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5 15: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肖林盛

 

“东方红大桥”背后的故事

肖林盛

 

有一段日子,每逢双休日,我就会到江源村走动,立足途经的渡头自然村。那里有一座横跨渡头溪两岸的大桥,取名“东方红大桥”。

江源村属于周宁县浦源镇。背枕巍峨的后山,如飞凤落洋,东面山形如猛虎下山,西面山形似仙女献花。村前的三座案山宛若金钟落地,将山外的万丈空灵和山下汹涌的渡头溪一并挡在视线之外。该村虽处高山之巅,却有一泓扛溪水自东向西顺着山势蜿蜒绕村而过,呈半月形,被誉为“群鱼半月迎飞凤”。江源村位于周宁、福安、寿宁三县市交界处,是一个“长”在山巅上的村庄。从周宁县城前往江源,必须经过水面开阔、水流湍急的渡头溪。1968年前,想到江源村就必须在渡头村乘竹排。

周宁县档案馆历史原件及《浦源镇志》《周宁党史资料》《闽东英烈》等显示,由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1934年4月遭破坏,同年11月,国民党以10万兵力对闽东苏区进行“围剿”。1935年5月,鉴于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等人相继牺牲,临时特委委员叶飞临危受命建立中共闽东特委。闽东特委在江源村设立周墩县委东区。江源村易守难攻,便成了叶飞等人在周宁的重要落脚点之一。1935年2月,倪英峰(福安甘棠倪下村人)任中共周墩东区区委书记,开辟出了以竹洲山、江源村为中心的周墩东区革命根据地。

1935年8月,周宁苎园坪白鼻岩会议决定,游击队分向活动,大尧与凌福顺率独立营部分队员活动于浦源、萌源一带。此时,坐镇周宁的国民党福建保安八团团长陈崐以为是叶飞、阮英平率领的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妄图一网打尽红军主力。然而之前一天,叶飞、阮英平与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部分人员早已在江源村商讨北移事宜。次日上午,省保安八团陈重部从周墩向萌源方向“围剿”红军。独立师部分人员移动途中获取敌情,便与凌福顺带领的独立营部分人员埋伏在萌源村的肖家岭,利用有利地形伏击来犯之敌。激战半日,打死打伤敌军40多名,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当日下午,叶飞、阮英平带领独立师和周墩红军独立营再次回到江源村休整,从此开始了三年游击战的篇章。郑兆班、郑兴霸、郑兴布、凌茶弟、张建林等则为革命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原本从渡头自然村到江源行政村,有一座叫回龙桥的木拱廊桥。据《周墩区志》记载,该桥于清同治十二年修建,“高十五丈,长十七丈,两边石嶂深险异常”。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回龙桥焚毁于战火之中。此后,进出江源村只能靠摆渡。解放后十多年,该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966年12月,江源村与萌源村代表共6人,到福建省政府递送修桥申请报告。省政府拨专款4.5万元,在原回龙桥下游50米处建双孔石拱公路桥。为了纪念历史上这里的革命斗争事迹,取名东方红大桥,1968年元月竣工。时光飞越50余载,东方红大桥如今依然横卧溪流之上。桥还是那座桥,但它承载了人们的更多希望。

近期,江源村开发了金扇景区,原生态的山水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四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