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1 17: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少华

 
彭金能老兵近照(子女提供).jpg年青时的彭金能(沈少华翻拍).jpg

                        老年彭金能                         青年彭金能

 

一寸山河一寸血,杀敌驱魔保家国

——记光泽远征军战士彭金能

沈少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从贵州经云南进入缅甸,首战就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仁安羌大捷。三年多的时间里,40万的中国远征军伤亡接近20万,将领牺牲13人,歼灭日军近7万人。作为亲历过那场战争的彭金能,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参加远征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在世勇士之一。

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彭金能出生于广西北部的宜山县洛东乡东四村。11岁时一场大病,已经没有气了,父母悲伤地用草席卷好,准备把他扛到野外去埋。半路上他却奇迹般地有了呼吸,结果赶紧抱回家灌汤灌水,于是活了下来。

家里虽穷,父母还是节衣缩食供彭金能上学读书。高小毕业后,考入县青年中学。这时日寇猖狂进攻我国,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开始大批征兵,征粮,加税,原本生活困难的家庭无力供他继续升学,只能回家随父亲种地。

1939年,日寇已经进犯广西。16岁的彭金能,满怀一腔热血毅然报考驻防贵州都匀的财政部税警总团学兵团。税警总团是一所军事学校,训练、管理极其严厉苛刻。有的学员受不了超负荷的训练和教官及班排长的打骂体罚,中途逃跑回家,彭金能则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培养出一支精锐之师,学兵团要比一般的部队在文化、精神,体力,战斗技能各方面都要强很多,因此所有学员的素质普遍较高。

经过一年时间的文化、体能、战术、攻防等训练,彭金能被分到税警总团学兵团三营九连当副班长。

1942年元月20日,日军在完全占领了越南后,又越过泰国开始侵入缅甸,准备切断滇缅公路。此路是我国当时唯一一条外来补给的国际通道,如缅甸被日军占领,中国对外的国际通道就完全断绝,西南大后方将危机四伏,后果不堪设想。

3月下旬日军攻陷缅甸首都仰光,经过英国当局请求,中国政府决定派军队入缅协助英军保卫缅甸。当时国内军力短缺,在国民党抗日名将孙立人极力争取下,税警总团学兵团改编为新6638114团,经过20多天的强行军,奉命由贵州省兴义县乘汽车经云南昆明后,马不停蹄急驰缅甸,45日全师到达缅甸腊戍。

此时孙立人指挥38师于缅甸仁安羌激战日寇,在英军火炮支援下,三天血战共杀鬼子1200多人。我军救出处于弹尽粮绝的英军第一师官兵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去的英美记者、教士等500多人;俘获日军大量武器、弹药、器材、粮食、药材、车辆、舰船,自身仅伤亡522人。此役成了轰动英伦、饮誉全球的仁安羌大捷,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数不多的、凭借简陋装备,以寡击众大举歼敌的战例。

彭金能从19424月进入缅甸,到19453月从印度回国,在远征军中战斗了三年时间,他所在的部队与日军大大小小的激战打了无数场,如曼德勒保卫战,伊洛瓦底江阻击战、温藻阻击解围战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彭金能亲眼见到无数亲如手足的战友在日寇飞机扫射大炮轰炸中倒下,青春的肉体在炮火硝烟中撕裂破碎,奔放的生命在枪林弹雨中化作道道绚丽的血雾彩虹。战争中,他由初始的惊惧、害怕到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与战友们一道,用步枪、迫击炮和血肉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寇作战,在身怀国仇家恨、打鬼子驱狂魔的战场上锻炼成长起来。每次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考验,但每次都是死里逃生。由于在和日军作战中表现勇敢,不久彭金能升为班长。

被远征军打懵了的日军很快清醒过来,迅速集结精兵正面进行疯狂反扑,妄图背面切断中国军队回国之路。危机时刻,38师师长孙立人审时度势,拒绝杜聿明的命令,而是选择西渡钦墩江撤往印度以摆脱日军包围,正是这一决策救了全师官兵的性命。而另一支远征军精锐部队18000人在杜聿明的指挥下翻越野人山回国,结果众多将士在蚊虫毒蛇猛兽的攻击和疾病饥饿的折磨下命丧野人山,活着出山的仅3000多人,成为抗战史上最悲惨的非战斗减员撤退。

死亡之道,腐尸遍途,惨不忍睹,见此惨状,彭金能不由得潸然泪下。面对路边乞求的目光和瘦骨嶙峋的双手,他和战友们宁愿自己挨饿,都会从自身不多的食粮中分出一些给饿倒在路旁的难民。凭着坚强的毅力,38师终于闯过了茅山死亡道,到达印度东部小镇兰姆伽并进行整训。

在兰姆伽,彭金能先后担任文书、军械员和连队事务长。此时在国内,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等抗日武装开始全面反攻日寇。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抗战口号感召下,一大批知识青年(包括许多归国华侨青年)投笔从戎,他们从昆明出发,飞越驼峰航线来到印度兰姆伽接受美式装备的军事训练。彭金能作为军事和文化素质都较全面的军人,被派到新一军教导总队任副区队长教员,帮助训练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为前方战场输送更优质的抗日勇士。

1944年,中国军队从印度与滇西第二次入缅作战,对日军开展全面反攻。在缅甸密支那,远征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日军精锐部队第18师团,给予了歼灭性打击,血洗第一次远征之辱,换来了整个亚洲战场具有战略转折意义的胜利。反攻的同时,彭金能所在部队奉命开到印度边境小镇利多(现译雷多),消灭据守“鬼门关”的日军,打开进入野人山的通路,掩护美中联合工兵部队,修建一条全长560余公里的中印公路,并铺设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使抗日战争物资再度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大陆,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

在野人山,一幕幕悲惨的画面让彭金能和战友们终身难以忘怀,那是和他们一同出国的远征军战友。他们已是一堆堆或站或坐或躺或爬的骨髅,虽然姿势不同衣衫褴褛,但枪依然紧紧地抱在胸前。看见这些年龄和自己不相上下、为了抗击倭寇而远征的战友们没有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却在野人山的原始森林里被蚊虫毒蛇猛兽打败,被饥饿与疾病消灭。想到他们面对死亡时的恐惧、痛苦和挣扎,最终凄惨的死在异国他乡,想到亲人还在苦苦等待他们回家时,彭金能忍不住和战友们抱头痛哭。连长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等打完仗,再来给兄弟们立碑吧。

19453月,彭金能和战友们完成了任务后由印度乘机回国,又马不停蹄向广州进军追击日寇,815日日军投降,38师奉命接收广州市。彭金能和战友以为日本投降了,可以脱下军装回家,但上级却欺骗说日本是战败国,部队要去接管日本,他跟着部队从广州九龙乘美国登陆艇到沈阳,到了东北才知道是去打内战。

令他想不通的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打中国人?以前他对共产党不怎么了解,到东北时才听说,共产党好,解放军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再看国民党军队贪污腐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他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

1948年秋,彭金能部队驻守的长春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得铁桶一般,城内守军因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而陷入一片混乱,仅赖着有限的空投粮食活命。为了这点空投食品,各班排的士兵也是抢得头破血流打得你死我活,甚至不惜互相开枪射击。士兵个个饿得头昏眼花面黄肌瘦,长官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整个部队陷入“军长不起义,师长可能起义;师长不起义,团长也会起义”的局面。每天都有官兵外逃,甚至出现了只要有解放军战士在城外举起一串串热气腾腾的馍馍,就会有一个班跟着一个班的国民党士兵带着枪偷偷出城投降吃馍馍的“战争奇观”。

在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于当年10月在长春起义,从此彭金能开始了新的人生。改编后,彭金能被调到延吉解放团学习,因表现优秀,又被调到东北齐齐哈尔军政学校进修,还当上学习小组长。其间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他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又一次迈出国门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的四年时间里,立三等功一次,两次获得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功勋章。

回国后,在第50军独立二营担任见习参谋。不久,根据祖国建设的需要,他脱下军装,复员到山东省曹县孙老家镇供销社,娶了当地卫生所的护士祝秀兰为妻。1958年,为了支援福建,曹县县委组织部抽调他担任领队,带了200多名青壮年农民来到闽北山区进行林业伐木工作,先是在邵武建设兵团二都、张厝伐木场,后又调到光泽向阳(霞阳)伐木场和止马林场工作,从此,他把半世纪的生命融入闽北翠绿而茫茫的林海中。

95岁高龄的彭金能在闽北光泽县安度晚年,他和夫人祝秀兰育有6个子女。儿子彭生光说,自他懂事以来,父亲很少对他们提及远征军的岁月。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老人也闭口不提那些本该被后人和历史所铭记的青春往事……在老人的内心深处,那是一段说不清理还乱的经历。在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把在远征军授予的勋章、证书都被付之一炬。值得庆幸的是,历次运动他都平安过关,这和他一生认真做事老实做人,处处为他人着想有关。在伐木场当场长时,他帮助很多困难职工的家属安排一份工作,却从没为自己的爱人谋取一份职业。他多年来都在追求一个梦想,这梦想在1974年时得以实现——加入中国共产党。

夕阳下,他常坐在门口望着远方,默默思念那远征军的岁月,思念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年青战友。他们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山河,为了四万万同胞不受凌辱,用青春的热血和流星般的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和不朽的一页。和他们相比,他是幸运的——见证了日本鬼子的投降,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参加了抗美援朝,经历了改革开放。如今,祖国的繁华盛世正如那些牺牲的年青军人所愿——国家和平稳定,民族兴旺发达,百姓幸福安康。

壮哉中国抗战!

壮哉中国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