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09: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史飞翔

老子墓前说老子


老子塑像


拜谒老子墓的那天,凄风冷雨,飞沙走石,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老子墓在野山荒草丛中,显得十分荒凉。

老子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横跨千古的两位思想巨人,他们分别开创了道家与儒家学派,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格局并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史书上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但那次相会并不愉快,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与老子的分歧与其说是两种学说的不同,不如说是两种人生观的根本对立。孔子少时贫且贱,一心入仕;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博览群书,深谙兴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虚自守,无为而治。

很多时候,人们将孔子与老子摆在一起作比较,让人觉得:孔子是热的,老子是冷的;孔子是实的,老子是虚的。打个比方,孔子是一轮太阳的话,老子就是月亮。孔子给人的感觉是通体透明,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欢畅亮丽的人格;老子则是云遮雾罩,深不可测。仔细想想,孔子和老子其实正好代表了中国人心灵中的两端。即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常常是从儒家开始,“大济苍生”、“为民请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而当他真正踏入仕途后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难免心灰意冷,又想起了老子,退隐林泉,大有“英雄到老尽归佛”之意。可见,中国人得势时都是孔子,摩拳擦掌、积极入仕;不得意时都是老子,退隐林下、寄情山水。可以这样说,一个文人头脑中,是儒的成分多呢,还是佛道的成分多,这除了受出身、经历的影响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得是否顺利。孔子和老子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而已。

拜谒老子墓,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能亲身感受一下老子的“道”。《道德经》全书81章,直接论及“道”的就有37章,“道”字先后出现了74次。“道”既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思想中最根本的概念。在老子看来,道是万事万物出生发展的总根源,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它是无象不包,无形不显,无景不呈,无色不备。在老子的“道”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历史观等,实际上已成为当时时代哲学的一个高度总结。苏轼当年曾写过一首《授经台》,记录了他对“道”的体认:“剑舞有人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世人得出结论:不学道,不足以处世。不识道,不足以经商。不得道,不足以为官。

站在老子墓前,我一直在想:老子和他所开创的道家文化何以能历千年而不衰?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说:“中国人的特性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一棵大树没有根一样。”同样,鲁迅先生也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老子墓道上,楼观台有一巨石,上刻:“老子天下第一”。想想,的确如此,有了老子,中华文化不仅增加了广度、深度,而且也增加了韧性与灵性。老子永远是老子。



老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