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2 11: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马照南


 

邵武是入闽重要通道,地势险固,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有“铁城”之称。这里是民族英雄李纲的故乡,也是富于革命传统“红旗不倒”的城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滕代远、聂荣臻、罗炳辉等红军最优秀的将帅云集于此。风展红旗,铁流千里,开辟出武夷山下一片红彤彤的土地。

邵武中央苏区纪念馆位于市中心,是一座别致的二层展馆。馆名采用毛泽东的磅礴字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纪念馆大厅塑立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雕像,他们踏着中央苏区的土地,目光坚定、亲切而温和,望着领袖塑像,崇敬庄严的感觉油然而生。纪念馆内设有中央苏区展、党史人物展、革命史展、攻城战场综合声光电模拟战场,陈列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大量历史图片,并采用声、光、电现代技术,再现了邵武中央苏区的光荣历史。我们参观纪念馆,详细观看邵武苏维埃革命斗争的历史图片资料及革命文物。随着何主任的解说,让人仿佛回到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联接两大苏区的纽带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邵武处于闽西苏区与闽北赣东北苏区相连接的重要地位。历史上的邵武为福建“八府之一”,隶属有光泽、将乐、建宁等县。其西面是地域广阔的闽西赣南苏区。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闽西赣南红色区域不断拓展。

邵武的东面,是以崇安(今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苏区。1927年党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会后即派陈昭礼等同志到闽北,成立了直属党中央的中共闽北临时特委。1928年,在闽北革命领袖徐履峻、陈耿领导下,组织建立“民众队”,成功举行以上梅为中心崇(安)浦(城)起义,开辟了以崇安为中心,横跨闽赣两省,拥有包括江西铅山等地20多万人口的苏区。闽北红军,包括民众武装达到数万人。闽北苏区在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中树立起鲜艳的红色旗帜,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毛主席当年高兴地指出:“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闽北景色秀丽,风展红旗如画。闽北苏区的建立,使闽北苏区、赣南闽西、赣东北三个苏区互相支持、互相呼应,从根本上改变了力量对比。

从苏区发展形势看,打通闽北苏区与闽西苏区最佳结合点是邵武。实际上,为贯彻中央“关于打通与闽西苏区的联系”的指示,闽北苏区党组织早在1930年9月就派人到邵武等地,建立起党的地方组织,发动开展武装斗争,以期相机与中央苏区取得联系。中央苏区为向东发展,打通闽西苏区与闽北苏区,必须取道邵武,开辟一条战略通道。作为军事家战略家的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在军事发展方向上始终明确“只有东方是好区域”。毛泽东在成功指挥三次“反围剿”之后,于1932年10月14日,与朱德、周恩来共同制定《建黎泰战役计划》,强调红军拟出其不意占领三地,“占领泰宁的兵团,并于占领泰宁时即刻发出一个相当的兵团直趋邵武,沟通崇安红军”。毛泽东始终主张红军主力东进,打通与闽北赣东北苏区联系,壮大中央苏区。为从根本上打破蒋介石的“围剿”,毛泽东还主张红军主力要跳出重围,以武夷山为中心发展,驰骋在闽浙赣皖广大区域,直至进军江沪宁,以威胁蒋介石政权。

 

红旗漫卷铁城

 

为了争夺铁城,打通两大苏区,红军与敌军展开多次激战。一方面闽北赣东北红军从东面、东北面不断推进。中央红军向西,向南推进。从1931年至1932年的两年间,红一方面军就3次攻打和进驻邵武。

1931年6月,英勇的中央红军首次攻占邵武城。当时《福建民国日报》记载,“邵武县城本月上午5时被朱毛红军攻克。”1932年2月.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采取“声东击西和大兵团伏击”的作战方针。与敌周旋,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第四次“围剿”.巩固了红一方面军东线作战所开辟的建黎泰、信抚两岸和邵光革命根据地。

1932年10月18日开始,红一方面军直属的红二十二军连克闽赣边黎川、建宁、泰宁、邵武四城。11月间又克光泽、资溪和金溪。当时,罗炳辉率部攻占了泰宁城,敌人逃向邵武。他们跑了140里,追至邵武,发现城里没有防备,立即冲杀进去,打得敌人仓皇逃窜。罗炳辉率部在一天之内,就占领了两座县城。事后,朱德总司令打电报给罗炳辉,称赞他率领的红军是“两脚骑兵”。《红色中华》报道:“前线捷报传来,攻克邵武,敌退顺昌,与赣东北苏区取得联系。”

红二十二军攻克邵武,中央红军、闽北红军在邵武会师,完成了两大苏区连成一片的伟大任务,为中央苏区闽赣省的成立创造了重要条件。1932年10月25日,中央红军、闽北红军,邵武党组织在邵武城区宝严寺召开大会,成立邵(武)光(泽)县革命委员会。

在这期间,中央红军多次进驻邵武。1932年12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子恢、邓发、项英等领导率红军主力3万余人,营宿沿山乡古山3天,在何大金家设立临时指挥部。红军不断开创苏区,支持邵武党组织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先后建立了邵武特区苏维埃政府,邵武县苏维埃政府。同时组织人员到水北、屯上、拿口、沿山等地组建区、乡苏维埃政府。得到解放的邵武城乡人民欢欣鼓舞,各地农村分田分地真忙。此后,邵武共建立了16个区苏维埃政府,占邵武总面积87%。

1933年4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0次常会成立闽赣省,并决定将邵武、光泽、闽北苏区等划入闽赣省管辖。至此,邵武正式成为中央苏区闽赣省的主要组成部分。

邵武的地位重要,成为中央苏区的意义重大。1933年11月30日,王明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红军在战争胜利中,占领了七十六个县和三个府。在三个府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福建的邵武府。

 

路隘林深苔滑

 

为深入调研邵武苏区情况,何主任建议我们到革命遗址集中的金坑乡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沿山乡古山村看一看。

金坑乡位于闽赣交界的一块小盆地,四周群峰耸立,景色清秀。这个因历史上盛产黄金而得名的小镇,西北面是著名的闽赣边界的黄土关。金坑保留众多的古屋古街古桥,同时又保留众多红色遗址。我们在街上漫步,经过许多集中连片明清古民居,儒林郎、九阶厅,飞檐画栋,非常精美。古街古屋上随处可见红军标语。据说这类古民居达130多幢,红军标语100多条。近年,金坑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等称号。金坑乡投入数千万元资金保护红色文化,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先后完成了红军桥、红军指挥部旧址、金坑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迹修缮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很有特色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如今,这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红土地,逐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休闲养生的旅游胜地。

据介绍,1932年12月13日,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取道黎川中站、毛家隘,经金坑到沿山。我们继续追寻当年毛泽东和红军的路线,离开金坑,沿着大山深处弯弯曲曲的山区公路驱车前行。山区公路依然窄小,车窗外是延绵不断的高山,郁郁葱葱的森林,还有时隐时现的小村庄。何主任说,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的,当年红军经常沿着这条小道活动。确实,在这样的小道上,回味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路隘林深苔滑”的意境,给人以新的感受。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古山村。古山是一个大村庄,紧邻沿山镇,地势比较平坦。屋舍俨然,尤其是大樟树多。树干挺拔、树冠如云。这些受保护的古树都有一小块标志,仔细看树龄有标400年、500年的。我们来到古山街65号,这是一座闽北古民居,大门外是高高的围墙,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老人热情地让我们进了大门。大门口悬挂着“红一方面军古山司令部旧址”的长牌子,白底红字,十分显目。另一边则挂着“五古丰登”示范点(红军司令部),是红底黄字的方形牌子。这是为保护文物而设的标志。前厅的墙上,张贴着当年红军活动情况。1932年12月13日—17日,毛主席在此居住,与周恩来、朱德一起领导开展军事整顿。老人何顺春,今年82岁。他说当年接待毛主席的是他的家人和哥哥何治金。他和何治金等当年接待了一批批中央、省、市党史办研究室领导和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并确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行动,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及《大事记》,《周恩来选集》的有关记载吻合。

古山村所在的沿山乡是邵武县苏维埃政府下辖的16个乡之一。中央红军驻沿山期间,帮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展打土豪济贫困和扩征运动。一大批有志青年志愿参加红军。原北海舰队副政委、少将杜西书就是1932年在古山参加红军的。据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邵武3000多名青年志愿参加红军。许多同志在保卫中央苏区和长征路上光荣牺牲,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艰苦卓绝迎曙光

 

中央红军长征后,邵武苏区成为敌人“清剿”的重点。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万大军,四面围攻闽北苏区。在黄道同志坚强领导下,闽北胜利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央红军七军团第二十一师师长黄立贵,在邵武战斗时间长达七年并在邵武壮烈牺牲。邵武第一个中共党组织领导人谢细崽、邵光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周保龙、邵武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朱祥辉、邵武独立团团长马祥兴等苏区骨干及无数苏区英烈,在邵武红土地上献出宝贵生命。邵武苏区有300多个村庄被毁灭,3000多栋(1万间)房屋被毁,有确切姓名可查的就有1000多名英雄儿女壮烈牺牲。

邵武红军游击队为新四军建立做出重大贡献。闽北红军游击队1500余人,其中邵光挺进队300多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队。饶守坤为团队长。1938年1月在崇安长涧源集中,奔赴皖南抗日前線。新四军第一次大胜仗是三支队五团的“繁昌之战”。“铁军”军长叶挺对五团很满意,赞扬说“五团基本是闽赣边过来的老红军战士,是很强烈的骨干”。在皖南事变中,五团为了保卫军部,一直战斗到最后,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

邵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党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福建省委1939年9月到1942年先在邵武建阳县交界的太阳山举办了4期干部训练班,武夷干校共培训200多名党员干部。当时,闽北党组织创造的“武装退却,合法与武装斗争结合,反特务斗争”被中央肯定为“三大创造”。1949年,邵武各游击武装积极策应大军解放。邵武人民以自己的牺牲精神,始终保持了中央苏区的光荣传统,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称誉。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