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1 16: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方 遥

【国学经典导读】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是一部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顺序的第十八部。既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列入正史之书,又是唯一的辑本。该书叙事上溯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至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宋太祖代后周称帝为止,约八十五年历史。以中原王朝的盛衰为主线,以十国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虽为辑本,然条理清晰,首尾完备,资料较详,史实可信,较好地展现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原貌。

 

《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纂修。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自幼好学,有大志。后唐清泰二年(935),举进士后晋天福中,华州帅刘遂凝辟为从事。开运初(944),迁右拾遗后周广顺初(951),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知制诰。显德三年(956),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959),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入宋,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962),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乾德元年(963),加兵部侍郎,以本官参知政事。五年(972),加吏部侍郎。开宝五年(972),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又兼判门下侍郎开宝六年(973),拜门下侍郎、平章事。是年四月,受诏监修《五代史》,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同修。七年(974)闰十月书成。太平兴国元年(976),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随宋太宗晋阳还京师,进位司空。六年(981),因服丹砂中毒而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其养子薛惟吉将他生前的作品收集成册,帝赐名《文惠集》,惜今已佚。

从后梁朱温代唐称帝(907),到北宋宋太祖代周称帝宋朝建立(960),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历史上习惯将这一段称之为“五代十国”,即为我国唐末以后一个短暂的封建分裂割据时代。

五代时期,各朝史馆名家均有编纂实录。宋太祖建隆年间,更有昭文馆大学士范质纂修了《五代通录》。薛居正、卢多逊等在受诏纂修《五代史》时,即主要依据范质的《五代通录》,再参考历朝实录,历时仅一年半,书成奏上。因当时薛居正是宰相,领衔监修,故原书题为:“宋门下侍郎、参知政事、监修国史薛居正等撰”。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包含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十二卷。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断代为书。其中《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故书成之时,原题《梁唐晋汉周书》。少数民族契丹吐蕃回鹘党项等则分别写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等。因人物传记既已归入本朝,不再分类记述,故无类传名目。“志”则是整个五代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是一部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顺序的第十八部。叙事上溯到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至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宋太祖代后周称帝为止,约八十五年历史。以中原王朝的盛衰为主线,以十国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

薛居正的《五代史》问世之后的八十余年,欧阳修私撰了一部《五代史记》,书成之后,先藏于家。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去世后,才开始由官刻印行。后人因薛、欧二书并行於世,为了以示区别,遂在薛书上冠以“旧”字,称为《旧五代史》。欧书则署《新五代史》。金泰和七年(1207),金章宗诏书在官学中不列《旧五代史》为正史,以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为正, 《旧五代史》遂渐式微,元、明以后,罕有援引其书者,至初只有内府才有传本。《永乐大典》等虽“多载其文,然割裂淆乱,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到了初,薛居正所修之原本就完全散失,不传于世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修,遂先从《永乐大典》中对《旧五代史》作了辑佚工作,乾隆四十年(1775年),陆锡熊、纪昀、邵晋涵三人,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了《旧五代史》中的《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另外还有《世袭列传》二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列传》二卷,以及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别为《目录》二卷。于是失传很久的《旧五代史》,又复厘订成书,列为正史之一。由于《永乐大典》并非整卷整段引录《旧五代史》,而是按照各韵类的内容零星采录,所以在具体辑录过程中,主要由四库馆臣邵晋涵再依据《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考异》、《五代会要》、《契丹志》等书补充,并参考新、旧《唐书》、《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及宋人说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数十种典籍,作为考异附注,大体按原书篇目编排而成。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谨就《永乐大典》各韵中所引《薛史》,甄录条系,排纂先后,检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书之徵引《薛史》者,每条采录,以补其阙。遂得依原书卷数,勒成一编。晦而复彰,散而复聚,殆实有神物呵护,以待时而出者。遭逢之幸,洵非偶然也。”由此可见,现在流传的《旧五代史》只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的辑本,而非薛居正当年的原著。《旧五代史》也就成了“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列入正史、又是唯一的辑本

现存的《旧五代史》辑本,从体例上看,“本纪“与”列传“当属断代史的性质;而“杂传”与“志”则又属于通史的性质,历叙五朝的史事与典章制度。

其中:《梁书》“本纪”十卷,包括“《太祖本纪》七卷、《末帝本纪》三卷”;“列传”十四卷,包括“《后妃列传》一卷、《宗室列传》一卷、《诸臣列传》十二卷”。《唐书》“本纪”二十四卷,包括“《武皇本纪》二卷、《庄宗本纪》八卷、《明宗本纪》十卷、《闵帝本纪》一卷、《末帝本纪》三卷”;“列传”二十六卷,包括“《后妃列传》一卷、《宗室列传》四卷、《诸臣列传》二十一卷”。《晋书》“本纪”十一卷,包括“《高祖本纪》六卷、《少帝本纪》五卷”;“列传”十三卷,包括“《后妃列传》一卷、《宗室列传》一卷、《诸臣列传》十一卷”。《汉书》“本纪”五卷包括“《高祖本纪》二卷、《隐帝本纪》三卷”;“列传”六卷,包括“《后妃列传》一卷、《宗室列传》一卷、《诸臣列传》四卷”。《周书》“本纪”十一卷,包括“《太祖本纪》四卷、《世宗本纪》六卷、《恭帝本纪》一卷”;“列传”十一卷,包括“《后妃列传》一卷、《宗室列传》一卷、《诸臣列传》九卷”。《杂传》七卷,包括“《世袭列传》二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列传》二卷”。

虽然,《旧五代史》的“本纪”与“列传”的内容,详略不等,散失颇多。但无论如何,书中纪传,多首尾完备,事实较详,保存了不少真实可信的原始资料。当初参与具体撰写的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对于五代的史事,大多是亲身经历过的,对那段历史比较了解,在纂修过程中,搜辑保存了许多当时的诏令公文和当时人写的“行状”、墓志铭等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徵信。故异同所在,较核事迹,往往以此书为证。虽其文体平弱,不免叙次烦冗之病。而遗闻琐事,反藉以获传,实足为考古者参稽之助。”因此,《旧五代史》在编成之后,曾受到一些史学家与学者的高度重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司马光作《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皆专据薛史,而不取欧史。沈括、洪迈、王应麟辈为一代博洽之士,其所著述,於薛、欧二史亦多兼采,而未尝有所轩轾。”另外,《旧五代史》所载十国的史事,虽然还沿袭旧史法,拘于封建正统的观点,如把荆南高季兴、楚马殷、吴越钱缪等原来奉五代正朔的,列入《世袭列传》,其余则入《僭伪传》。

《旧五代史》的“志”分为 “《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等十类。五代十国的时间虽然很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大部分还是沿用唐朝旧法,但《旧五代史》还是撰述了十志,记载了每个朝代的典章制度沿革变迁之大概,亦颇有史料价值。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比较了新、旧《五代史》后又说:“又欧史止述《司天》、《职方》二考,而诸志俱阙。凡礼乐职官之制度、选举刑法之沿革,上承唐典,下开宋制者,一概无徵,亦不及薛史诸志为有裨於文献。”

当然,《旧五代史》也有不少缺点与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成书太快,因而来不及对史料加以慎重的鉴别,有的照抄五代时期的实录,以至把当时人明显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和溢美人物的不实之辞录入书中。清人赵翼的《廿二史劄记》曾对《旧五代史》此类的缺失,专门有“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处讥评,举了好些例证说明薛史的隐讳与不实。另外,由于辑佚《旧五代史》是在清修《四库全书》“寓修于禁”的政治文化高压下进行的,四库馆臣慑于清廷的政治文化高压态势,辑本中凡遇有“胡”、“虏”、“夷”、“狄”等字时,即加窜改。如改“虏主”为“契丹主”、 “虏骑”为“敌骑”、“獯戎犯阙”改“契丹入汴”、“北戎盗据中夏”改“契丹据有中夏”等等,不一而足。再者,由于毕竟是辑本的缘故,限于各种条件,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采辑未广、史文缺漏、逸文有误等现象。

有鉴于此,清代以后,就有许多学者从事校订《旧五代史》辑本的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的《旧五代史辑本发覆》。该书依次用《册府元龟》等,对比了辑本凡一百九十四条,总结出清朝史官增删挖补的十类例子,叙述甚详。目前最新辑本为陈尚君先生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据不完全统计,该书重新辑录的纪、传、志53篇,新增列传60篇,删去清人误收者9篇,增补逸文数万字,改动、补订、删除文近万处,并适当调整了原书的编次,同时还附录了该书据以编修的“五代实录”的遗文达100多万字。提供了《旧五代史》相对完整可靠的文本,具有很大的文献史料与学术研究价值。

原印行的《旧五代史》辑本共有:乾隆年间官刻的武英殿刊本、1921年丰城熊氏影印南昌彭氏藏本、1925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甬东卢氏抄藏四库原辑本等三种。目前比较通行的是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颇便读者阅读的有中华书局1976年的校点本(《二十四史》校点本之一),龚书铎主编《白话精编二十四史·旧五代史》(巴蜀书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选读者参阅。