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10: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北 风

《四库全书》古今谈


文渊阁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以丛书形式展现了18世纪中国人的知识世界。

《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征集遗书,到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修成,历时10年编纂。先后集中了4000余人参与这项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大的工程。全书8万卷,8亿字,按古代传统图书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先秦至清乾隆朝各类典籍3503种,36000余册,可谓千册万帙,汇为一体。全书编成后,依经、史、子、集四部,封面装帧分别用绿、红、蓝、灰四色绢,并包脊,以便检阅。

《四库全书》内容浩瀚,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古代各种典籍进行全面整理与抄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总汇,传承中华文化。可以说,它是长城、运河以外,中国古代三项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其博大精深跟法国狄德罗的“百科全书”(1751-1772年)相比较,前者的规模比后者要多出44倍。

所谓“四库”,亦称四部,四部之下又分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又划分细目为“属”,这十五类共分六十四属。此分类法跟生物科学上的没什么差别。据说,唐代以前是分成甲乙丙丁四部,唐以后才开始依经史子集的顺序,分四库存放,故称为“四库书”,“四库全书”因此得名。

当初乾隆为把这部千年巨制拷贝多份,全靠手抄,每天光是抄写的学人就达好几百人。每一部书成后,乾隆都给它造了一个藏书楼。这些藏书楼分北四阁南三阁。北四阁:文渊阁(在皇宫内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源阁(在圆明园,毁于八国联军);文津阁(在承德避暑山庄,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文溯阁(在沈阳,现藏甘肃)。而南三阁则是:文宗阁(在镇江,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文汇阁(在扬州,毁于太平天国之战);文澜阁(在杭州,太平天国时损失过半,补配后现藏浙江图书馆)。



《四库全书》藏书柜
《四库全书》封面装帧


每部“四库全书”的收藏都有它的坎坷故事。就拿文溯阁里的那部“四库全书”来说吧,它的身世令人唏嘘。先是俄国人出兵东北时,文溯阁沦为俄军的马厩和炮兵营房;后沈阳被日本人占领,逊位清室差点把它盗售给日本,幸得北大教授沈兼士先生等有识之士的竭力反对,迫于舆论的巨大压力,才没有被运往日本。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它又落入日人手中,并从沈阳运到了东北图书馆。朝鲜战争爆发时,又被转移到黑龙江,一直到1954年才又运回到沈阳。“文革”期间,四库全书被视为“四旧”,属于扫除之列。周恩来总理为了保护国宝,就把它运往甘肃的备战专库入藏。选定甘肃,想来必定也有气候的因素考虑在内,因甘肃干燥书籍纸张易于保存。2000年,在兰州北山九洲台着手动工修建一座新的文溯阁,且命名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这部全书才有了永久保藏地。

新的文溯阁,占地50多亩,是个园林式仿清建筑,外型古朴典雅有如故宫,内部则全部采用国宝级文物的馆藏规格,以高科技超水平的设计建造。文溯阁一楼,是有关四库全书纂修历史的展示厅,真正的藏书是在地下室。人们进入地下室前必须用帽套把头发包住,鞋子亦换上一次性鞋套才准进入。地下室里充满强烈的樟脑味儿,古书被放置在一个个樟木大箱里保藏。

参观文溯阁要经特许,因为这个藏书馆建在兰州郊外北山的山头,并不对外开放。浩浩书海,我何其有幸竟能亲眼目睹这超级国宝的庐山真面目,心中不禁激起了一阵莫名的感动。可是心想:书,本来是给人看的。四库全书难道就这样的被供着,藏着,不能让人阅读吗?心里不免倜伥。

没想到,参观回来后,我在网上居然阅览到《四库全书》的电子版。有了电子版的《四库全书》,就可以足不出户,便可饱览全书,那个高高山上与世隔绝的樟木箱里的原著就不再使我难过了。我感激现代科技让陈封的古董走出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里;也感激那些为复活《四库全书》做出贡献的人们。这是它再好也没有的归宿了。

《四库全书》藏书楼之文澜阁


《四库全书》凝结了从古到今多少中国人的智慧与心血,又逃躲过多少的天灾与人祸,即使把它供于太庙也是应当的。甘肃以拥有它为荣,我则以我们的民族文化拥有《四库全书》而感到无比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