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11:0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宝川



【国学经典导读】

 

《随书》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顺序的第十三部。所载上起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下迄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凡三十八年的历史。该书较好地贯彻了唐初“以史为鉴”的宗旨,组织严谨,体例完备,叙事简明,史料丰富,超过了唐初所纂修的其它各史书。

 

《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唐魏州曲城,今河北馆陶市人)。少孤,曾出家为道士,虽落魄,有大志。隋末投瓦岗起义军,为李密掌书檄。后降唐,任起居舍人。入唐之初,官太子洗马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提出修北齐北周等五朝史的建议。武德五年(622),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唐太宗即位后,拜魏徵为谏议大夫、秘书监贞观三年(629),再次下诏重修前代五朝史,由魏徵、房玄龄、令狐德棻等“总知类会”,并由魏徵具体主持纂修《隋书》。贞观七年(633),晋为检校侍中。后封郑国公。以疾辞职,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魏徵品性谅直,知无不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唐太宗尝以古名臣称之。校辑秘省群书,及撰齐、梁、陈、周、隋诸史,序论多出其手。其言论多见唐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与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之书中。贞观十七年(643)卒于任,谥文贞。

《隋书》是唐修前代五朝史的最后一种,其史料来源主要有:一为隋之国史,现在可考的有王胄《开皇起居注》和《大业起居注》。二为王劭的《隋书》与牛弘《朝仪记》,保存着许多隋王朝的诏策。三为其它的一些史料。因隋代前后仅三十八年,而开始编撰《隋书》时,距离隋代的灭亡也只有十一年,有许多隋朝遗老仍健在于世,耳闻目见,搜罗史料,颇称便利。《旧唐书·孙思》曾说过:“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说明了当时纂修《隋书》时,史官们曾访问过不少人。

《隋书》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顺序的第十三部。所载上起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下迄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凡三十八年的历史。

《隋书》的纂修,分为两阶段成书。由于历时长、且参与纂修的作者甚多,因此其纂修者,有多种的说法。例如:《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魏徵等撰”。而唐刘知几的《史通·正史》篇则说:“皇家贞观初,敕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共撰成《隋书》五十五卷”。又云:“唯有十志,断为三十卷,寻拟续奏,未有其文。又诏左仆射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符玺郎李延寿同撰。其先撰史人,惟令孤德棻重预其事。太宗崩后刊勒始成。”认为其“纪、传”部分由颜师古孔颖达等撰成,“志”则是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人共同撰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是把“纪、传”和“志”的作者分开著录,其“纪、传”题为:“魏徵等撰”;其“志”则题为:“长孙无忌等撰”。实际上,《隋书》“纪传”五十五卷的纂修,始于唐贞观三年(629),魏徵、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奉诏修撰,具体由魏徵撰“序、论”,颜师古等撰“纪、传”,司空房玄龄则为总监,贞观十年(636)书成。由于当时史馆所修的梁、陈、齐、周、隋五代史都没有志,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再次下诏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等人续撰《五代史志》,最初由令狐德棻监修,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656)书成上奏。该书衔接《晋书》书志部份。最初为单行本,因内容以隋为主,隋代又居五代最末,故被编入《隋书》,成了《隋书》的十“志”三十卷。据说十“志”主要由李淳风撰《天文》、《律历》、水五行》三志,褚遂良撰《五行志序》等。因魏徵贞观十七年(643)去世了,遂由长孙无忌续进上。总而言之,当时参与《隋书》纂修的人很多,且皆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所以,清人赵翼在所撰《陔余丛考·隋书》中称赞说:“《隋书}最为简练,盖当时作史者,皆唐初名臣,且书成进御,故文笔严净如此。《南北史》虽工,然生色处多在琐言碎事,至据事直书,以一语括十数语,则尚不及也。”《隋书》全部撰成后,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首先,《隋书》组织严谨,体例完备,超过了唐初所纂修的其它各史书。《隋书》的体例是在继承了《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传统上,又作了部分的有效改良和严密组织,成就了一种新的史书体例,为此后纪传体史书的纂修产生了很大影响。该书“本纪” 五卷,包括:“《高祖纪》二卷、《炀帝纪》二卷、《恭帝纪》一卷”。叙事简明,史料丰富。如《炀帝纪》比较如实地详载对了隋炀帝杨广的荒淫残暴,因隋末农民起义重要人物及起事始末尽入该纪中,所以对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情况,也有颇为详细的叙述。

第二,“列传”五十卷,包括:“《后妃列传》一卷、《诸王列传》四卷、《诸臣列传》二十九卷、《诚节列传》一卷、《孝义列传》一卷、《循吏列传》一卷、《酷吏列传》一卷、《儒林列传》一卷、《文学列传》一卷、《隐逸列传》一卷、《艺术列传》一卷、《外戚列传》一卷、《列女列传》一卷、《东夷等列传》四卷、《杨玄感等列传》一卷、《宇文化及等列传》一卷”。把“列传”统分为诸此十六类,比以前的各书都要严密而妥当。尤其是在《东夷等列传》中,分东夷、南蛮、西域、北狄四个方面,也比较清楚。《隋书》列传所记载人物很多,据目录列名者即三百三十传,所载内容丰富,史料珍贵。例如:李德林、牛弘、魏澹、杜台卿、许善心、裴矩、王劭、王胄等人的列传,颇为翔实地叙及当时史学的发展概况;《万宝常传》则记载了《乐谱》六十四卷,保留了鲜为人知的当时音乐家事迹与音乐成就。《陈棱传》与《东夷列传·流求国》,则记载了陈棱率兵万余出征琉球(台湾古称)之事及当时台湾的物产与风俗习惯。另外,《耿询传》记载了制造水转浑天仪、马上刻漏;《张胄玄传》记载了精密的天文推算;《临孝恭传》记载了《欹器图》及《地动仪经》,《宇文恺传》记载了制造观风行殿及《明堂图》,《何稠传》记载了制造绿瓷琉璃、织金锦袍及木质六合城的情况,《杨素传》记载了制造五牙战舰的规模。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详细记录,也保存在《隋书》之中。诸此等等,无不是弥足珍贵的科技史料。

第三,《隋书》“志”分为十:“《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更是在承继《汉书》体例的基础之上,且增列《百官志》一门,表现出志书的体例更为完整,又多出于名家之手。卷帙虽少于纪传,分量实与纪传约略相等。“十志”上溯汉、魏,历叙梁、陈、齐、周、隋的五代典章制度,兼及整个南北朝时期,而尤详于隋,为历来学者所推崇。其中:《礼仪志》份量最大,各代仪礼,汇编七卷,蔚为大观。《音乐志》则是“二十四史”中首次独立以“音乐”题名的,自有见地,足资史鉴,主要记载了南朝梁、陈、北周、北齐、隋五朝的音乐史事,且多徵诏令、奏议及历朝音乐论著,具有较高的音乐史料参考价值。《律历》《天文》二志,出于唐初杰出的天文学家李淳风之手,记述了五代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古代天文气象学的重要资料,且论及乐律及历代容量、尺度之变迁,对于汉魏至南北朝乐律的考证,广辑众说,条析分明,可补其他典籍所不备者。《食货志》记述了南北朝后期的经济情况,对东晋以后的南朝和北齐、北周、隋朝劳动力占有的品官荫客制、课役等级制、货币制以及均田制等,均有详细的记录。《刑法志》记载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律书的编定及立法和毁法等情况,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某些特点。《地理志》以大业五年(609)的版图为准,记载了全国的郡县户口及所在河渠、水流、山谷,并记录了这五代的建置沿革、郡县户口、风俗物产、内外交通等情况。尤值一提的是《经籍志》,实为我国继《汉书·艺文志》以来一部史志目录学的巨著。《汉书·艺文志》曾把天下图书分编为六大类,到东晋李充造《四部书目》,始分书籍为四部。《隋书·经籍志》吸取其长,第一次正式将四部类书籍以“经、史、子、集”四大类命名,其下再分四十小类。又另附录道、佛二部及细目,凡六部五十五类。如史部就细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等十三细类。每部类之后,均仿《汉书·艺文志》的类序体例撰写大、小序,共四十五篇。各部大序旨在阐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小序则再分别叙述与《汉书·艺文志》的承继关系及其典籍之聚散,使读者一目了然。“隋志”的这种四部分类法,为后世遵用达一千余年。一直影响并使用到近现代。该志还详细记录了唐朝以前的典籍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对唐以前我国古代典籍存亡状况的作了颇为全面的总结,不愧为我国唐以前学术文化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总之,《隋书》的“十志”,曾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如宋人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就说过:“《隋志》极有伦理,而本末兼明,可以无憾,迁、固以来,皆不及也。正因为班、马只事虚言,不求典故实迹,所以三代纪纲,至迁八书、固十志,几于绝绪。虽其文彩洒然可喜,求其实用则无有也。观《隋志》所以该五代南北两朝,纷然淆乱,岂易贯穿?而读其书,则了然如在目。良由当时区处,各当其才,颜、孔通古今而不明天文、地理之序,故只令修纪、传,而以十志付之志宁、淳风辈,所以灿然具举。”所评可谓公允,得其要旨。

第四,魏徵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是他使唐太宗倍感以史为鉴的重要性,所以以他主持纂修的《隋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全书始终贯串了以史为鉴的思想。为了使唐初统治者能充分汲取隋亡的沉痛教训与历史经验,《隋书》隋君臣上下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可谓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揭露。比如对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游江都,都有翔实的叙写。此外,在《炀帝纪》中,也较多地叙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史实。与同时代的其它同类史书相比,《隋书》也相对较少阿附溢美与隐讳曲笔。

当然,《隋书》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与不足。例如:它过分强调“天道”和“帝王之道”;由于该书毕竟出于众手,篇内文字难免会有失之照应之处;且隋末丧乱,图书散佚严重,也常常有史料不足的缺陷,以致造成某些史实记载的失误与疏漏。

《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该版现已失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元的递修本。明还有南、北监本,清有乾隆年间官刻的武英殿本等,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颇便读者阅读的有中华书局1973年的校点本(《二十四史》校点本之一),龚书铎主编《白话精编二十四史·隋书》(巴蜀书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选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