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 17: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宝洪

 

西 陂 之 路

唐宝洪

西陂天后宫.jpg

西陂天后宫

远眺西陂村.jpg

远眺西陂村

 

西陂村,地处永定北部笔架山南麓的永定河畔,全村总人口近7000人。自上世纪20年代末“红旗卷起农奴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后91年的时间里,西陂走出了一条红色之路、自信之路、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之路

19286月,福建革命史上爆发了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暴动——永定金砂暴动。两个月后,闽西秋收暴动委员会又在西陂天后宫发动了被誉为“福建第五大暴动”的西陂暴动。西陂人民汇聚在共产党的旗帜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当年全村人口仅2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册烈士就多达73名,被评定为“五老”人员也多达75人。其中,有位烈士是闽西兵工厂子弹科科长,在湘江战役中牺牲,他参加红军前,妻子已有身孕,为了保存和抚育红色血脉,终身没有改嫁。另一位烈士林金松,是远近有名的游医,参加革命工作后,利用身份之便,成为地下交通战线的秘密交通员。牺牲时,妻子已有4个月的身孕,几个月后生下儿子,并顶住压力,带着儿子一路寻访丈夫牺牲之处,历经艰辛,捧回了一把土。

走进西陂,经常听到西陂人自豪地说起“主席路”。这条路,由灵鹫山连接上杭、永定,是由石头砌成的逶迤山径。路边有两株高达30多米的白松。当年身患疟疾化名杨任之的毛泽东,从上杭大洋坝前往永定牛牯扑指导当地民众革命时,走的就是这条山路。后人把它叫做“主席路”。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时,军长朱德曾经住进西陂天后宫,也在这里向区、乡苏维埃干部宣讲革命道理。

西陂双寿堂及附近的十几座土楼,是西陂乡苏维埃政府、太平区苏维埃政府、中共太平区委的办公场所。全国最早的红色农村信用合作社、苏维埃劳动学校、红军伤员救护站、太平区儿童团团部也设在西陂村。当地民众把“苏维埃”作为这个村落的地名一直延续使用至今。91年过去,西陂的老百姓住户的居民身份证,住址栏上写的是“苏维埃组”。由此可以看出,西陂群众对“苏维埃”的感情是何等深厚。

自信之路

西陂不仅有红色文化,还有传统文化。

林姓占西陂人口的90%。西陂的林姓尊称妈祖为“天后娘娘”、“姑婆”,修建了天后宫。西陂天后宫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开始兴建,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竣工,前后历时218年。故有“西陂天后宫,七代人马建成功”之说。西陂天后宫由宫大门、戏台、酒楼、大宝殿、七层宝塔、厢房、登云馆组成,占地6435平方米。主体建筑是状元塔。塔高30余米,共7层。据说是朝廷恩准在西陂建造印星台文塔。西陂人把它称为状元塔,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塔的后面是登云馆。登云馆寓“登科及第,平步青云”之意,是当地学子攻读诗书及附近一带文人墨客会文作赋之所。馆内设有孔子雕像和画像,两边的天井,一边栽翠柏,一边植丹桂。相传,这两株树的树龄都有300多年,见证了西陂的文运昌盛——西陂学子考取举人、贡生的有21名,考取廪生、庠生、监生的有282人。

西陂的古建筑留存至今的还不少。有培荆堂、明竣堂、活泼堂、双寿堂、流水一渠等50多座土楼古民居,以及3座古祠、3座庙宇、7座古桥、1座古书院。古建筑中,五凤楼最具特色。“五凤”意为五只凤凰。五凤楼像座“迷你小皇宫”,错落有致。正厅高大宽敞,装潢考究,配以楹联、牌匾,彰显主人的文化素养和功名地位。“虎观谈经”、“辟水腾浪”、“儒林第”、“化赞鸣纮”等古色古香的牌匾,与“贻孙只望绳其祖,冀子还期裕后昆”;“双峰排秀闼,寿世育英贤”;“光宗效前贤还须多种书中粟,福祉垂后裔不外力耕心上田”、“德门开化育入室升堂步矩成规遵训导,胜地耸奇观崇山峻岭高攀景仰跃天衢”等楹联,凝集着睿智,表达出心愿。

振兴之路

永定河,绕西陂村而过,有6公里长,西陂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乡。村中屋舍的排水沟,引入永定河之水,活水惬意地穿行在村子的各个角落,让整个村子充满灵气和活力。村中,自西向东建有永平桥、兴平桥、平安桥等9座大桥,元代以来建有五乡圳、黄田上圳、车坑圳、心肝坝等水坝,有明代的古井、码头、防洪堤,有似一面面明镜般的一口口池塘,还有拱桥观瀑、石墩榕荫、鲜水塘晓月、流水一渠等不胜枚举的水文景观。西陂村也因此被评为福建省级水利风景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西陂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新时代创建美丽乡村的历史定位。为此,西陂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并取得骄人的业绩,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龙岩市“最美古村落”之一,荣获省级平安家庭先进村、省级先进妇女之家等诸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