害,时年37岁。这位为抗日救亡和党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大田儿女,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不懈斗争 扫除阴霾迎来胜利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大田县委决定执行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16字方针,组织活动更加隐蔽,斗争方式力取合法为主。

  这年3月,上级派黄扆禹来大田武陵垵接替余光,指导地下党工作,他以武陵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党的活动。1942年2月,大田县委改建为中共闽中工委,林大蕃任书记。闽中工委成立后,党的活动扩大到大田、漳平、宁洋、永安、南平、尤溪、德化、永春等县边境,并建立了4块游击根据地。至此,共建立了9个直属党支部、17个农村党支部,共有142名党员。同时将大田县委游击队改为闽中游击队。不久,这支队伍又扩大成了人民自卫总队,推举林笏隆为总队长,林大蕃为政委。经过闽中工委的努力,统战工作成效显著,全县18个乡镇长和小学校长有三分之二同党组织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系。

  不久,根据省委指示,林大蕃、林志群、林大森、林友梅等组成武工队,前往南(平)沙(县)尤(溪)边境,恢复重建菖蒲洋党支部。任务完成后成立了南沙尤边委,林志群任书记。后改为南沙尤工委,从而将大田地下党的革命斗争从大田一带扩大到南平、沙县、尤溪、顺昌、将乐等县,南沙尤地区日益成为闽西北革命斗争的又一重要地区。

  正当革命斗争烈火越烧越旺的时候,省保安厅成立了大田特种会报及五县联防办事处,专门指挥“围剿”大田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革命队伍中林达光、林茂森、肖占春先后叛变。1944年7月15日,国民党特务大队长林震、副大队长刘驾环带领9个中队800多人,连同土匪、叛徒等总计3个团以上兵力,突然包围袭击了武陵垵根据地和闽西北特委机关,还分兵包围了领导骨干的家和武陵小学。反动武装扑空后,丧心病狂搜捕共产党员、摧残革命家属和革命群众。仅这一天就有149人被捕入狱,惨遭酷刑。紧接着,又“清剿”了桃源、丰田、汤泉、京程、科里和西浦等基点村,计有300多人被关进监狱,惨遭酷刑和杀害。

  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我游击队组成小分队,由肖应时、林大蕃指挥,攻打上京乡公所,镇压了“剿共”骨干、乡长黄春光,烧毁其炮楼,缴获长短枪14支。

  此后,国民党反动派变本加厉。这年11月,国民党福建省第六行政区保安副司令钟大钧坐镇大田,出任“剿共”总指挥,采取更加残酷、毒辣手段“围剿”大田地下党组织。因找不到游击队,转而大肆抓捕杀革命家属和群众,先后有55人被枪杀、活埋,17个村庄被移民,5座民房被烧拆,755户计2930人背井离乡。林大蕃父亲、共产党员林壮谦被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牺牲在狱中。其亲人和家属林龙使、刘绍珠、魏中娣、陈香娣被活埋。闽西北特委统战部长肖冠槐的父母亲属及其所在的兰玉村各自然村,接头户10多人均被抓走。闽西北特委宣传部副部长郑超然一家3人均被杀害,其所在王山村10余名接头户均遭严刑拷打。中共汤泉区委书记蒋光斗在牢房领导难友进行一系列斗争,反动当局软硬兼施,他视死如归。敌特无奈,令他父亲出面劝降。他大义凛然,一脚踢翻审判桌,最后遭枪杀。

  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中,大田的革命志士并没有被敌人的淫威所吓倒,而是继续革命。闽西北特委统战部长肖冠槐,面对五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李忠锬要他下山自首、封官许愿的“劝降书”,愤怒不己,动员全家老少疏散,把整座房子付之一炬,以示革命到底,表现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1945年6月之后新组建的闽西北挺进游击队在奇袭三民乡公所和拦截敌运票车取得胜利后,突袭大田龙门保安队,暴露目标,陷敌重围。在西洋乡内炉村等地也遭敌阻击。数月时间里,闽西北特委统战部长肖冠槐、城关直属区委书记林大森、宣传部副部长郑超然等牺牲,特委妇女部副部长林友梅、游击队班长林占赓等12人被捕。他们在狱中坚贞不屈,于1946年初被活埋。特委书记、游击队政委林大蕃,队长游栋也壮烈牺牲。参加龙门夺枪战斗的30多名游击队指战员大部牺牲,少部被捕和失散。此后重建中共闽西北特委,蔡敏任书记,林志群任副书记。闽西北革命重心从大田转到南沙尤地区。

  1947年3月,为全面开展游击战争,中共闽西北特委先后改为中共闽赣边地委和闽西北工委,并恢复纵队建制。1949年6月,林志群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平军分区司令员。不久林志群派员到大田组建均溪游击大队,9月5日,游击队兵分三路向大田县城进发,国民党大田县长和守敌林荣春部闻风逃窜。9月6日,均溪游击大队以武力进驻县城,宣告大田县正式解放。大田人民从此获得新生。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田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在根据地实行疯狂的“五光”“十杀”政策,大田境内出现田园荒芜、人口稀少的惨景。1927年大田县总人口为121488人,到1935年锐减为99736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少的革命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青年学生叶炎煌在大田点燃革命火种,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林鸿图为革命3次被捕,受尽酷刑,被害时年仅37岁;林笏隆倾全家资财支持革命,他被捕后遭受严刑而身亡,其儿子林其蓁在燕京大学参加游击队,被日寇杀害,其女儿林友梅被反动派活埋,一门三忠烈;大田地下党主要负责人林大蕃与胞弟林大森战死沙场,父亲林壮谦被国民党反动派摧残致死,姑姑林龙使、堂侄林占江、堂侄媳刘绍珠都被反动派活埋,一家六英烈……

  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些革命先烈和无数革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当年曾率部出击闽中的朱德委员长对大田一往情深,他挥翰洒墨题写了“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这笔力厚重的16个大字,如今被镌刻于大田县城白岩山西侧仙跳崙的烈士纪念碑上。它金光闪闪,辉耀苍穹,召唤着人们要永远以先烈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本文选自《走进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